隱山景區
隱山景區
隱山景區位於縣境西南46公里處的排頭鄉黃荊坪。隱山海拔437米,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又名龍山、龍王山,因唐代高僧隱居於此而得名。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稱貴子堂,位於湘潭縣排頭鄉紫山居村,距隱山東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輿與夫人王慈雲(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綏廳訓導周系蔚、戶部左待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滿門文采,男女同輝,僅女詩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歷史上的第二個女詩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贅周系輿家,娶周詒端(1812-1870年)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舉家遷回原籍—湘陰東鄉柳家沖柳庄,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達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書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親為書齋撰聯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文化的影響,與夫人周詒端的襄助、配合,他一邊讀書,一邊研究地理學、農學,旁及水利、田賦、荒政、鹽政等,為後來抗擊英、俄,收復新疆和戰後治理西北地區打好了堅實的基礎。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在夫人協助下,花3年多時間,在此繪出了全國各省地圖,有人評價說:他“一生在軍事上的成功,全靠他對於地理的精熟”。在桂在堂讀書期間,左宗棠曾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去醴陵淥江書院講學,並在書院會見路過的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陶澍。陶澍稱左宗棠為“奇才”,並和他訂了忘年之交。後來左宗棠之所以能帶兵征戰,就全憑陶澍女婿林翼與曾國藩的大力推薦。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在桂在堂著《廣區田製圖說》,抄錄《畿輔通志》、《西域圖志》以及各直省通志,達數十巨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軍在鴉片戰爭前線屢敗,左宗棠寫感事詩4首,抒發內心的憤懣。左宗棠在此,為王慈雲之《慈雲閣詩抄》刊印並作序題籤。精心地將4個女兒哺育成人。所以說,隱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更可以說,左宗棠卓爾不群,業績輝煌,就起步於隱山桂在堂。2000年8月15日,湘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以“左宗棠故居”為名,將桂在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隱山景區
景區內有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距景區2公里的碧泉書院是南宋鴻儒胡安國講學之所,其附近的碧泉潭因泉貌奇、水質奇、潭魚奇而遠近聞名。
