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時
吳尚時
吳尚時,中國地理學家、教育家,嶺南近代地理學開山大師。192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英語系,畢業后赴法國留學,1934年考取國家碩士學位。吳尚時精通英、法、德語,發現廣東“七星崗古海蝕遺跡”,對古海蝕有詳盡論述。有七十多篇論著譯作。1947年逝世。
吳尚時1904年9月生於開平縣長沙樓岡桂芳里,父蔭民,前清秀才,任高等師範學院職員。吳尚時9歲時就學廣東師範學堂附小,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童年讀了很多古典小說,又留意翰墨,臨摹顏柳,寫得一手好字。稍長,益加勤勉。每試輒冠。192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英語
吳尚時
1941年至1946年期間,吳尚時陸續發表了地理專論二十餘篇。其中“南嶽之地形”“廣東地形”“海岸地形”“廣東省之氣候”“廣東南路”等都有獨特見解。其中“海岸地形”尤為中國地形上主要文獻。在此期間他主編地理系叢書,資料收集,備極完善。1942年,吳尚時還接受廣東省政治經濟地圖及分縣圖志繪編任務,組織十多人,全力注重於該圖繪製編纂。凡二年,全圖告成,交付印刷。惜戰事漫延,全圖散失,迄無消息。日本敗降,他隨校回穗,旋辭退中大系主任職,轉嶺南大學任教,以尋一較寧靜環境。此後,吳尚時夜以繼日地考察、寫作,並自費刊印“氣候篇”中譯本。
1947年,《嶺南學報》陸續刊出吳尚時的地理論文13篇。其中有“嶺南何在”“北美洲地理”等,有的還集成英文專號。由於日夜操勞,食少勞多,疾時發,併發肝病,醫囑靜養勿勞,他做不到,使疾益深,醫治無效,於1947年9月21日晨逝世,年43歲。吳尚時的工作時間是短促的,前後不過13年。吳尚時一生珍惜寸陰,辛勤勞動,為人光明磊落,不屈不撓,剛正不阿,不隨波逐流,他獻身科學,為地理學界權威。吳尚時誨人不倦,寫下了七十多篇論著譯作,字數過百萬,飲譽中外,貢獻巨大。
吳氏一門頗多才俊。長兄吳尚鷹,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任立法院秘書長十餘年,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地政部長;次兄吳尚雄,曾任廣州市教育局督學;三兄吳尚志,曾任開平縣縣長;四兄吳尚操,曾任廣州郵政儲金匯業局經理;六弟吳尚勢抗戰時任開平縣農民銀行主任。妻李慰慈,廣州外語學院教授;子吳超羽,中山大學教授;女吳秋紉,美國衛生部研究人員。弟子何大章、陳小澄、羅開富、林嘉秀、羅來興、張保升、鍾功甫、鍾衍威、徐俊鳴、梅甸初、曾昭璇、繆鴻基等,都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
吳尚時先後發表“廣東羚羊嶺旱峽地形之研究”等六篇文章,皆地形學、水文學之作,發前人所未發。他譯“森林與河流”“自然地理原理”“地貌篇”“水文篇”中“江河”等篇,都二三十萬言,都是當代世界地理學經典著作。發表了“論廣州市1936年6月1日之水災”“四邑陽江地理述要”等文章,窮言探本,表達了水文學為地理之新立部門,並作治洪計劃上陣。
發表“關於珠江甘竹灘爆炸意見”等八篇,備見地理學者綜合觀念,其意見至力中肯。現列為廣州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七星崗古海蝕遺跡”,是他的重要發現。“十公尺海蝕合之發現”一文,對古海蝕有詳盡論述。他以確實證據證明遠在七千至一萬年前,南海之濱就在這裡。這比世界科學家所重視的義大利威尼斯古海蝕遺跡更具特色,距海岸線更遠。
於法國刊出論文法文原著“法國里昂金山之變硬黃土”。1948年由黃玄宗譯為中文發表於《地理集刊》第三期。
發表了“廣東西北江之形勢”“巫峽”“羅定盆地地形”“雲南澄江盆地地形”等七篇文章。均有精闢論斷。
發表了“雲南中部之地形”等六篇文章,應用統計方法從事研究,由頻數方法決定侵蝕面之存在,使和野外及讀圖相應。此種客觀研究方法,在國內尚屬首創。他所譯之《江河之水文》一書,為中國水界地理介紹法文專籍的第一本書。在中大開設讀圖學一課,並列為必修科,為國內大學所首創。
一九○四年(1歲)10月30日(光緒三十年農曆九月二十二日)生於廣東省開平縣長沙鎮樓岡鄉桂芳里。字一龍,又名基時。父吳蔭民,秀才。有兄尚鷹(原名尚英)、尚雄、尚志、尚操,弟尚勢(六人排名為“英雄志操時勢”,皆卓有成就。
