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狄傳

項狄傳

《項狄傳》,全名為《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是18世紀英國文學大師勞倫斯·斯特恩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絕大部分是特里斯舛講述別人,主要是他父親和他叔叔的生平與見解,敘述的順序則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完全打破了順著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按部就班、一板一眼的傳統程式。《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評論家指出20世紀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可以追溯到這部奇異的小說。

《項狄傳》是18世紀一部異乎尋常的實驗小說,同時也是英國小說藝術史上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項狄傳》共分九卷,472千字。

作品簡介


項狄傳
項狄傳
小說包含三個故事,分別是特里斯舛少年時代、特里斯舛成年後的的故事和托比叔叔的故事。
《項狄傳》全名為《紳士特里斯舛·項狄的生平與見解》,但全書既無主人公翔實的生平故事,更沒有他的深刻見解。主要描述主人公項狄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變化以及他對人生的感傷情緒。整部小說從頭到尾反映了主人公對其長輩、家庭和人生的印象和態度。
小說以“回顧”主人公項狄自己在母體中受孕開篇,絕大部分卻在以特里斯舛的嘴講述別人,主要是項狄父親和他叔叔的生平與見解。

創作背景


法國第三大海港城市敦刻爾克(Dunkerque)位於法國西北部海岸。1694年至1695年英國軍艦曾對其猛烈炮轟使敦刻爾克飽經戰爭的摧殘。
1689年,是《項狄傳》故事中人物特靈下士入伍的時間;1695年,是托比叔叔股腹溝受傷的年份,因為那年發生了圍攻那慕爾戰役(the Battle of Namur)。1701年,已經回到鄉下老家的托比叔叔在滾木球草地上模擬圍攻那慕爾的戰鬥場面時,巧遇沃德曼寡婦,沃德曼寡婦對托比叔叔的行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迅速墜入愛河。1713年,在敦刻爾克炸毀之前,《項狄傳》故事中人物托比叔叔還在忙著模擬自己的軍事活動,對於沃德曼寡婦的愛情攻勢無暇顧及。1713年,在托比叔叔退役那一年開始在倫敦做生意的沃爾特·項狄回到了鄉下老家。1718年3月開始孕育特里斯舛,冬天特里斯舛來到人間。

