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變畫
經變畫
經變畫是用畫像來解釋某部佛經的思想內容。經變畫,即經變,亦稱變或變相,佛畫種類之一,廣言之,凡依據佛經繪製之畫,皆可稱為“變”。敦煌經變畫則通常指將某一部甚至某幾部有關佛經之主要內容組織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敦煌經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佛經內容外,大量的社會生活內容在經變畫中得到生動的體現。許多經變畫技巧高超,堪稱藝術珍品。
經變在南朝時即已出現,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南朝宋袁倩畫有“維摩詰變”,梁時儒童畫有“寶積經變”。莫高窟有經變三十三種,持續時間長的有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數量最多的是東方藥師變。
敦煌畫藝術
敦煌經變畫則通常指將某一部甚至某幾部有關佛經之主要內容組織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經變在南朝時即已出現,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南朝宋袁倩畫有“維摩詰變”,梁時儒童畫有“寶積經變”。莫高窟有經變三十三種,持續時間長的有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數量最多的是東方藥師變。敦煌經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佛經內容外,大量的社會生活內容在經變畫中得到生動的體現。許多經變畫技巧高超,堪稱藝術珍品。
福田經變在現存敦煌壁畫中只有兩幅,但其形式、技巧和內容在藝術史上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福田經變的產生與消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發展的軌跡。
亦稱變或變相。佛畫種類之一。就廣義而言,凡依據佛經繪製之畫,皆可稱之為"變"。然今之"經變",既有別於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傳故事畫,又有別於單身尊像,專指將某一部乃至幾部有關佛經之主要內容組織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如涅盤經變)。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南朝宋時的袁倩畫有"維摩詰變",梁時之儒童畫有"寶積經變",可見南朝時已有"經變"、"變"之稱,實物今已無存。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南頂有妙法蓮華經變題榜,稍晚之第12窟保留有法華變、東方藥師凈土變、西方凈土變、報恩經變、維摩居士變等題榜。此乃今之"經變"一詞概念之所據,亦畫史之佐證。莫高窟有經變三十三種。這些經變在壁畫中持續時間長的是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數量最多的是東方藥師變。經變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可以從中得到反映,藝術家之奇思可以有此領域內馳騁縱橫,人們之願望藉以得到升華。經變畫為學術研究所提供之材料,範圍廣、方面多,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經變畫純粹是社會安定生活富足的時代由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當隋王朝統一天下后,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局面得以結束,中華文明在唐帝國的開拓下進入了一個輝煌的盛世,人們對佛教的信仰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為了加快推廣各種深奧的佛教理論,經變畫應運而生。
公元713年,唐玄宗改年號為開元,唐朝進入了輝煌的“開元盛世”。畫聖吳道子,便生活在這個時代。吳道子高超的人物描法,有“吳帶當風”的美譽。粗細變化的筆墨之間,人物“天衣飛揚、滿壁風動”。莫高窟第103窟的這幅維摩詰像,就頗有吳道子的畫風。
維摩詰是古印度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雖身在世俗,卻精通佛法。
經變畫
觀音菩薩可以幫助人們解脫現實世界的苦難,觀音信仰在唐朝也非常盛行。當時,民間一度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盛況。無論是山林中遇盜的胡商,還是行刑前將死的犯人,或是波濤中行駛的海船,三十三種危難中,只要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音便會化作各種身份前往救助。
莫高窟的第3窟,小小的洞窟常年鎖閉,不多遊人開放,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有莫高窟極為珍貴的壁畫精品,在這些筆墨的背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畫匠史小玉傳神的人物造型和高超的繪畫技藝方面。以及那份激情和沉浸,這千手千眼觀音慈悲容顏的深處,似乎還描繪著一幅美麗的願景。
圖中觀音為11面,正面有三眼,面相豐圓,頭戴寶冠,斜披天衣,腰系長裙,瓔珞環釧飾身,神態端莊,立於蓮花上。身內兩側伸出40隻大手,各持法器、法物。其中一雙大手高舉化佛於頭頂,其他千手各有一眼,巧妙地組成圓形法光,配做觀音的背光,
經變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