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長林村的結果 展開
長林村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下轄村
長林村位於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東南部沿海,東臨樂清灣,南臨甌江。與溫州市區隔江相望,這裡氣候溫和,水土肥沃,自然資源豐富,“魚米之鄉”之稱。
樂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在四千年前,東甌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許多石斧、石錛、石矛、石犁、石墜等石器。樂清歷史上曾有過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趙士楨、章綸、高友璣等名人。王十朋為南宋開科狀元,翁卷為南宋“永嘉四靈”詩派的傑出代表,李孝光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稱他“以文章負名於世”,趙士楨為明代傑出兵器專家,其火器發明列為當時世界先進。鑄於宋元祐七年的能仁大鑊,屬亞洲第一大鑊,它折射出了樂清市悠久而璀璨的歷史文化之光。
柳市——“溫州模式”最早的發祥地,以其雄厚的電器生產、研發能力,成為“中國電器之都”,令全國、全世界為之矚目!
長林橋
長林村[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下轄村]
長林得名於北宋畫家倪濤。根據《樂清長林倪氏大宗、譜牒紹興癸丑版本》載云:倪濤,字巨濟,浙江永嘉人,祖籍婺州,系君型公之次子,大觀己丑賈安宅榜進士,至宣和乙已,濤公掛冠歸田,遯跡海濱,地臨釣岩獅子之南,鳳層歧山之北,有木數里成林,爰卜居之,遂名長林,改名字澹菴,號波澄,公為長林倪氏大宗之始祖也。
1992年柳市區撤銷,長林屬黃華鎮
2011年4月,柳市片區按照溫州大都市區的總體規劃,圍繞“1650“所展開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啟動。黃華鎮併入柳市鎮,長林屬之。
•長林場有著通京之簡歷
一,宋朝時期的長林場,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兩浙路設杭州,秀州(紹興),永嘉(溫州),密鸚4場。玉環鄉密鸚是樂清建場之始。政和元年(1111)年始建立樂清場,場署設縣城東塔山下。南宋寧宗末年(1224)年因海潮淹沒,樂清鹽場遷於縣西長林村橋頭北岸(今長林西村石柱門),並改名為長林場。設司令丞,監辦鹽課。元,明兩朝均沿襲不變。
二,明朝時期的長林場
設天,地(地團)星,大日(東塘下),小日(翁樣),辰,永安(三嶼),沙角,鹽盆等9個鹽團,正理場產,簽民為灶,按戶計丁。凡事灶戶,免其役。九團共有擔地1700餘畝。 {慈溪鹽政志}載;"凡灶戶製鹽立有團煎法,每場分幾團,每團分幾灶。"明洪武元年(1368)年"署以軍伍之有功及疾傷者為百夫長,后以灶戶鹽額多者為之"。據{永樂樂清縣誌
}洪武廿五年(1392)年於長安鄉六都塔頭(翁樣九房前村塔山寺后){始設官署事;正廳三間鹽庫一十五間,正場一處,本都(六都)三里,子場一處,在瑞應鄉十四都蒲岐。
三,淸朝時期的長林場,
淸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為防明朝舊臣鄭成功部從台灣來襲大陸,曾下令徙閩,浙等地沿海居民至內地30一50里,以圖斷其接濟,自此鹽坥全部廢棄。康熙九年至十二年(1670一1673)年,恢復長林場沿海灶坦時,因辰團為深水埠而廢。其餘8個團得灶坦地共計1811畝2分。建灶109座,配灶丁860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天定北鹽場裁併於長林場。全場轄域;南起岐頭,北至原北鹽場屬區。同冶二年(1863)年長林場東泗揚區新建立,新開坥763支,共計1348畝。
四,中華民國時期的長林場,
