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蟲類
舌形蟲類
舌形蟲有100餘種(分9科18屬),分類位置尚有爭議。通常認為舌形蟲屬節肢動物門舌形蟲綱或舌形動物門。
寄生於人體的舌形蟲有10種,大蛇舌狀蟲(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狀蟲(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帶蛇舌狀蟲(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狀蟲(又名鞭節舌蟲)(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蠍虎賴利舌蟲(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響尾蛇孔頭舌蟲(Porocephalus crotali)、鋸齒狀舌形蟲(Linguatula serrata )、台灣孔頭舌蟲(P.taiwana)、辛辛那提萊佩舌蟲(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蟲(Sebekia sp.)等,我國已報道病例中的蟲種有鋸齒狀舌形蟲、尖吻蝮蛇舌狀蟲和串珠蛇舌狀蟲三種。
成蟲呈舌形或圓柱形,頭胸部腹面有口,口兩側有鉤2對。活體呈半透明、死後白色,體長(18 ~ 130)mm,體表具有很厚的角質層,形成環狀,一般腹部生7 ~ 105個腹環,雌蟲大於雄蟲。卵呈無色或黃色,近圓形,大小約(90 X 70)um,卵殼較厚。幼蟲卵圓形,有尾和2對足,幼蟲具有足和鉤,體表光滑。若蟲形狀與成蟲相似,死後呈乳白色,體長約4 ~ 50mm,有鉤兩對,腹部環數較少。
舌形蟲
舌形蟲
舌形蟲屬的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如犬的鼻腔內,雌蟲產的卵隨同犬的鼻黏液流出,排至體外,黏液污染草類或水被食草動物(山羊、綿羊、兔、野兔等)食人後,卵在其胃中孵出幼蟲。幼蟲隨同胃內容物進入腸腔后,穿過腸壁,移行至肺、肝、腸系膜淋巴結及腎等內臟中。經兩次蛻皮后,幼蟲為包囊圍繞,幼蟲在包囊內再蛻皮數次,經5-6個月後,發育成若蟲。若蟲脫離包囊,向漿液腔移行,部分向支氣管和腸道移行,在移行過程中能引起出血。若蟲在中間宿主體內可生活2年以上。犬在嗅觸或吞食含有若蟲的食草動物的臟器時遭受感染。若蟲可以直接經過鼻孔進人鼻道中,也可以從咽腔和胃進人鼻道。若蟲到達鼻道后,再蛻皮一次變為成蟲。有時動物自身肺部的若蟲,也可以直接經氣管移行至鼻道內,發育為成蟲。若蟲變為成蟲時,體表環紋上的小刺脫落。成蟲在犬體內生活可達2年之久。
顯微鏡下的舌形蟲
1927年Faust報道了我國首例病人,裘明華等進一步研究分析認為是鋸齒舌形蟲,而非串珠蛇舌狀蟲。在以後的幾十年裡,我國未見新的病例報道。但從上。世紀末期以來,在全國各地至少報道了14例。最近在浙江報道了1例串珠蛇舌狀蟲病,在廣西玉林也報道過蛇舌形蟲病,我國的2例尖吻腹蛇舌狀蟲病分別見於中國台灣和杭州,在遼寧、廣西等省(自治區)均有人鋸齒狀舌形蟲病的報道。此外在廣東省和山東省都有舌形蟲病例的報道,但未能鑒定蟲種。從最近幾年的報道來看,病例大都分佈在我國的東南部地區。
舌形蟲病可以在蛇鼠間、犬鼠間、犬和食草動物間循環傳播。人感染后可發病,但通常發育為若蟲,成為終止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