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光餅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福建省傳統特色小吃
- 福清紫菜餅
光餅
中國福建省傳統特色小吃
用料
食材 | 用量 |
繼光餅 | 1塊 |
蔥 | 2顆 |
蒜 | 2個 |
香菇醬 | 1勺 |
生抽 | 1勺 |
料酒 | 少許 |
雞精 | 少許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準備繼光餅一塊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倒入清水泡發1小時 |
步驟三 | 步驟三 | 浸泡至繼光餅變大一倍,充分吸收水分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倒入少許料酒和香菇醬,撒上少許雞精,放入蒸鍋中大火蒸15分鐘即可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加入一勺生抽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將蔥蒜切成末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撒上蔥花和蒜末 |
步驟八 | 步驟八 | 鍋中油燒熱后,淋上繼光餅上 |
步驟九 | 步驟九 | 糯糯的口感,搭配一碗米飯,超美味 |
步驟十 | 步驟十 | 趁熱食用味道最佳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成品圖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豬肉餡 | 300克 |
蔥花 | 25克 |
紫菜 | 25克 |
胡蘿蔔 | 一根(170)克 |
醬油 | 30克 |
料酒 | 10克 |
蚝油 | 3克 |
白糖 | 15克 |
十三香 | 3克 |
白鬍椒粉 | 適量 |
鹽巴 | 3克 |
麵糰材料 | |
普通麵粉 | 500克 |
水 | 250克 |
白糖 | 25克 |
酵母 | 4克 |
白芝麻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將麵糰材料除水之外放在碗里,酵母和糖不要接觸到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水一點點加,用筷子攪成絮狀 |
步驟三 | 步驟三 | 蓋上保鮮膜室溫發酵,差不多兩倍大 |
步驟四 | 步驟四 | 肉切成小粒不要攪成泥,那樣吃起來沒肉的感覺,要肉粒吃起來才好吃 |
步驟五 | 步驟五 | 胡蘿蔔用擦絲器擦成細絲 |
步驟六 | 步驟六 | 碗里倒進豬肉,胡蘿蔔,紫菜,蔥花,調味料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攪拌均勻放一旁備用 |
步驟八 | 步驟八 | 麵糰發兩倍大,用手指戳個洞不塌不回縮就算髮酵好了 |
步驟九 | 步驟九 | 麵糰取出搓成長條,分成40克左右的小麵糰 |
步驟十 | 搓圓蓋保鮮膜,防止面發乾 |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取一個小麵糰,壓扁,再用擀麵杖擀成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片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包上肉餡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封口可以像包包子一樣,只要不漏餡就可以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包好的麵糰光面抹點水,沾上白芝麻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烤箱180度預熱10分鐘后,烤20分鐘 |
步驟十六 | 烤好的光餅,金燦燦的,滿屋都是香味 | |
步驟十七 | 步驟十七 | 趕緊吃上一口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五花肉 | 200g |
紫菜 | 50g |
胡蘿蔔 | 適量 |
香菇 | 適量 |
蔥 | 適量 |
鹽 | 1勺 |
酵母 | 3g |
溫水 | 250ml |
麵粉 | 500ml |
蚝油 | 適量 |
芝麻油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250ml的水取一點將酵母化開,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麵粉中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揉成光滑的麵糰即可,大概五分鐘,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如果有麵包機,放麵包機發酵1個小時即可,如果沒有,在用保鮮膜蓋上,2-3小時,手指扎進去不會反彈 |
步驟四 | 步驟四 | 發酵完的麵糰跟蜂窩一樣, |
步驟五 | 步驟五 | 紫菜切碎泡水,肉炒一下,放入香菇,胡蘿蔔,紫菜,小火即可,蚝油,生抽,芝麻油適量,炒好瀝水即可 |
步驟六 | 步驟六 | 把炒好的肉包入 |
步驟七 | 步驟七 | 包好噴水,撒上芝麻 |
步驟八 | 鋪上油紙,放入烤箱,210度看25分鐘,想吃酥一點的就230度25分鐘, | |
步驟九 | 步驟九 | 完成 |
“光餅”考辨
在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種炭火燒烤的“火燒饃”(“烙饃”)。它是將麵糰和好、切塊、搓圓壓扁,然後刷水貼在炭爐燒烤。有甜的、有鹹的、有不甜也不鹹的,外觀、色澤、大小都與福州光餅一模一樣,只是少了餅中心用以穿線的那個孔。
唐代光州,中原南遷的福州人族譜記載其祖先來自光州。可以推斷,自從唐開始,福州便有了“火燒饃”(“烙饃”),因來自光州而稱“光餅”。
“光餅”是福州傳統名點,古時,福州書生晉京趕考,也往往身帶“光餅”作為旅途充饑之物,由於它便於攜帶、便於就食、便於保存,故成了物美價廉的“三便乾糧”。
從歷史而言,製作簡易的“光餅”在前,即所謂戚繼光將軍下令趕製的行軍殺倭的乾糧。從“光”字而解,既指餅形、色澤的特徵,當然也包含傳自光州及也含有紀念戚將軍的“光”,飲食文化的內涵豐富深湛,很有歷史風采。
由來一
光餅