吳尚時發現的“七星崗古海遺跡”
一九一五年(12歲)
7月21日,兄尚鷹、尚雄、尚志乘火車從廣州回鄉避難,與百餘人被土匪劫持。由父親周旋解救。後父著有《開平吳蔭緣百日憂患記》記及此事。此書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此事對吳尚時十分震撼。
一九二四年(21歲)
秋,在廣東高師附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上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同年,廣東高師與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組成廣東大學。
一九二五年(22歲)
孫中山先生逝世,廣東大學改為中山大學。吳尚時隨轉入中山大學英文系學習。
一九二八年(25歲)
一九二九年(26歲)
一九三二年(29歲)
轉到法國南部格朗勞布大學,跟隨R·布朗夏爾教授學習水文學。6年留學期間足跡幾及整個歐洲。
一九三三年(30歲)
一九三四年(31歲)
考取了法國波爾多大學碩士學位。經一個多月航行回到廣州。即在廣州郊外展開地質地貌考察。妻汪氏病逝。有女吳秋霞。
發現白雲山東麓斷層。《白雲山東麓地形之研究》是中國最早的真正的地形學論文之一,是歸國后第一篇作品。
一九三五年(32歲)
與留法的李慰慈結婚。頗經周折后,被聘為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首開“讀圖”課程。
當年起對軍事地理發表多篇論文。對抗戰起重要作用。
一九三七年(34歲)
5月20日,以《十公尺海蝕台地之發現》為題,用中、法兩種文字發表在《中山大學日報》上,確立了關於華南海岸上升的科學論斷。原因是發現了廣州七星崗海蝕平台地形。
發表《廣州漏斗灣至杭州漏斗灣之地形》一文,圓滿地解釋了華南沿海地體成因。
發表《廣州附近地形之研究》,是迄今為止研究廣州地區最重要的地貌論文。
8月,女秋紉生。
一九三九年(36歲)
隨中山大學遷雲南。發表關於雲南地區地理地貌的多篇論文。
7月,任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
一九四○年(37歲)
年底,回廣東東昌坪石(因中山大學遷至此),生活到抗戰勝利。期間,開展紅色岩系地貌研究,取得豐硯成果。
翻譯M·巴台爾《江河之水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約13.5萬字。是中國翻譯界出版水文地理學的專著,也是中國地理學界和翻譯法文專著的第一部書。
一九四一年(38歲)
開始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首次提出“廣花平原”。
參加廣東省年鑒編輯委員會,任地理學委員。
法國波爾多大學
一九四三年(40歲)
受聘為廣東省政府參議。又受聘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
一九四四年(41歲)
與何大章合撰的《廣東省之氣候》由武昌亞新地學社刊行,是中國第一部大區域氣候專著。
與羅開富、羅來興、梅甸祁完成翻譯法國學者馬東男的《自然地理學》中水文篇、地形篇和氣候篇,共46萬字。因戰亂和經費原因未能出版。
又翻譯馬東男的《石灰岩地形》。
與曾紀經合譯美國地理學者G·B·葛德石《中國之地理基礎》一書。但沒有出版。
夏,子超羽生。
一九四五年(42歲)
10月底,回到廣州。
12月,辭去中山大學地理系一切職務,應聘為嶺南大學文學院歷史政治系教授。身體健康狀況急劇下降。
一九四七年(44歲)
與曾昭璇聯名在《嶺南學報》發表《珠江三角洲》一文。標誌珠江三角洲學說定型和成熟。
發表《中國之山脈概論》和《華南弧》兩篇姐妹篇論文,首次發現並指出中國“一帶三弧”的山脈特徵,還首次提出中華地形對角線理論,首次提出中國地形三級階梯狀,創立“弧后高原”理論,也提出華南地區山脈受弧形構造支配的創見。
與曾昭璇聯名發表《嶺南何在》一文,提出南嶺不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而是一群包括多個走向的山地。與曾昭璇合撰《廣東南路》論文,被譽為區域地理研究的傑作。
9月初,重病不起,轉入廣州碧澄醫院,離開嶺南大學。9月22日因肝硬化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