民國元年(1912)年長林場設知事,髙園(今象陽鎮高園)黃式蘇任鹽知事。同年3月4日,發製鹽特許證,1284戶。民國4年樂東收鹽局改為鹽坦局,歸併於長林場。同年長林場附設分所。設稽查員三名,增原有鹽警50名共於84名。民國6年,長林場下設北山前,樟嶴,盪陽,東山,華鍬等5個所。具負責,收,運,秤,放等事宜。
民國9年,長林場署下設東山,北山前,樟嶴,華鍬稽查處,翁洋,東山,華鍬督征處,大橫床稽徵分卡。
長林秤放局設地團葉,沙埭頭,沙頭、鹽盆,東山,華鍬,泗塘,白溪,大橫床等分局和樂東總監秤處。同年10月14日,長林場遭洪水淹沒。長林場知事請示兩浙局,為意修復以求供需平衡。
民國31年(1942)長林場的7個分局,改組為場務所,同年6月,日寇侵犯,局勢趨緊,場署於7月1日,遷去柳巿。民國32年長林鹽場公署搬遷樂城鎮徐宅巷3號。
(長林鹽場的煎灶,灶體擇地掘坑,周邊砌石,高約0,5米,坑深1,5米,灶上縱橫架鐵條,格成方孔,用繩子纏和泥土,將方孔砌成圓形,適合放置篾盤和煎鍋。篾盤用竹篾編成,底部塗上用苦鹵摻和的蠣灰漿,迏到阻燃不漏。古代鹽灶有4鍋和6鍋之分,分溫鹵和煎鹽兩種動能。放鹵入鍋,?斷攪鏟,蒸髮結晶而成鹽。)
(長林場鹽坥灰場,以灰曬坦地,每丘海塘為一生產單元,每丘都有納潮排淡管通海,每丘坦數支,到數十支不等,每支面積約1,22畝。灰坦四周開有蓄鹹水坦河溝,配鹵漏碗1一2隻,漏碗底部連接輸鹵竹管直通貯鹵池。灰坦中部,或一端築有結晶池,面上鋪缸爿片,鋪設務求平密光滑,四周圍木板成框,鹽灰坦與缸面坦的面積成10比1。用的灰料有柴灰或天灰,(天灰是沉積江底的朽木屑)每支灰坦按面積大小備有20一30堆灰。)
•舊社會時的長林半爿街商業區
追朔二十世紀初期至五十年代,長林橋頭商業區的歷史風貌;有倪廣盛南貨號,倪永丰南貨貨店號,高椿茂棉布號,倪恆祥布匹,寶泰棉布,士金鞋店,朱余康鞋業,金奶鞋業,溫州婁橋人開的鄭萬順染布坊,倪廳華開的倪廣豐染布店;南德選,南德通兄弟倆開的老養生藥店,有南裕波,南存金開的碾米廠,有何明宣醫師開的長岐醫院。
我們追朔歷史;在南宋時期,樂清鹽場的場署設縣城東塔山下,由於海潮淹沒之故,在南宋寧宗末年(1224)年,將樂清鹽場遷徙至長林村橋北岸,改名長林場,管轄白沙場。場署在長林橋北岸,鹽庫進出繁忙,人云往來;自然繁華,"古長林場通京之說"給我們長林橋頭半爿街商業區的發展奠定了歷史之基礎。
倪廣盛南貨號,和倪永豐貨店,他們兼營山地貨,南貨向福建大商船直購,北貨自己去上海釆購,當時已有溫州至上海,上海至溫州的"益利號"客貨輪在盤石靠埠。他們店內還沒有糕兒間,酒坊,自己生產糕餅紅酒,白酒,黃酒等,由於貨源充足,品種繁多齊全,價格合理,就附近邊區小店都來批發轉賣。江沿一帶船民修理木帆船所需的桐油網衣,絡麻,鐵釘等等物件也都來店購買。生意紅火,蒸蒸日上。就連下山洞頭縣大小島嶼,包括大門,小門玉環等也都來長林批發商品。
高椿茂棉布號,六個大字雕刻在布店朝東的樓牆上,真是醒目引人。由於棉布,絲綢直接向溫州,上海生產廠家進貨,所以店內棉布,花布,絲綢和毛料等,樣樣齊全。色艷質優,價格便宜,顧客青睞,門庭若巿。
倪德選,倪德通老養生藥店,新養生藥店,他們出售中藥價廉葯真,為人信賴,生意興隆,歷稱中藥名店。
長岐醫院,是何明宣醫師創辦,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深受各地鄉民愛戴。長林橋頭,因商店林豎,商品齊全,質量優,價格廉,形成規模龐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業區。屆時逢年過節,洞頭,山盆,霓嶼,玉環,靈昆,象陽,翁洋等地顧客盈門而來,乘船的,徒步的到長林橋頭半爿街商業區購物。也似熱鬧非凡。當時更有甚者,洞頭漁民去溫州賣了水產品,他們不在溫州購貨,反而會到長林橋頭商業區來購貨。這說明了長林橋頭的商品物美格廉,這也是形成長林橋頭商業之繁榮。
長林橋頭的商旺盛,歷時多個世紀,直到解 放后初期,人民政府實行公私合菅,這些商店則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成為集體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