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塔

福建霞浦縣民間食品工藝之一

糖塔是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間食品工藝中極富特色的品種之一。糖塔用白糖、色素等混合在鍋里熬煮化后澆入預製的各種花樣的木模中冷卻而成,品種有動物、花鳥、建築物等,造型逼真,品種既可觀賞又能食用,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更為小孩所喜愛。

歷史由來


相傳,明嘉靖年間一個中秋夜,倭寇圍攻松城(即霞浦城關),當地民眾製作“光餅”作為抗倭將士的食物,但光餅乾硬,於是製作糖塊以佐餐,糖化了又可解渴,後來倭寇退了,松城保住了。用於佐餐光餅的糖塊,由此被人們視為吉祥物流傳下來,逐漸演變成“糖塔”。

特色


糖塔製做精細巧妙,講究形似神更似,連細微的部位也準確到位,如一座樓的造型就有門有窗;一尾魚身上的鱗片也能得到立體的表現;
其次,糖塔製作工序嚴格,質地堅硬而乾脆,放在陰涼處可保持終年不化;
最後,糖塔的色彩以大紅、大黃、大紫、大綠等為主,艷麗明快,符合民間欣賞的審美習慣,由大俗而大雅,給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之感。

製作工藝


糖塔大的一斤多,小的三、五兩,分實心、空心兩種,高度從八厘米到二十厘米不等。
製作糖塔
製作糖塔
製作糖塔主要分成五大步驟,首先將雕刻有各種動物、花鳥的木模,放進水桶中泡冷水,再將糖放水鍋中予以溶化,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後,加入色料並煮均勻,糖水需以杓器攪拌一番,使之成為「翻生」,再將熱滾的糖水注入木模中,等到全部倒滿,並於四周凝固後,再將中間內部尚未凝結部份倒出,使糖成為空心狀懟,即可掀開木模,變成栩栩如生的中空糖塔。

時代烙印


作用

糖塔在農耕年代的祭祀中被作為重要供品使用。“塔”本是佛教的圖騰之一,在民間是吉祥的象徵。“糖塔”除了塔外還有所謂的“龍鳳塔”,以龍、鳳為造形,最主要是在天公生日、神明誕辰與嫁娶、開市等,作為供奉敬神所需。
隨著時代的嬗變,糖塔還當作吉祥、太平的象徵,甚至在男女訂婚時,男方便製作“百喜”糖塔送給女方做禮品。作為獨特的民間工藝食品,糖塔的種類越做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霞浦民間出現的最大糖塔曾用兩百多斤的白糖熬化澆鑄而成,其巨制規模令人嘆為觀止。

印模

“糖塔”印模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代息息相關。戰爭時期,“糖塔”主要以飛機、大炮等造型為主,後來多以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鯉魚跳龍門以及吉祥物、生肖等為主,甚至還採用了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

面臨失傳


最輝煌時,霞浦縣主街道百米之內就有一家“糖塔”攤點,大概有二十來家,而今只剩四、五家了,且都不在繁華、熱鬧的地方;規模也從兩、三個貨櫃變為一、兩張小方桌。以前八月初一就開始製作“糖塔”,到了農曆初十左右開始進入最忙碌的時候,有時還要通宵“加班”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但如今來買的人寥寥無幾,品種從幾十種變成了十多種……
原因
糖塔
糖塔
在物質不豐富的時代,孩子們沒有豐富的零食,糖塔就是他們可以炫耀的最大驕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買糖塔的少了,做糖塔的也更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