角色介紹


沃爾特·項狄
項狄出生於1718年3月第一個星期日和第一個星期一之間的那個夜晚。他五歲時曾被窗框砸傷,二十多歲時曾赴歐洲旅行。項狄的父親原先在倫敦經商,1713年回到農村定居。項狄的叔叔托比曾是一名軍人,1695年在一次戰役中負傷,五、六年之後他在家鄉為建一塊玩滾木球遊戲的綠草坪而四處遊說。其間,他與一名寡婦有過一段戀情。
特里斯舛
1718年3月開始孕育特里斯舛,冬天特里斯舛來到人間。在他出生時,接生的人將他的鼻樑骨夾斷了,最後用魚骨修補起來的。沃爾特·項狄給兒子取的名字本來是特里斯麥吉斯特斯,但是記性不好的侍女卻將名字叫成了特里斯舛。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項狄傳》有一個很嚴肅的主題,即人應該如何對待痛苦。
項狄一家人所承受的是約伯式的痛苦。這僅從項狄一個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小說家讓他的不幸“在他出生前9個月就開始了”,出生時斯洛普醫生用產鉗子把他的鼻子給夾扁了,後來他又被起了父親認為是最不幸的名字,長到5歲時他的生殖器又被掉下來的窗子砸壞了。但是,斯特恩並非意在刻畫一個接二連三遭遇不幸的約伯式的人物,而是竭力表達人該如何忍受痛苦這一主題。
沃爾特經歷了從起初被動地忍受到最後笑對痛苦這一忍耐方式的轉變,他學會了忍耐。沃爾特承受痛苦時用了很多方法,斯特恩讓他不停地用不同的辦法來對付困難,好像他的辦法比困難還多。孩子鼻子被夾扁了,他想通過給孩子起個好名字以給他帶來好運;名字起錯了,他又嘗試去更名;生殖器被砸掉了,他又想通過寫《特里斯特拉姆教育手冊》來使孩子在智力上過人;聽到兒子的死訊,他不是停止手中的工作而是通過長篇的辯論來解除痛苦,並且真的從中“找到了快慰”。項狄通過幽默風趣的寫作來擺脫不幸,托比叔叔在戰鬥中受傷之後則是建了個保齡球場,用想像來忘記痛苦。斯特恩把項狄家族人的精神比做一件衣服的好裡子,“你可以把外面弄出褶皺、磨壞,但是裡面卻是完好無損。”這種不垮的精神是和學會忍耐分不開的。
在一篇佈道詞中斯特恩說:“我們是為痛苦而生的,毫無疑問,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受苦。因此,一個真正令人滿意的方法就是,要懂得如何接受人生這些不可避免的枯榮沉浮。”對斯特恩來說,他的一生多半是在死亡的陰影中度過的。上劍橋的時候他就已經染上了肺結核,除了孩子幼年夭折和不美滿的婚姻,這可能是他最大的痛苦了。但是他很快就學會了如何應付痛苦——項狄主義,即對任何沉重的問題都不要想太多,或者說苦中求樂。
《項狄傳》洋溢著人間溫情。弟弟在戰鬥中負傷癱瘓,哥哥瓦爾特對他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特里姆講述自己哥哥被天主教法庭逮捕的故事時,所有在場的人都同他一起難過;托比叔叔用故事解除項狄的痛苦。
小說中的每個人都多愁善感。斯特恩是第一個將多愁善感用於表達人間溫情的人。這種溫柔的情感還被他賦予了拯救的力量。托比,要不是哥哥兄弟般的安慰和照顧,早就被不幸壓垮了;忍受痛苦煎熬的瓦爾特也常常被托比仁慈的面容所打動,看到托比仁慈的臉龐,他的痛苦“頓時融化了”。
在小說中托比成了憐憫的化身。他的憐憫之情已經是一種對人類的愛:不僅包括自己的同胞兄弟,還包括僕人和素不相識的人。誰有痛苦他都流淚,誰有需要他都慷慨解囊。而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託比對待那隻騷擾他的大蒼蠅了。他把蒼蠅抓住之後便放了,並且還說:“我為什麼要傷害你呢?這世界當然大得能容下你和我。”這件小事對當時年僅十歲的特里斯特拉姆來說影響巨大,使他產生了“愛人類的思想”。
斯特恩強調人類溫柔的情感同當時流行的唯我論背道而馳。霍布斯就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私的,要擺脫人的自私本性就需通過契約建立國家,把權利交給君主。而在《項狄傳》中所一再強調的同情心則是試圖擺脫自我中心的一種嘗試。通過對別人的痛苦的感知和同情人們就會脫離自我,認識到自愛和愛他人是一回事,因為在這種憐憫的過程中,別人的經驗就成了自己的經驗了。正因為這樣,托比和特里姆在爭論傷痛時總是想著對方的傷痛。同時,斯特恩對同情心的強調也是反理性的。他認為感性比理性更能達到對事物的認識,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因此,屬於感性內容的東西,如想像、情感、動作、表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來,人是“用衣服裹著身體,由想像控制的”。
想像是通向意義的直接通道。這從斯特恩寫這部小說的方法就可約略窺見。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斯特恩意識到語言是有缺陷的,因而他不時地放棄語言而求諸想像。在一個理性的時代,斯特恩舉起反理性的大旗,更有他宗教方面的關懷。他主要是想通過對人類溫柔情感的強調來確立他所信奉的宗教——英國聖公會——在宗教中的地位。
