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洞

明代袁宏道的文言文

《蓮花洞》是明代袁弘道的作品。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作品原文


蓮花洞①之前為居然亭,亭軒豁可望②,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鬚眉③形影,如落鏡中。六橋④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蕭疏⑤可愛。晴雨煙月,風景互異,凈慈之絕勝處也。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⑥,中空四達,愈搜愈出⑦,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
又紫陽宮石,為孫內史⑧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將⑨,挽錢塘江水,將塵泥洗盡,山骨盡出,其奇奧當何如哉?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②:軒豁可望:是說居然亭開暢,可以遠眺。
③:鬚眉:男子,這裡指作者自己。
④:六橋:指西湖蘇堤內,有六座橋相連。
⑤:蕭疏:錯落有致。
⑥:石骨土膚:僅表皮為土層,下面是中空的石頭(似太湖石,可以裝飾園林)。
⑦:愈搜愈出:(中空的石頭)越發掘就發現越多。
⑧:孫內史:指明代司禮太監孫隆。
⑨:五丁神將:即五丁大力神。

白話譯文

蓮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開暢,可以遠眺。每次登上觀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鏡子里,全部顯現。六橋的楊柳,一路上被風吹拂,搖曳多姿,倒好像是楊柳牽引著風,引出了水中波浪,楊柳錯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風景各不相同,這是凈慈寺最絕妙的地方。
洞里的石頭玲瓏剔透,好像活的一樣,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我已經認識到吳山、南屏山一帶都是表層為土,下面是石頭,石頭中間有孔,可以相互貫通,且這種洞石越發掘越多。近點的如宋氏園亭的石頭,都是從這裡搜索的,又如紫陽宮的石頭,很多是被孫內使從這挖掘出來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錢塘江的水挑來,將山的表面塵泥洗盡,使山下面石頭的奇妙奧秘全部顯露出來,該是怎麼樣的情形呢?

作品鑒賞


這是一則清新的寫景文字,筆調明快流暢,不露雕飾之痕。作者無論寫亭、寫湖、寫柳、寫石,都只稍稍只筆,就各顯特色。他寫景不作精細鏤刻,力求用寫意的筆法,並且把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不襲用前人舊句,處處著意創新,因而對自然美常有獨特的抒寫。“湖光獻碧,鬚眉形影如落鏡中”,一“獻”一“落”,將湖光和鬚眉都賦予人的動作,生動新穎,作者欣喜之情與景物相生而出;“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賦予了柳條以活潑的動態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麗動人。文末的幾句議論富於感情,寄託著作者對美好事物著意追求的情思。

作者簡介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袁宏道與其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