桂在堂,早年叫亭子屋場,建年待考。據光緒刊《湘潭縣誌·周系英傳》推斷應是周方沂初建,后陸續擴大,至周昭俊(千岩)時定型,為周氏世居,曾因家境衰落而一度變賣給王姓,后重新購回,並易名“桂在堂”。佔地萬餘平方米,建築多為兩層房,青磚小瓦,但結構奇特,布局合理,設計精巧,規模宏大,在湘潭民宅中實屬罕見。宅院由5棟房屋組成,既排列有序,形成整體,三進五開,又互不相連,各為一體,成“︱︱”形結構。居中三棟,是八卦中的首卦—乾卦。左右兩側各有一棟橫屋相抱,橫屋結構與正屋相似,為東樓與西樓,三者連為一體,有分有聯。前棟大門居廳中,廳屋兩邊為門房,左門房旁邊為廂房,右門房旁邊為廚房。前棟後有一甬墀,甬墀內一邊一棵桂花樹,每年農曆八月,香飄全院。有甬道入中棟,“桂在堂”鎦金大字橫匾高懸於中棟大門之上。中棟鼓壁大門前後對開,廳兩邊分別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開的八角門。再兩邊為廂房。中棟棟樑下藏有曆書。后棟正中為廳屋,廳屋兩邊各有兩間廂房。全院有天井48座,均按八卦圖形排列,兩邊橫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宅前有池,池前有坪,入坪有牆,牆開三槽門。中槽門入正廳,左右槽門入左右橫屋。這座大型古建築,曲折逶迤,橫豎交錯,難辨方向,生人入內,必須有人引導。現存后棟與4幅壁畫,一棵傘柱,保存完整。一塊欽賜之青石碑刻,碑文曰:“皇清榮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周公千岩(周千岩系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字型大小)府君之神道。”亦保存完好。清代時,凡來桂在堂的文官武將,見此石碑,都要落轎或下馬叩拜。
故居附近,左側鳳凰山有“周公千岩、周母王太夫人墓”,南端中萬寺上首有龍灣橋,橋的上首過去有迎官亭,橋附近的小溪上首路邊有白石如馬,俗稱“白馬精”。(葉舟 曾新華)
垂絲柏·連理枝
濂溪祠旁曾有慈雲禪寺,寺前有一株垂絲柏,胸圍4.5米,高約35米,遮蔭面達160餘平方米,樹尖枯萎,枝葉成線狀下垂,故俗稱垂絲柏,又稱線柏。此樹相傳為唐朝洞山良價隱居龍王山時所栽。常年青翠,不脫枝落葉,木質堅硬,樹芯為深黃色或淡紅色,燃燒時發出濃郁的芳香氣味,故又名香柏,屬我國名貴木材。
距慈雲禪寺垂絲柏約50米,有兩株連理枝銀杏,此樹原為一株,母樹被砍伐后,從樹蔸樁發出兩嫩枝,分雙枝上長,粗細相近,左枝胸圍2.8米,右枝胸圍3.5米。右枝上長約2米處,又分雙枝上長,粗細均勻,三枝同高,約28米許,遮蔭面達120平方米,現在枝繁葉茂,碧綠如染,還常有果子掛出。此樹不知植於何時,後生的雙樹樹齡也有300餘年了。(葉舟 曾新華)
隱山湖湘文化生態旅遊區
隱山,又名龍穴山、龍王山,海拔437米,位於湘潭縣黃荊坪,距湘潭市城區40公里。隱山不僅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別緻的江南山鄉風光,宜人的溫熱氣候,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迹眾多,是湘潭獨具特色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觀為一體的複合型旅遊資源。隱山風景曾盛極五朝、南宋至民初,是州官府吏、文人雅士、遷客騷人遊覽的場地。在《長沙府志》、《寰宇記》和《湖南旅遊大全》都有“天下隱山”的記載和介紹。歷代文人墨客撰文詠詩讚美的很多。
(一)《同張敬夫上隱山命宏兒牽手》:“萬丈高崗路,躋攀任意尋。扶筇兒半助,得句友同吟。獅子踞危石,龍湫生細霖。隱山名勝地,垂老亦登臨。”(宋·胡安國)
(二)《重過隱山》:“不到隱山今幾年,隱山泉石尚依然。忽然一陣催詩雨,擾我東窗一覺眠。”(宋·張栻)
(三)隱山行:“挎子出城隈,隱山忽在日。遠山漾朝暾,迤邐速磴曲。山根亂石橫,龍窟邈川麓。花松勢蚪蟠,飛禽鳴灌木。竅窕得茅茨,老僧隱深層。下馬坐高岡,四顧重陽覆。儲首瞰長林,蒼莽極遙矚。桃李媚幽璠,煙皋布新綠。頓令塵慮消,便覺素懷足。何用慕丹邱,采真任僕僕。徘徊忽輕遺,長嘯振岩谷。“(清·嚴元烈)
(四)龍王寺和松庵韻:“萬壑千峰里,孤煙銷梵宮。仙來無定所,鶴去有遺蹤。雲影卧岑寂,鐘聲飛遠空。石床垂徒倚,惆賬久塵封。”(清·王仲言)
(五)詠古柏:“堂堂一樹裊千絲,廣蔭森然百代垂。蒼翠來隨流葉泯,撫摩猶見愛蓮遺。先人種后皆瓔珞,故物當前垂鼎彝。看到子孫昭於澤,靈根長得覆雲慈。”(清·郭金台)