據福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日陰雨,軍中不能開伙,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
由來二
還有一種起源說是閩東南民眾為戚繼光的軍隊預備的乾糧。但關於這種說法,浙江慈溪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傳說卻能提供一點佐證。據說,戚繼光率領士兵追殺捕剿倭寇,貴在用兵神速,但行軍過程中,架鍋燒飯拖延不少時間,戚繼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軍至慈溪龍山東門外,一老農為戚家軍獻上許多中間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餅以作慰勞,並對戚繼光說,這餅光光的,用繩子穿上帶在身邊,餓時即可充饑。消息傳開后,沿海各地的百姓爭相為軍隊做光餅。光餅名稱從此流傳開來。由於助戚家軍平倭有功,據說明嘉靖帝賜名曰“繼光餅”。也因為該餅略帶鹹味,又稱咸光餅。
由來三
另有一種說法是,戚繼光解放了被倭寇關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乾糧分給百姓充饑,於是百姓稱之為“繼光餅”。
光餅
光餅
這個舞蹈由民間藝人搜集加工整理而成,其音樂、動作都具有民間戲劇的特色。音樂基本上是五聲音階,輕快和諧。動作中有戲劇中的小射雁步、騎馬步和八字跳等。
《光餅舞》作為福清民間舞蹈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
光餅
據了解,光餅節這一民間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傳說當年戚繼光為了抗擊倭寇時行軍方便,發明製作了一種餅,把餅用線串起來,掛在脖子上,隨時可以吃。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士,就把這種餅稱為“光餅”。
光餅是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厘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餅還有另一種類型,即改鹽為糖,形狀也比咸餅大一倍,被稱為“征東餅”。但無論“光餅”還是“征東餅”,其名均與戚繼光入閩抗倭的傳說有關。
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與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在眾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餅”,它成了人們懷親念祖的一種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現在光餅已成為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點心,亦或是校園的零食。
芝城光餅大約流傳於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后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的邑人,每次回鄉探親后,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的光餅以飽口福或分給外地的親友共同品嘗。
松溪光餅
福安的光餅講究的是“銅臉鐵底棉花心”。銅臉--光餅表面焦黃,色似古銅;鐵底--餅底脆而堅硬;棉花心--餅內鬆軟可口
梅仙光餅以麵粉、豬肉、食鹽為主要原料,把調好的麵粉放進大缸里用木炭烘烤,幾分鐘后色澤金黃、香脆可口的光餅就出爐了,但全部過程只能手工製作,沒有一道工藝是機器生產的。每天上午,尤溪縣梅仙鎮梅新路旁的小木屋裡,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都在不停地忙碌著,因為他的身後總有一些轎車、班車停在那裡,等待他做的新鮮光餅的出爐,這位老人就是余祥鏘。他們家做的光餅在三明市食品文化藝術節比賽中曾經獲得一等獎。光餅分甜和咸兩種味道,甜的會加上點芝麻,鹹的在裡面加些肉,街邊的小攤將光餅用線連成一串一串的,香氣撲鼻。
光餅
這種特殊方法製作的福清光餅有著四百年的歷史。相傳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率軍進駐福清平定倭患。為了襲擊敵軍,及時殲滅倭寇,軍中常常不舉火燒飯,而由戚家軍士兵自製北方燒餅當作乾糧。這種燒餅便是福清光餅的原型。後來,兵士們發現燒餅雖可充饑,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發生便秘。聰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麵糰中加進食鹽增加口味,加進鹼可助消化,拍上芝麻可潤胃腸,可去燥火。這種改良了的烤餅成了戚家軍士兵喜愛的乾糧,為戚家軍全殲牛田(現名:龍田)據點的倭寇立一大功。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平倭的業績,便把這種烤餅稱之為光餅。據說多高明的福清光餅師傅也只能在福清才能烤制出這種酥脆噴香的福清餅,一旦離開福清到其他地方烤制,餅也就沒那麼香,那麼酥了。有人說這跟福清的水質有關,也有人說也只有用福清山地里採集到的松針當燃料,才烤得出那麼香的光餅。福清光餅選料精良,製作方法特殊,看著金黃悅目,聞著噴香誘人,吃著酥脆適口,遠非四川麻餅、北方燒餅可比。光餅以精麵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適當的食鹽和鹼,加水揉成麵糰,捏成餅狀,拍上芝麻,中間打孔,稍醒發后,放人事先烤紅的特製的餅爐內,再用當年新採的松針點燃烘烤到酥脆再鏟下。
福州市區賣光餅的小店,都是門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餅卻是由作坊做好分發給小販去賣。所以,在福清,沿街到處都可見賣光餅的小攤。那小攤上的光餅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頭一景。
福州人做光餅,從前一向用木炭烘爐,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鮮,而且有趣,誇張點說,簡直可稱之為融音樂與舞蹈為一體的勞動藝術。
光餅
光餅的製作方法:將所有的中筋麵粉混合揉成光滑的麵糰,再放入抹油的容器,蓋上保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