清教主義就為理性大唱頌歌。清教徒認為,“理性值得讚揚因為只有被上帝選中才擁有理性,理性使人區別於原野上的走獸。而且,理性還有一種值得稱道的作用,就是約束、控制那作為‘罪藪之首’的慾望,即色慾、肉慾或情慾。理性對盲目崇拜的惡習傾向也有限制作用。”斯特恩所講的人間溫情即仁愛,它包括同情、愛、憐憫、仁慈、謙卑等,是宗教自由主義的體現。宗教自由主義不拘泥於宗教教條和形式,能容納不同見解。
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還是新形式的創作。意在規範中產階級行為,刻畫真正的紳士形象。《項狄傳》中所強調的同情心和仁慈恰恰就是作為牧師的斯特恩為英國中產階級所確立的標準。
在斯特恩的筆下,世界是由宗教來支撐的。而忍耐和愛則是他所宣揚的宗教的核心和支撐點。對於自己的痛苦要學會忍耐,對於別人的痛苦我們要去同情,這樣就會建立起一個美好的世界。
敘事技巧
《項狄傳》“將有關主人公社會經歷的描寫降到了最低程度,而是以極大的篇幅來展示其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感性生活”,“這種標新立異的表現手法以及他強調感性的創作原則使現代意識流作家受到了深刻的啟迪”。
敘述者特里斯舛,他自始自終和他的受述者進行著獨特的交流,突顯他的交流功能。作為一個極具觀眾意識的敘述者,特里斯舛在其敘述過程中時刻意識到他的讀者或他的聽眾是一群複雜的人,他們在性別、身份、學識、觀點等方面各不相同。當他和他的受述者交流時,他總是不斷地變化著他對他們的稱呼。在敘述者特里斯舛的想象中,這些不同的受述者不僅對他所講述的故事以及講述故事的方式等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對他作為小說家的道路也起著不同的作用。例如受述者“SirCritic”代表一群無洞察力的批評家,他們使小說家特里斯舛所走的道路十分艱難。在與他的受述者交流的過程中,敘述者特里斯舛不僅經常變換其受述者的稱呼,而且還回應他們的干涉,單獨挑選出他的個別的讀者或讀者群,同他們進行對話,使他們關注他的故事或者他的敘述技巧的某些特別方面。
人物敘事
《項狄傳》的人物敘事是作者用離題話來體現的,但這種看上去離題的話卻是按照意識中的觀念聯想來安排的。
(一)觀念聯想的敘事方式
小說之所以給人以支離破碎之感,以及離題話組成整個小說,都是來自觀念聯想造成的。小說開頭說到特里斯舛的出生,不是像一般作家所敘述的從出生開始,而是從受孕開始。由於沃爾特夫婦做事非常有規律,每天睡覺前都要給鐘上弦,這都是約定俗成的事了。但是有天晚上,沃爾特太太突然問他,給鐘上弦沒有。這句話給他造成不快,打斷了他的注意力,但是那晚就有了特里斯舛。從受孕開始就不愉快,註定了特里斯舛一生將會不幸運,根據這個觀念聯想,後來特里斯舛在出生時被夾斷鼻骨,名字又被侍女叫錯,五歲命根又受傷。
在小說中,特里斯舛的哥哥博比不幸去世后,沃爾特由兒子的死亡聯想到關於死亡的哲學,女僕蘇珊娜由主人的睡衣聯想到女主人的悲痛欲絕,又聯想到自己,不由得為自己活著而慶幸。這種由意識產生的聯想也是各種離題話產生的源頭。
(二)傻子和愚鈍者形象的象徵性敘述
在《項狄傳》中,有一群人物具有狂歡節上傻子、小丑這樣的形象。這些形象產於民間,具有貶低或毀滅的含義。在一般文學作品中,這種形象除了產生笑料之外,大多數被鄙視。但在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形象具有新的意義。傻子和愚鈍者是站在官方立場看到的,由於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不符合大眾的標準,所以被當做另類。對於統治者制定出的世界觀,傻子是不理解的,也是不能接受的。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受這些官方制定的制度所約束,相對於正常人來說,傻子和愚鈍者就自由得多,他們的行為在正常人眼裡就顯得可笑。
作者就設置了一群這樣的人物。最明顯的就是托比叔叔,托比叔叔由於在戰爭中股腹溝受傷而退伍,他身上具有所有成年人都有的嗜好,像抽煙、喝酒。但他的心智卻像個孩子。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在滾木場將自己當年經歷的戰爭場面複製出來,整天忙著擺沙盤,連沃德曼寡婦對他的愛情,他都感覺不出來。他是個集愚昧、天真、善良和厚道於一身的形象。無獨有偶,他的部下特靈竟然複製了他的性格。和托比叔叔在一起的特靈,就像堂吉訶德和桑丘一樣配合默契,兩人整天就忙著複製戰爭場面。
特里斯舛的父親沃爾特也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物,他老是生活在對未來的嚮往中,總是提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對未來的假設,全然不顧他的所想已經完全脫離現實,這是一種具有小丑性質似的人物,總給人帶來笑料。作者設置這樣的人物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三)用語言和特定動作來進行人物敘事
