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是指投資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社會積累水平和其它投資來源的可供程度的一種現象。一國經濟生活中的總需求主要是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大部分組成,在改革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總需求的膨脹大都與中央計劃部門的宏觀決策的重大失誤有關,並且往往是由投資膨日長開始,而在改革后,總需求膨脹既與宏觀經濟決策的重大失誤有關,同時也與微觀經濟主體不規範的行為有關.此外.在投資膨日長保留和完善其原有的獨立發生機制的同時,消費膨日長形成了其獨立的、新的發生機制,使得總需求膨脹的發生機制較先前更為錯綜複雜。

基本原因


通貨膨脹的原因被概括為以下三種情況:
①需求拉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又被形象地描述為“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動。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又稱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升。
③結構性因素。結構性通貨膨脹指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造成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社會各部門勞動生產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發展趨勢不同,與世界經濟聯繫程度不同,但由於一方面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不容易使生產要素從落後部門、衰落部門、封閉部門向先進部門、興起部門、開放部門轉移,另一方面落後部門、衰落部門、封閉部門卻又要求在工資、價格等方面向先進部門、興起部門和開放部門看齊,結果就會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

影響


(一)投資的雙重效應與通貨膨脹。
這裡所說的投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學原理表明,投資既能產生需求效應,也會產生供給效應。一方面,通過投資形成社會生產能力,為社會提供產品,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投資又可以形成需求能力,擴大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產生需求效應,也就是說,投資在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中是一把雙刃劍。一般來說,投資引發的需求效應是即時的.因為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通常只形成需求,而且還會由於投資的乘數作用引致倍數於它的需求。相反,投資創造的供給效應則有待生產能力形成后才發生作用.有一個時滯,根據我國的情況,一項投資提出的貨幣需求與它提供的實物供給之間整體著通常要有3年左右的時滯,並且投資轉化為供給經常受到如下條件的約束:
(1)建設項目的自然時滯(建設周期)和投資效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的大小;
(2)投資方向是否正確,投資方向的失誤將使投資變為無效投資;
(3)建設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等等。
投資推動供給的倍數增長,更是條件重重,如閑置資本品、閑置勞動力、閑置消費品的存在,等等根據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推論:
(1)投資的需求效應與投資的供給效應相比.前者對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平衡的影響,較為及時和容易,因為沒有時滯影響和轉化條件約束很少,同時也就隱含著產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2)不是任何一種投資都會助長通貨膨脹。因為固定資產投資既代表即期需求,又代表未來供給.從代表需求方面來看.投資越多,對貨幣供應量要求越多,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越大;而從供給方面看,投資越多,提供的有效供給越多,抑制通貨膨脹的物質條件越雄厚。大體可能有幾種情況:如果是對貨幣供應量需求相對較少而提供有效供給相對較多的投資,不僅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反而會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這種效應體現得快慢取決於時滯的長短;如果對貨幣供應量的需求與提供有效供給大致相當的投資,對通貨膨脹: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只有對貨幣供應量需求相對較多而提供有效供給相對較少甚至長期內不能提供有效供給的投資.會引發和加劇通貨膨脹。這種投資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3)由於投資具有需求效應和供給效應的雙重效應,簡單地說投資與通貨膨脹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或者說投資不是引發通貨嘭脹的必然因素而只是可能因素,投資成為引發、加劇通貨膨脹的因素只是投資膨脹性質的那種投資。
(二)投資結構傾斜與通貨膨脹
從產業結構均衡的角度來看,投資膨脹對各產業部門的影響並不是相同的,在投資膨脹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投資結構傾斜的問題,由投資結構傾斜引起的資源配置變化會使得均衡的產業結構比例關係遭到破壞,或使原有的不均衡現象更為嚴重.由此導致“瓶頸”部門的產生或使得原有“瓶頸”部門進一步相對萎縮,結果引起結構失衡和通貨膨脹的發生,前些年,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和指導思想上的偏差,短平快項目上得較多,使得資金大量流入一般性加工工業,從而使“長線”愈長“瓶頸”愈細,中央政府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採取措施增加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但終固財力有限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
近年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度膨脹,而且在結構上逐步向基本建設傾斜,最突出的是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或倍增長.使建築安裝工程費用在投資總額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一這就使投資對基建材料的需求彈性增大,在基建材料供給能力增長有限的條件下,基建材料供求缺口相應增大,形成在投資高速增長的時候,基建材料價格往往上漲迅猛,成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火車頭”,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商品價格上漲。1993年基建材料的大幅上漲及其剝經濟生活的影響,就是這方面的明證。
(三)投資規模膨脹使投資效益變差,加劇通貨膨脹。
固定資產高投入低產出的矛盾加劇了通貨膨脹。1980-1993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年23.8%的速度增長,但GDP的增長(現價)只有16.2%,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為0.86。在80年代,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年增長18.6%,平均固定資產投資率為27.1%.這期間GDP年均增長14.8%,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為0.8進入90年代,從1990年到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40.9%,GDP年均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則為0.51,這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率為35.2%。同8O年代相比,1990—1993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彈性係數下降了42%,而固定資產投資則上升了30%,在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的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作用明顯下降。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投資規模的急劇擴大,每百元固定資產投資所能創造的國民收入越來越少一呈現不斷降低的趨向。這樣,因為投資規模過大,只能把投資象撒胡椒粉一樣對眾多項目都給點錢,打分散力量的消耗戰,使原來三四年能建成的項目,拉長到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因而投資效果大大降低了而不能相應地增加有效供給,高投入低產出必然加劇通貨膨脹。

