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搬走這個東西),仍不言。
阿堵:六朝和唐時的常用語,相當於
現代漢語的“這個”,這個東西,指錢。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第十》:王夷甫
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遶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阿堵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d/mddc563361db026890344024c919042fe.jpg)
阿堵物
《晉書·王衍傳》中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晉國有個叫
王衍的大臣,字夷甫,是位著名的
清談家。他一貫以來都標榜自已是個非常清高的人,對錢是嗤之以鼻,提都不願意提一下。他的妻子郭氏很想逗他說“錢”這個字,但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
有一次,趁著王衍熟睡的時侯,郭氏叫僕人把銅錢弄成一串串的,在床的周圍繞了一大圈,想讓王衍睡覺醒來的時侯不能下床走路,這樣肯定會逼他說出錢字來。沒想到第二天王衍醒來后看到滿地是錢后,他把僕人喊來,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那些錢說道:舉卻阿堵物。自此,阿堵物便成了錢的代名詞,有著一定輕蔑的含義。
偏正式;作賓語、定語;用於古漢語。
![阿堵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e/m0ef21e38b880513b4e04e2cde21ce2fa.jpg)
阿堵物
【唐】
房玄齡等《晉書·王衍傳》:她以為這樣一定能逼得他說出錢字來。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見此情景,就把婢女喚來,指著床前的錢,說:舉卻阿堵物
【
北宋】
張耒《和春咎》之二: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乃有主人家。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雨錢》:頃之,入室取用,則滿室阿堵物,皆為烏有,惟
母錢十餘枚,寥寥尚在。
【清】
尤侗《題<板橋雜記>》:子方洗心學道,何為案頭著阿堵物?
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五章:一人如是,則眾人結習所成之國,亦以此阿堵物為最大之功用,此有國者所以常齗齗也。
在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中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阿堵物,這是物質生活的基礎。
出家人雖說一生修行,終日燒香
拜佛,以佛居心,但是在生活中無論如何也離不開阿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