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竇娥的結果 展開

竇娥

關漢卿元曲《竇娥冤》主人公

竇娥是關漢卿雜劇竇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會被壓迫的婦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剛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竇娥只是一個發誓信守孝順、貞節等封建倫理綱常的婦女,但殘酷的現實把她推向深淵。先是流氓惡棍張驢兒對她進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惡勢力的鬥爭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劇發展,由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到毫不猶豫地進行堅決的鬥爭。在法場上,她對天地鬼神發出了驚心動魄的控訴,實際是對黑暗社會現實的否定,突出地表現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人物來源


竇娥是元朝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中的一個人物。《竇娥冤》寫一個孤苦無依的婦女竇娥,遭受無辜陷害,反被受賄的貪官判處死刑。竇娥的冤情無處伸張,憤怒得指天罵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還臨死發出誓願:她的鮮血要濺在刑場的白綾上,六月天飄起漫天大雪,當地亢旱三年。

人物經歷


竇娥3歲喪母,父親竇天章是個窮秀才,為了籌借上京趕考的路費﹐把7歲的竇娥賣到蔡婆婆家當童養媳。竇娥17歲成親,不久丈夫亡故﹐她就和婆婆過著清貧凄涼的痛苦生活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善良的竇娥還是想安份守己地與婆婆相依為命﹐度過一生。但是無孔不入的封建黑暗勢力不允許她們過安定的生活,流氓惡棍張驢兒父子以救過蔡婆為借口﹐闖入她家﹐強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軟弱的蔡婆婆面對強梁﹐準備屈服﹐但剛直的竇娥進行了堅決反抗,並對婆婆的糊塗行為加以嘲笑。
張驢兒為達到霸佔竇娥的目的,買來毒藥想毒死蔡婆,不料卻把自己的父親毒死了,於是他轉而以“葯死公公”的罪名要挾竇娥。竇娥為捍衛自已的貞潔和尊嚴,不肯“私休”---嫁給張驢兒,寧願“官休”,因為她這時還對官府抱有“明如鏡,清如水”的幻想。然而殘酷的現實打碎了她的幻想,楚州太守桃杌濫用大刑逼供,使她明白了“衙門自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的黑暗現實。善良的竇娥為使年邁體弱的婆婆免遭酷刑,毅然招承了罪名,未經複審,便被判斬刑。
在第三折里,竇娥從個人的不幸遭遇出發,進而對世界的主宰--天地鬼神表示出深刻的懷疑和激憤的否定。她在被綁赴法場時的路上唱道:天上有日月朝暮懸,地上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有靈就應該把清濁分辨,但它們怎麼把大盜盜跖與品德高尚的顏淵混為一談,使“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在悲憤地述說了封建社會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現實之後,她對當時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天地發出,了指斥和咒罵:“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強烈的控坼表現出竇娥至死也不甘向天地命運低頭的鬥爭精神。同時作品又進一步刻劃了她的善良性格:為了不使婆婆傷心,即使在自己臨死的緊要關頭,她還提出赴法場時不走前街走後街。臨刑之前,竇娥發下三樁奇特的暫願:一要自己的鮮血都飛在懸掛於旗杆上的丈二白練上;二要三伏天降下瑞雪,遮蓋屍首:三要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冤死,終於感動了天地,三樁誓願競然一一實現了。
劇本第四折,三年之後,竇天章趕考得中,官拜參政知事並加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來到楚州。竇娥的鬼魂前來告狀,冤獄終得昭雪。

人物形象


關漢卿塑造的竇娥是一個平民婦女的典型形象,她不甘屈辱、不畏強暴,善良又質樸,對親人細緻體貼,是封建社會中一個安分守己的普通婦女,但她又不是一個任人捏合,逆來順受的弱女子,她身上有著反抗惡霸的勇氣和力量,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也有反抗性格的影子,這種既認命又不認命的矛盾性格,使得竇娥這個人物形象更真實可信。

人物評價


李健吾:從三大願起,關漢卿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賦予少婦的鬥爭到底的靈魂中。沒有人為她昭雪,她為自己昭雪。她為自己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內蒙古大學漢語系教授馬冀:竇娥的悲劇在封建社會具有典型意義,正如劇中所說:"這正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她的經歷實質上是一般人民群眾生活遭遇的集中反映,特別是封建社會中婦女悲劇命運的集中反映。竇娥做為一個善良、勤勞,本想恪守封建禮教的普通勞動婦女,卻被封建社會一步一步地吞噬掉,她被迫逐步走上反抗道路的性格發展過程是很有代表性的,她那正直、剛強的性格以及寧死不屈、死而不屈的頑強鬥爭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強烈地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反抗情緒。這使她在中國古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著引人注目的地位。竇娥這個形象也成為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正面人物形象,鼓舞著他們向黑暗、邪惡勢力進行不屈的鬥爭。

作者介紹


竇娥劇照
竇娥劇照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並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詳。他一生“不屑仕進”([元]朱經《青樓集·序》),生活在底層人民中間。他是當時雜劇界的領袖人物,與當時許多戲曲作家、雜劇演員有著密切聯繫。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明初賈仲明《錄鬼簿》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藝術的戲曲家,既是編劇,又能登台演出。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鞠,會圍棋,會雙陸”,“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可見他的才藝、生活和個性。所作雜劇六十餘種,今存十八種,其中有幾種是否為關漢卿所作尚有爭議;所作套曲十餘套,小令五十餘首。他的戲曲作品題材廣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鬥爭,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漢卿的作品主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其中《竇娥冤》被稱為中國十大悲劇之一。關漢卿一生創作的雜劇有六十多種,他是我國戲劇的創始人,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家“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1838年《竇娥冤》就有英譯本流傳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關漢卿與達·芬奇等同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的戲劇語言,被稱為“本色派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