信貸和貨幣投放


一、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在投資過程中,各類投資主體都必須藉助貨幣來進行資源配置和形成新的資產,因而投資活動必然伴隨著貨幣的投放。與傳統體制相比,現行體制下膨脹的投資規模很大程度上要靠銀行擴大信貸規模來加以支持,而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大將會引起貨幣投放量的相應增加,如果引起的貨幣數量超過了潛在的國民收入產品總量的生產能力,經濟生活中就會發生通貨膨脹壓力和物價上漲現象。
1980-1993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年以23.8%的速度增長,從1990到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投資率為35.2%。如果加上工商疊業每午有上千億元流動資金被擠佔到固定資產上,還有一些固定資產投資沒有列入國家統計之內,實際上固定資產投資率超過4O%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投資規模有著一定的客觀數量界限,受到國力的制約,投資率一旦突破30%,國民經濟各方面的關係就會感到緊張,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增大。由此可見,投資膨脹、貨幣超量供應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關係,而投資膨脹是引發貨幣超量供應和通貨膨脹的關鍵因素。
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4年教字計算隨著經濟發展和貨幣化程度提高貨幣供應量當然要增加,兩者有密切的相關度。但只要貨幣供應是與經濟增長和貨幣流通的需要相適應,就既能防止通貨膨脹,又能支持經濟正常發展。如果不足,則影響市場流通和經濟發展;過多,則將引起貨幣貶值.造成信用危機和經濟秩序混亂。
當前中國投資額的80%投資資金來源於銀行貸款和社會集資,現在幾乎所有投資項目都有銀行資金投資:包括全部以自籌資金為名的建設項目。因此銀行信貸政策的鬆緊。對投資膨脹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至關重大。
現在地方投資項目普遍超預算40-50%,多的超過好幾倍。要上項目.得有大量的資金注入,於是企業、地方政府便迫使銀行貸款,銀行若不追加投資.則銀行原先的投入也就賠進去了。下級銀行指標不夠用.又會倒逼上級銀行.最終各專業銀行倒逼中央銀行增加貸款。1993年,銀行貸款餘額比上年增長了22.4%,其中固定資產貸款增長31.7%。當前發生的通貨膨脹,過多的貸幣很大程度是在1992年中後期和1993年冒出來的。因此人們說,當前我國發生的通貨膨脹,投資規模過大.除了投資主體歃乏約束意識外,在很大程度上與銀行信貸政策過松有關.儘管這裡面有許多不情願因素。
二、治理對策
投資膨脹
投資膨脹
(一)治理通貨膨脹監頸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為什麼通貨膨脹在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呢?為什麼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幾次通貨膨脹幾乎每次都是由投資膨脹所引起的呢?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靠投入來支持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亂鋪攤子而不顧經濟效益,投資分散形不成規模;在建規模過大,供給與需求矛盾增大;一味靠高投資換取高速度。人們往往只注意到小平同志講過發展才是“硬道理”,而沒有注意到小平同志也強調過發展要有“硬速度”。小平同志說:“講求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這樣的速度才過硬”。可見.在經濟建設中既要遵循發展的硬道理,也要追求發展的硬速度。這樣才有利於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抑制過高的通貨膨脹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投資方面能通過現有企業改組、改造滿足市場需求的,就不能上新項目、新攤子。無論是基本建設投資還是技術改造,都要立足於現有基礎,提高投資的技術含量,符合規模經濟標準,促進集約經營。