在表現人物形象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諷刺誇張的語言來突出他們不同的性格。在表現人物時,作者借用沃爾特的幽默語言對律師進行嘲諷,沃爾特認為律師最虛偽,他們披著法律的外衣,干著骯髒、錯誤的事情。這些話不僅準確地說出了律師的本性,也突出了沃爾特直率和幽默的特點。
作者通過一些特定的動作來揭示人物的特徵,例如,在刻畫托比叔叔時,通過他喜歡大聲說出自己的信仰這一點來突出他的幽默詼諧的個性,即使在戰場衝鋒陷陣,托比叔叔也要大聲說出自己的信仰。還有他喜歡將所有的用具都當做武器使用,和沃爾特說話時把拐杖當作長矛指向遠方,這樣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暗示他和哥哥有較深的矛盾。但是對於哥哥的各種教訓,托比叔叔雖然心裡不快,但從不反駁,只好用吹口哨的方式來發泄。這個特定的動作刻畫了托比叔叔寬厚、忍讓的性格。作者除了在小說中借用人物的語言之外,還使用了大量的擬聲詞、雙關語甚至混合詞,利用這些詞的歧義和模糊性來給小說增色。
藝術特徵
在《項狄傳》中,敘述者並沒有將自己的出生當作人生的開端,相反,他認為這是命中注定的結果。正如他的叔叔托比所說:“我的特里斯川的厄運在他出世前九個月就已經開始。”顯然,《項狄傳》的開局不僅揭示了父母生育行為的一種結果,而且反映了作者先驗論和宿命論的哲學觀念。在他看來,小說主人公項狄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一切都得聽憑命運的擺布。與18世紀英國小說中的其他主人公不同的是,項狄失去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能力。與其說他能向人們展示什麼,倒不如說他已經變成了人們審視的對象。外部勢力不斷衝擊項狄的心靈,並迫使其在複雜的人生中逐漸發現和認識自我。
作為英國第一部實驗小說,《項狄傳》的結構體現了反傳統、反小說的藝術特徵。翻開作品,結構混亂無序。本來已經模糊不清的故事情節不時被敘述者的倒序、插序、跳躍式評論或東拉西扯的離題話語所打斷。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的“前言”不是放在小說的正文之前,而是出現在第三卷的第二章之中。
作者借敘述者之口對材料移位的原因作了有趣的解釋:“我的所有人物都暫時離去,我第一次獲得了空餘時間,於是我要利用它來寫我的前言。”
小說第九卷的第十八、十九兩章竟然是空頁,而第二十章的開頭則是一連串令人莫名其妙的星號。作者似乎向讀者表明,此刻敘述者的頭腦一片空白。然而,出乎讀者意料的是,第十八、十九章的內容突然出現在第二十五章之後。作者再次借主人公之口對此作了一番有趣的解釋:“我希望人們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敘述他們的故事,這也許對世界是一種啟迪。”顯然,小說材料的移位和章節的錯置是作者有意安排和精心設計的結果。由於主人公的內心生活是凌亂無序的,因而小說的謀篇布局只能遵循心理活動的自然規律。就此而言,這部小說不合邏輯的表層結構與人物支離破碎的心理反是非常吻合的。其結果是,《項狄傳》的表層結構顯得雜亂無章,朦朧晦澀。
斯特恩對小說的敘述形式也進行了大膽的實驗。項狄似乎一邊生活,一邊在敘述自己的感官經驗,同時,他彷彿不斷在追捕自己的影子。在《項狄傳》中,敘述彷彿變成了一種徒勞的追逐,主人公追趕自己影子的速度越快,其影子也就躲閃得越快。難怪當主人公在第四卷中出生時,敘述者不無感慨地說:“我已經倒退好幾卷了,我應該生活得比我寫得更快,於是請大家注意,我寫得越多,就會有越多的內容要寫。”
在《項狄傳》中,敘述者不但扮演了作者的角色,而且還經常對讀者直接談論自己的創作感受。在敘述項狄本人的“生活和觀點”時,項狄彷彿是一個正在寫作的小說家。他不僅是作品中的主人公,而且也是崇尚實驗與革新的藝術家的象徵。在小說中,他不時向讀者介紹項狄本人的寫作情況。例如:“問我的筆,它控制著我,我控制不了它。”又如:“我開始寫第一句話,而第二句話則要靠萬能的上帝來幫忙。”有時,項狄告訴讀者他因思路中斷,必須吸一撮鼻煙,或刮一下鬍子,或換一件乾淨的襯衫。有時,他會在讀者面前自言自語;“我突然有了靈感,項狄,放下窗帘——我放下了——特里斯舛,在稿紙的這個地方寫上一行——我寫好了——好啊,又是一章。”他還直言不諱地告訴讀者,他必須在小說中摻入“大量的異質材料”從而“使智慧和愚蠢保持一定的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必須“使章與章保持一定的平衡,從而使整部作品顯得協調與和諧。”