隱山“四池”,指隱山蓮花池、雷公池、化龍池、洗筆池四池。相傳蓮花池、洗筆池為北宋大文學家、理學家周敦頤植蓮、洗筆的勝跡。蓮花池位於蓮花峰頂,蔥蘢林木花草環繞,水清如鏡,有荷葉田田,荷花艷麗,香遠益清。雷公池位於離蓮花池不遠的山巔,泉水清甜四溢,長年不枯。化龍池位於隱山腳下,流葉橋與隱山橋之間,相傳有龍自池化而升天。洗筆池在三賢祠側,相傳為周敦頤洗筆之處。
隱山“八景”,即隱山的隱水橋、流葉橋、通箭橋、珂理橋、栗龍橋、神仙橋、龍王橋、獅龍橋八橋,八橋均為單孔青石拱橋,橋頭均有重陽木,俗稱油子樹。拱如彎月,綠樹蔥蘢,花崗岩砌築的石橋,古風古韻,實有青山綠水小橋人家的鄉村秀色。故人稱八橋為“隱山八景”。
隱水橋:位於隱山南谷,濂溪祠、三賢祠、慈雲寺斜對面半華里。相傳橋之上游,溪水奔流,白浪滔滔,而流水過橋,便寂然無聲,流入地穴,變成陰溪。
流葉橋:位於隱水橋下一華里處。相傳唐代僧密師伯,洞山良價見浮葉於隱水橋處沒入水中,至流葉橋處才上浮又現,故而得名。現在的中華名樹“元帥樹”,就生長在橋頭。歷代都有詩韻。如:“泥牛入海無消息,曲故原來出隱山。流葉招來禪夢遠,從此不見老僧還。”“石上何曾三世約,琴中不乏兩情知,憑欄今見流紅葉,爭信人間有好詩。”(胡定方)
通箭橋:又稱通濟橋,位於隱山黃荊坪。建築精美,挺拔秀麗,石雕別緻,柳絲垂拂,是過往行人小憩、避暑乘涼的好去處。
珂理橋:位於隱山東北麓,黃荊坪街東北側。據乾隆《湘潭縣誌·古迹》載:“珂理橋,在隱山下……文定愛隱山,常游之而樂之。凡自碧泉來隱山游者,必經此橋,故當時仿唐人所稱。”橋兩頭有如盆景的兩棵大樹,遮天蔭地,過橋者,常在此小憩遊玩,故得名。至今橋中車道仍有極塗的車轍廊。
神仙橋:坐落在隱山的星星村。相傳很久以前在修建這座石拱橋時,參加修橋的恰好一百人,吃飯時卻只有九十九人,到開工時,清點人數又是一百人。因此人們暗暗猜度,其中一人一定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由於神仙助力修橋,故稱神仙橋。李暢宜先生詠神仙橋云:“碧峰青溪久伏弓,偏郊猶喜兩途通。多情仙子歸何處,橋上遊人念昔人。”至今橋端巨樹覆蓋全橋。
龍王橋:坐落在神仙橋上游,規模小巧而玲瓏。
獅龍橋:位於隱山東北麓,相距流葉橋一華里。獅龍橋橋畔,就是周小舟同志故居。據傳說,在此有一山形似獅形,故名獅形山,同時有龍深居此山龍穴,故此橋為獅龍橋。周鏡池老人與周小舟同志曾合作題獅龍橋聯曰:“伴溪綠柳生媚態;踞石青松有雄風。”
元帥樹
流葉橋頭重陽木,隱山人稱“元帥樹”。1958年,彭德懷元帥從北京回家鄉考察農村情況,陪同人員有中共湖南省第一書記周小舟等。彭元帥來到隱山東南麓之小鎮黃荊坪時,發現幾位村民準備砍下流葉橋之重陽木,燒炭鍊鋼鐵,便上前制止。才使重陽木斧口餘生。從此,橋頭的重陽木帶著傷痕,頑強地生長著,且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奇怪的是彭德懷元帥蒙難期間,該樹蔞黃半死不活;1978年彭德懷元帥平反昭雪后,元帥樹也如沐春風,煥發了青春,枝繁葉茂,四季婆娑,生機勃勃。春來苔似葉,冬至雪作花,夏日蔭如蓋,深秋色猶佳。為懷念彭元帥,人們便將重陽木譽之為“元帥樹”。
1997年10月,國家林業局與有關單位在全國評選出“中華名樹”100株。其中,就包括這株“元帥樹”。1998年10月25日,國家派人來流葉橋,正式為“元帥樹”豎立“中華名樹”漢白玉石碑,且設柵欄保護。湘潭文人陳長工曾賦詩一首:“流葉沉香樹岸然,滄桑風雨歲半千,躍進年間彭公至,橋頭禁斧醒世篇。”
慈雲禪寺曾是湘潭四大寺之一,位於隱山東麓。據清康熙與乾隆《湘潭縣誌》載,“此間雲氣熏蒸,勝似輕紗淡染”,“歲旱時,山有龍女詭異出沒,士人禱祀輒雨”,故名;宋太宗“太平年間(976—984)敕賜額為‘大隱龍王慈雲禪寺’,慈雲禪寺,自此名聞遐邇”。另據清嘉慶丁丑年(1817年)《湘潭縣誌·藝文》所載宋理學家、文學家胡寅(胡安國之子)《龍王慈雲禪寺佛殿記》載:“殿成於紹興三年(1133年),歷代有廢興”。明正德年間,有個叫鐵牛的富僧曾重修,“其後又廢。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慈舟僧”“出以已資,並廣為募化,大興工匠,年余而棟宇落成”。