(二)治理通貨膨脹必頰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是投資需求拉動型。形成這種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機制,二是政府缺乏投資約束機制,三是金融缺乏制衡機制。無論企業還是政府,由於約束機制的軟化,因而必然存在著無止境的“擴張衝動”,這種擴張行為是以改革時期的過渡體製為基礎的,它時時潛伏在過渡時期的體制中,一有機會,就可能發作。
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除需作某些政策調整外,關鍵是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業改革進程,界定與重組企業產權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投資業主制,使投資責、權、利真正統一起來,避免爭搶投資收益而無人承擔投資損失的現象;二是轉換政府職能,理順政府和各投資主體的關係,並通過立法程序,將這種關係固定下來,這樣由政府行為不規範帶來的上下相互掣肘,地方政府行為推動通貨膨脹問題才能得到有效整治;三是在金融改革逐步推進、政策性金融和經營性金融逐步分離的條件下,要重新認識貸款規模的管理制度,減少或取消對經營性銀行採用信貸計劃的管理辦法,代之以風險管理和資產負債比倒管理,以便金融主體管理方式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引導,從而適應企業改革和市場配置資源的需要。
(三)通貨膨脹必頰綜合治理。
通貨膨脹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而且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它是國民經濟運行失常、失衡,各種矛盾尖銳衝突而呈現出的一種“病態”反映,把它只看作某種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無疑失之偏頗。投資膨脹只是誘發通貨膨脹眾多因素的一種因素,而不是壘部因素。因此治理通貨膨脹如果只想到控制投資規模,並且“一刀切”,不顧發生變化了的現實,一控到底,是不符合實際的。目前在投資規模問題上,主要問題是不該上的項目上了,應該停緩建的項目下不了。結果造成在建投資規模惡性膨脹。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砍掉一些沒有市場前景的項目,資金來源不落實的項目,要整頓,限制“開發區”和“房地產”的盲目發展,適度收縮一般加工工業項目,嚴格控制樓、堂、館、所等非生產性投資。重點是控制新開工項目,國家和地方的投資資金都要按保投產、保收尾、保重點的原則來安排,首先要保證國家重點竣工投產項目,其他項目根據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處理。另外壓縮投資應分門別類,區別對待。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並不是一切商品都供過於求,部分產品需求不足是經常存在的。水力發電部門,現在施工能力過剩,設計部門任務不足,鋼材、水泥過剩,而電力供應屬於短線。鐵路運輸仍然屬於短線。這些戰略部門是必須加速發展的。我們不能搞一刀切,一說過熱,就一概過熱,對這些部門還是應集中資金,加大投資力度,以充分發揮投資的供給效應。
(四)整頓金融秩序,控制投資膨脹的資金來源渠道。
國家銀行資金以非貸款方式流出、繞規模貸款和社會上的亂集資,是當前投資規模膨脹的主要資金來源。而這兩種行為則是金融秩序混亂的表現。因此,必須嚴肅金融紀律,整頓金融秩序,禁止有意拖延匯兌資金在途時間,違章拆借、亂集資等擾亂金融、擾亂市場的行為嚴格控制資金從非正常渠道流入固定資產投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