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兵變
北京兵變
北京兵變,又名“京保津兵變”,發生於1912年2月29日的清王朝剛剛宣布遜位的北京。北洋軍曹錕的第三鎮(師)下屬的軍隊嘩變,一般說法是這是在袁世凱的策劃和具體部署下進行,但南京臨時政府軍令部長的徐永昌在回憶錄中說這是污衊。北京大學教授尚小明稱袁世凱策劃“北京兵變”的說法根本不能成立。這次兵變的結果是南方革命黨人接受袁世凱在他的根據地北京就職,袁世凱宣布擁立革命,中華民國定都北京。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五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先生在辭去臨時大總統時就考慮到地處長江流域的南京,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均比北京地區要發達。在意識形態上,民主自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鄰近南京的江蘇、上海、江西、安徽等省區,均處於革命武裝力量的直接控制下。迫使袁世凱離開北洋軍和舊的官僚體系,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有利於臨時約法的實施,國家也就不易偏離民主共和之軌道。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時革命黨人主張建都南京,一方面作為革命勝利紀念,另一方面防止國家受制於北洋軍閥。孫中山當時也承諾在袁世凱勸服清帝退位后將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他,定都南京也能使袁世凱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受革命黨人的監督。但袁世凱不願意離開北京,他表面上答應孫中山南下,又以整頓軍務為理由暫時留在北京。2月16日,袁世凱致電孫中山,正式表態拒絕南下,理由為“北方軍民,尚多分歧,隱患實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遞引互牽,若因凱一走,一切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
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當年2月2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27日,臨時參議會、臨時政府派蔡元培為專使,宋教仁、汪精衛為專員,到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就職。蔡元培一行於2月27日抵達北京,當天下午會見袁世凱表明來意,袁世凱表示願意南下。2月29日袁世凱與專使團舉行茶話會。
孫中山
1912年2月29日(陰曆正月十二日)晚6時,第三鎮兵團炮、淄兩營因扣餉事潰變。變亂先由駐紮朝陽門(也叫齊化門)的第九標之炮隊引起,隨後駐於祿米倉的輜重隊、帥府原煤炸衚衕東城土地廟駐軍紛紛與之呼應,起兵作亂。炮隊先在朝陽門外為亂,而後炮擊強行進入朝陽門,輜重隊在城內與之配合,打開城門,兩隊匯合後向西行進,一路毀壞民居,劫掠無數。
當晚亥時初(21:00多)亂軍至專使團居處,直言只索要財物,蔡元培等立即避去,衣物行李盡失,次日移居六國飯店中。下半夜西城、北城也發生騷亂,土匪和部分巡警加入搶劫。當晚袁世凱親信並未阻止兵變,陸建章的執法處並無干預,掌管警政的趙秉鈞當晚傳令全城巡警一律撤崗。
各國駐華公使根據《辛丑條約》,紛紛調集軍隊進入北京保護使館的安全,並威脅袁世凱如不儘快穩定局勢就調集更多的兵力進入北京。兵變也蔓延到了保定和天津地區。
據唐紹儀回憶,蔡元培專使團當時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找他與袁世凱商討。他到了袁世凱家,正好北洋軍第三鎮師長曹錕前來報告稱“報告大總統,昨夜奉大總統密令,兵變之事,已辦到矣。”袁世凱說:“胡說,滾出去!”唐紹儀的個人回憶是唯一的孤證,從而遭到質疑,南京國民政府軍令部長的徐永昌在回憶錄中稱“正月十二第三鎮在北京兵變,初非袁世凱所主使,有些人委稱系袁世凱指使,以抗議南方代表要求遷都南京者,實乃誣傳。”
事後統計,京奉、京漢鐵路局,大清、交通、直隸三銀行以及制幣廠遭劫掠,商民遭搶劫者四千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