那時的建築面積3840平方米,“寺宇近百間”,“僧田數百畝”。寺院坐西朝東,分門樓、觀音殿、三佛殿、後殿四進。觀音殿內有高三丈之千手觀音神像,其正殿牌樓上前橫書“天下隱山”四字,傳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御筆親書。慈雲禪寺均為青磚砌牆、琉璃瓦蓋,龍檐鳳閣,花欄漆柱,浮雕彩繪,可謂富麗堂皇,十分壯觀。至解放初期,一直香火旺盛。1942年至解放前夕,曾在此辦力行高級小學,校長就是湘潭名士黃修杞。解放后,此寺也為中共地下組織——隱山支部的秘密活動據點,在這裡開展過許多革命活動。1949年以來,這裡又先後辦過民辦小學、大隊部小學、農業中學。五十年代曾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寺毀,現有4間遺屋尚存。
位於隱山南麓名叫仙鵝孵蛋的一座小山北坡上,為胡文定公夫婦及季子胡宏(胡五峰)之合葬墓。與慈雲禪寺、濂溪祠、三賢祠隔壠相望。1986年9月,湘潭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乾隆《湘潭縣誌·冢墓》載:胡文定在“紹興八年(1138年)四月十三日沒於正寢,葬於潭州湘潭縣龍穴山”。文定去世之後,高宗詔賜銀帛三百兩匹,令湖南監司應副葬事,賜田十頃,以給其孤。景泰五年(1454年)縣丞受知府張公鑾之命,以禮重新修護,題名為“宋胡文定公之墓”(胡安國卒謚文定)。清康照癸丑年(1673年),知縣趙光耀受川湖總督蔡毓榮之遣重修,題名為“宋儒胡文定公之墓”。
這座墓,原有花崗石柵欄包圍,周圍種有松柏。正副碑文都用漢白玉鐫刻。其拜堂(即墓前地坪)縱180米,橫68米,全用花崗石鋪成。坪內置有香爐、石獅、石馬、石凳等物。兩側下坡有花崗石台階數十級。后遭破壞。1981年,胡氏後裔中的涌田八房集資重修。現為混凝土結構。墓碑兩旁有詩聯:“秉春秋大筆;寫天下文章。”墓周圍新種植松柏28株,蒼翠挺拔,鬱鬱蔥蔥。
清人郭金台曾賦詩《入隱山謁文定公墓》:“宋室傳經五百年,先賢遺澤冷湘煙。自封文定孤臣冢,僅見西山數諫篇。花發鳴珂開鳥道,水清流葉洗狐禪。大冬殘雪余松柏,瞻望仁侯起墓田。”
安徽易元漢《謁隱山胡宏父子墓感懷》詩云:“(一)當避亂下湘潭,隱住青山碧水間。老去屬臣心未老,春秋大義辨忠奸。(二)御筆生輝照隱山,隱山山下柏千竿。不因風景成名勝,一代名儒葬此間。”
白石精舍
白雲精舍,現在叫白雲庵。據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湘潭縣誌·山之類》載:“傳六朝時,洞山良價與僧密師伯經過隱山之麓,見浮菜隨澗水出沿流入幽”、“乃共撥草溪行六七里”見“有茅庵老僧居焉”。老僧“贏形異貌”,經過一番問答,洞山良價才具威儀禮拜,老僧在“夜半火其庵”,因入深山,居白石精舍,不見後人,號為“龍山和尚”,后又名“隱山和尚”。這是隱山由來的一種說法。
清代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著名文學家、語文學家陳鵬年題《白石精舍》詩曰:“菜葉流何自,青溪溯百回。虎徒成石去,龍女獻花來。香霧紛如雨,春泉響似雷。亂峰無路覓,天上有蓮台。”
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常委、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同志的故居,位於隱山東南麓獅龍橋。故居為一棟土磚瓦屋,坐北朝南,依山面塘,共有房屋32間,建築面積502.62平方米。左側屋後有重陽木陪襯屋場,枝繁葉茂,景色宜人。土改時,周小舟分得房屋4間半,即大門右側4間,堂屋半間。其餘分給當地農民。1958年周小舟陪同彭德懷回鄉時,在此作過農村調查。1961年周小舟遭貶后,又回來看望母親。七十年代,政府曾撥款維修,原黃荊坪鄉文化站曾布展開放,原貌現在基本保存;已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湘潭文人陳長工曾賦詩讚曰:“獅龍橋畔周家灣,一葉小舟逐世瀾;鄉調真言伸正義,冤含浩氣貫重山。”