斯特恩在小說中不僅將生活和藝術交織一體,而且還使作家的創作過程與讀者的閱讀過程彼此交融。他通過這種別具一格的敘述形式巧妙地在生活與藝術之間建立了一種有趣的聯繫,同時還充分展示了這部小說創作的真實過程,從而使讀者身臨其境,全面了解敘述者在扮演作者角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藝術效果是精心設計的,而斯特恩本人則用藝術家的目光對他的場面和人物袖手旁觀。”
暫且不論項狄的敘述是否能為這部小說帶來某種和諧與統一,但他在敘述過程中確實享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儘管讀者很難確定項狄所敘述的內容是否可靠與真實,但斯特恩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首次為小說家爭得了一種文理敘事上前所未有的自主權。
作為英國第一部實驗小說,《項狄傳》充分體現了作者在處理小說時間問題上別具一格的藝術匠心。在小說第三卷第十八章中,斯特恩借項狄的父親之口表達了他的時間觀念:“為了正確地理解‘時間’,我們應該坐下來認真地考慮一下我們對‘時間延續’的看法”:
如果你將目光投向自己的大腦,仔細地看一下,兄弟,你就會發現,當你和我正在一起談話、思考和抽煙時,或者當我們不斷從大腦中獲得各種思想時,我們知道我們確實是存在的,於是我們便開始評價這種存在、或我們自己存在的延續性,或其它任何與自己頭腦中思想的延續及我們自己的延續相應的東西,或其它任何與我們的思維共存的東西。
斯特恩的時間觀念與當時西方傳統的以鐘錶為記時工具的時間觀念大相徑庭。他似乎在向亞里斯多德關於時間僅僅是“以前”和“之後”運動數量的學說進行挑戰。在斯特恩看來,時間不是分秒的組合,而是“頭腦中思想的延續”和“我們自己存在的延續”。
在《項狄傳》中,作者首次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框架結構,摒棄以鐘錶時間為順序的創作方法,按照主人公“頭腦中思想的延續”來描述各種紛亂的事件。作者關注的與其說是主人公項狄在物理時間流逝過程中的逐漸成長,倒不如說是他飄忽不定的心理變化。“他最關注的是項狄在整部小說中的姿態。他刻意展示一幅關於項狄意識領域的全景圖,這種意識以過去、現在和將來同時存在的形式來揭示,而不是通過像一根繩子上的辭彙那樣的一連串銜尾相隨的事件來揭示。”
在《項狄傳》中,斯特恩對時間問題的處理可謂別出心裁。為了打破以鐘錶時間為順序的創作規則,他經常使小說中的某一事件突然中斷,並在數頁甚至數章之後又突然將這一事件重新撿起,繼續描述。例如,在第一卷第二十一章的開頭,當托比叔叔和項狄的父親在交談時,樓上雜訊不斷,使他們無法聽清自己的聲音。於是,項狄的父親便問托比:“兄弟,他們在幹什麼?我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講話了。”
“我想”,我的托比叔叔回答說,當他開始說這句話時,他將煙斗從嘴裡取出,並將裝煙絲的那一頭在他左手大拇指的指甲上敲了兩三下。“我想”,他說——但若要真正了解我托比叔叔對此事的想法,你必須先了解一下他的性格,我馬上給你們講講他的性格,然後他與我父親之間的談話會繼續進行。
敘述者突然中斷了其叔叔和父親之間的談話,隨後插敘了其他許多內容。其間,他時而向讀者表示歉意:“可我忘記了我的托比叔叔,他一直在敲煙斗中的煙灰。”時而,他又告訴讀者:“我正要給你們講講我托比叔叔古怪的性格時,我的姑母黛娜和馬車夫來到我們中間,並帶我們走了幾百萬英里。”在第二十四章的開頭,敘述者又俏皮地說:“讀者肯定對我托比叔叔的性格失去了耐心。”直到第二卷第六章的開頭,托比叔叔才終於將七章之前想說的那句話說完:“兄弟,他們在幹什麼?”我父親問道。“我想”,我托比叔叔回答說,正如我告訴你們的那樣,當他開始說這句話時,他將煙斗從嘴裡取出,敲出煙灰。“我想”,他回答說,“我們敲一下鈴吧,兄弟,這沒什麼不妥當的。”
作者在《項狄傳》中首次打破了以鐘錶時間為順序的小說模式,將情節與事件的安排建立在一種蛛網狀結構之上。托比叔叔的一句話前後跨了七章,其間注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空間,主人公紛繁複雜的印象、感覺、回憶和思緒飄來轉去,各種突如其來的插段、樂譜和離題話語交相疊出,構成了一幅錯綜複雜的心理畫面。
