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鮸魚的結果 展開

鮸魚

鱸形目石首科動物

鮸魚即米魚。大米魚,一作鮸魚(徠音miǎn),形似鱸魚,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大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鮸魚為鱸形目石首魚科,體色銀灰。多產東海舟山洋麵。鮸魚一般每尾重2~3斤,最大有百餘斤。分佈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水域。

物種簡介


鮸魚(音 miǎn),一作米魚,敏子、敏魚,屬於鱸形目石首魚科,似而肉粗,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產東海舟山洋麵。以農曆6一8月為漁汛期,而以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是寧波海漁特產之一。

形態特徵


鮸魚體延長而側扁,背、腹部淺弧形,一般體長45~55厘米、體重500~1000克,大的個體可達10多干克。頭小尖突,吻短,鈍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頜等長。體被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頭部被圓鱗,頦孔4個,無頦須。
中央徠頜孔及內側頜孔呈四方形排列,無頜須。上頜外行牙和下頜內行牙擴大,呈犬牙狀,內面小牙成帶狀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體背和上側麵灰褐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2個連在一起,中間有一深缺刻。鰭棘上緣為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臀鰭具2棘;尾鰭呈楔形,尾鰭的基部為黃色,其邊緣顏色稍淺。漁獲體長15~70厘米。

棲息環境


米魚屬於暖溫性底層海魚,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米魚為小區域性洄遊魚類,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米魚屬於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生活習性


鮸魚為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水深15~70m,底質為泥或泥沙處。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容易集成大群。鮸魚為小區域性游魚類,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
鮸魚的生殖期,在朝鮮沿岸為9~10月,在長江口外海為7、8月,在舟山群島附近為5、6月。體長一般不超過1m,體重多在5kg以內。鮸魚的生長比小黃魚、白姑魚迅速。漁獲物的一般長度為450~550mm,體重為1500~2500g。
鮸魚屬於捕食性魚類,攝食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如黃鯽、青鱗魚、小黃魚和鰭魚等,以及對蝦、中國毛蝦和鼓蝦等蝦類。

分佈範圍


鮸魚
鮸魚
米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朝鮮和日本南部。中國沿海主要產米魚的漁場有:廣東潮汕魚場福建平潭島兄弟島,浙江岱山和舟山群島,江蘇大沙漁場,山東沿海和渤海,尤以東海的舟山群島產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產之一。
米魚的主要捕撈方法為拖網或延繩釣,冬春之際產量較高。每年農曆6一8月為舟山群島米魚的漁汛期,漁汛期米魚以春季生殖洄游和冬季越冬洄遊為主,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

生長繁殖


米魚的生長比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 地區的米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長江口外的米魚為7~8月,在舟山群島的米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米魚為4~5月。產卵后魚群重新游向攝食區,一部分游向較深的海區。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鮸魚
鮸魚
米魚肉味鮮美,為海產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溫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米魚鯗;魚鰾可制魚膠。
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魚鱗可制鱗膠;內臟、骨可制魚粉、魚油;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
米魚還是中國的出口魚類品種,每年通過浙江、上海、江蘇、遼寧等出口口岸大量輸往日本、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相關奇聞

台灣嘉義縣陳姓漁民2013年9月16日出海捕獲一尾重達45.5公斤的大米魚,這是嘉義沿海近20年來抓到最大隻米魚,引起民眾圍觀。
東石魚市場主任吳純裕指出,目前米魚每公斤拍賣價約在450至500元(新台幣)之間,這隻大米魚的每公斤議價高,主要是春夏之際才是米魚的盛產季節,現在的量稀少,加上接近中秋節,因此未拍賣前,就被議價買走。總價近2.5萬元。

藥用價值

大米魚性甘、咸、平,有養血、止血、補腎固精、潤肺健脾和消炎功效。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腎虛遺精,瘡癤、痛腫、無名腫毒、乳腺炎等有效。大米魚的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大米魚鰾俗稱“鮸魚膠”或“鰵肚”,具有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採用大米魚鰾,與當歸、紅棗適量煎湯,長期堅持食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大米魚鰾與等量的酒和水燉食,可治療男子遺精和女子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