周氏祠為周氏宗祠,也是周氏族人讀書的地方。周氏後人借濂溪之名稱濂溪書堂。位於隱山東南麓,黃荊坪小街南側,雲回公路西側。現建築改建於1914年,坐西朝東,青磚小瓦結構,建築面積22050平方米。祠門兩側有聯,門上首有“瀟湘八景”浮雕,技藝精湛。門前有蓮池,年年荷花盛開。池外建有圍牆。祠分前、中、后三進。前進樓中為戲台,深7米,寬6.3米,台後有過道,建築特點為古典亭閣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當地民間藝術表演團體,經常在此演出花鼓戲與曲藝、音樂、歌舞等節目。間常還接待省、市、縣專業文藝團體來此演出。前進與中進之間有丹墀,佔地0.5畝,為觀眾觀看演出的場地。左右兩廂有樓、地兩層走廊,左右樓地走廊邊均有書房。祠右牆外有一寬闊地坪,約780平方米,也可作文藝演出、電影放映或大型集會之用,現在是學校球場。
濂溪祠是隱山周氏族人為紀念北宋理學家、文學家周敦頤(1017—1073年)而建。位於隱山東麓慈雲禪寺右側。祠有前、中、后三進,青磚小瓦木質結構,屋檐飛龍走鳳,屋脊琉璃瓦砌。北宋時,大門對聯為“石閣文章召百代;柳雲事業炳千秋。”清朝修復,到解放前,大門對聯為“道承孔孟;學啟程朱。”祠前,有周氏貞節坊牌樓,有側柏一株,俗稱垂絲柏,胸圍4.5米,高約35米,遮幅160餘平方米,樹齡900餘年。五十年代,側柏與慈雲禪寺同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距50米許,又有一銀杏連理枝,胸圍左枝2.8米,右枝3.5米,兩枝同高,約28米,遮幅120平方米。
三賢祠位於隱山東麓濂溪祠右側,慈雲禪寺、濂溪祠與其並排而立,祭奉宋大儒胡氏三父子(即胡安國、胡寅、胡宏)。祠建於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元代以後漸漸荒蕪。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縣趙光耀受命重修胡文定公幽居時,曾致誄立石。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地方政府曾再受敕令,重新修葺,亦立有碑文。但據永森堂《湘潭鐵陂胡氏續修宗譜》載:祠系“乾隆二年(1737年)奉旨發內帑建祠於隱山”。內立胡文定遺像,像之上方高懸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延所賜御書“霜松雪柏”大字匾。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十七年(1792年)又兩次修葺,且立有碑文。主體建築已於1992年全部拆除。
胡定方先生《謁三賢祠遺址》詩云:“三賢父子精神在,十載滄桑祠宇荒,賴有東風強且健,門楣振起看湖湘。”
上石壩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景泉村境內。1973年冬,湘潭縣革命委員會組織石潭、花石、射埠3區民工興建。水庫大壩長92米,寬31.2米。在上步塘和黃泥塘各建有副壩一座,分別長173米、60米。集雨面積17.43平方公里。總庫容1332萬立方米,庫內水面1600畝。水庫建於群山之中,四周青山滴翠,倒映水中,湖光山色,格外秀麗。水面波平如鏡,煙霧飄渺,野鴨、白鷺翔飛。湖中更有一島、三個半島,島上林木參天,鳥語花香。湖水清澈,無任何污染。專家考證,此處山水一體,景緻極佳,可泛舟、游泳、垂釣於粼粼碧波,可避暑、療養於密林深處,也可攝影、寫生、野營於青山綠水,距彭德懷故居僅5公里。
已故詩人周家乾題詞贊曰:“憶窮鄉荒嶺,數千年,今日換新顏。看雙岩高聳,峽口壁立,大壩橫欄。坡上金光閃灼,碎玉綠鑲嵌,一漕渡銀水,渠道東南。舉步登堤臨遠,望雲峰疊翠,萬漳奔來。瀉千重碧浪,繞庫水迴環。喜漫天紅霞萬朵,又青紗四合彩雲排。歌大好,繁榮祖國,四季花開。”
隱山南麓雙泉村,離觀音山不遠處,有一座高山,名叫獅子山,林木參天,竹秀林豐,山下有雙泉。兩股泉水向上翻湧,四季不枯,泉水流量約手車水大,泉下形成小溪,名雙泉溪。泉水表面水溫為20℃左右,以致雙泉溪冬季不結冰。雙泉溪從流葉橋附近匯入隱水河。據專家考證,溫泉底部水溫更高,只要掘深井引水,極利開發溫泉浴。(以上均為陳金亮撰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