斯特恩在《項狄傳》中對時間問題的處理充分體現了其小說藝術的前瞻性和預示性。在一個小說理論和科學知識均相當貧乏的時代,作者對小說“文學時間”的運用作了大膽的嘗試。這不僅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創舉,而且也為以後英國小說在藝術上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極好的範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斯特恩對小說家如何掙脫鐘錶時間的枷鎖,運用“文學時間”(或心理時間)來同時表現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經驗的探索與實踐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項狄傳》中是一種同時向過去和將來滲透而又不斷使兩者交織一體的敘述形式。主人公項狄自始至終生活在“自己頭腦中思想的延續”和“自己存在的延續”之中,以他對時間的無限感觸來表達他對存在的看法。“他並不試圖通過展示一系列關於即時經驗的瞬間來揭示其本人的重要性,而是反映在一個時間場上他與其他人物、事物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換言之,正是他在其意識的時間場上與他人接觸的經驗才使他能夠認識自己的存在。不言而喻,斯特恩對小說時間問題的處理方式是令同時代的作家難以想象的,也是令他們望塵莫及的。他曾在第三卷第三十八章中借主人公之口表明了處理小說時間問題的技術難度:我母親,你們必須了解,但我有五十件事情更有必要讓你們先知道,我有一百個已答應要解決的難題,還有一千次痛苦和家庭災難一起湧進我的腦海,簡直堆積如山,一頭牛(明天早晨)闖入托比叔叔的園地吃了他兩成半的乾草。我的父親躺在床上,我的叔叔托比坐在鑲邊的椅子上,我半小時之後再返回來描述他們,但五分半鐘時間已經消逝了,一個生命短暫的作家陷於所有這些困惑之中。
作為英國第一部實驗小說,《項狄傳》首次將小說的表現對象從外部的物質世界轉向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破天荒地採取了“內省”的藝術舉措,對英國小說如何表現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感性生活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在《項狄傳》中,作者將有關主人公社會生活經歷的描述降到了最低限度,而是以極大的篇幅來展示其錯綜複雜的心理活動。儘管《項狄傳》還不能算一部意識流小說,但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對生活的感性認識和心理反應。主人公對人們的社會經驗並不感興趣,而是注重其本人的感覺對經驗的解釋作用。
項狄所關注的大都與他本人沒有直接聯繫或在他出生之前他人所經歷的事件,而且他對那些人和事的描述方式往往出人意料。正如項狄在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所說:“我們的心靈不能通過身體顯示出來,而是被一層不透明的血和肉遮蓋著。因此,我們若想了解人物的具體性格,就必須採用其他方法。”
《項狄傳》的全部情節展示了主人公試圖將其紛亂的思緒整理成一種文學敘述的過程。“這部小說詳細記錄了錯綜複雜的意識,這種意識抽象的統一性和延續性既顯示了一種有意安排的原則,又通過這一原則顯示出來。”項狄旨在理解並傳達意識抽象的統一性和延續性。然而,他並不試圖通過對本人行為的直接描寫來實現他的意圖,而是通過時間與經驗的交織與組合來揭示他本人對周圍的人與環境所產生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反應。

作品影響


《項狄傳》既是英國乃至世界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又堪稱英國文學史上最離奇的小說,是一部聞名世界的奇書;《項狄傳》既被尊為“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又被譽為現代小說的“偉大泉源和先驅”。
《項狄傳》作品是對傳統創作觀念和小說模式的一種反叛。斯特恩的創作實踐具有歷史意義和示範作用。斯特恩是英國小說藝術改革與創新的積極倡導者,並對20世紀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作品評價


《項狄傳》是一部奇特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在上百頁的篇幅里居然被遺忘了,“人的存在及其真意何在要到離題萬丈的枝節上去尋找”。
《項狄傳》“預示了意識流的出現”。
——美國學者梅·弗里德曼
“20世紀上半葉的作家對這本書的評價特別高,因為它在18世紀就預示了現代小說的發展。”這本書大膽的前瞻性和深遠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陸建德

作者簡介


Laurence Sterne
Laurence Sterne
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是一位十分奇特的小說家。他出生於愛爾蘭的科龍梅爾。由於父親是名軍人,斯特恩從小就過著不安定的遊盪生活。1733年,他進入劍橋耶穌學院學習。畢業后做了二十三年牧師。作品有:《感傷旅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