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漢傑

應漢傑

應漢傑,男,1969年生,浙江慈溪人,博士,教授,博導,全國優秀教師,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首批領軍人才,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江蘇省“333 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國家863領域主題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工業生物技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江蘇省生物技術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先進生物製造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瀘州老窖獨立董事。

主要成就


教學成就

生物分離工程、酶工程、代謝工程、生物工藝學等。講授生物分離工程、藥學進展等課程。

科研成就

先後主持開發酶法製備1,6—二磷酸果糖、酶法製備5’—核苷酸的磷酸化、生物脫硫、抗骨質疏鬆一類新葯SFP等科研項目,開發了治療心肌缺血、糖尿病等多個疾病的新葯,申請6個專利,獲得專利3項。
研究成果
長期堅持在第一線從事生物化工領域的科研、工程應用和教學工作。針對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他系統地開展了生物催化劑、生物催化劑的高效應用和流程重構的研究工作,為提升我國生物製造研發水平、工程水平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催化劑的連續化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顛覆性的研究工作,他利用仿生的原理創建了工業規模的具有自修復和抗衰老等智能特徵的新型連續發酵體系,實現了生物催化劑的長期連續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並在全球首次實現了最大生物化學品生物乙醇的連續化生產示範,為生物製造過程由間歇式向連續化轉變做出了重大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5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趙永鎬科技創新獎等,發表SCI論文220餘篇,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131件和6件。
論文
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論文被SCI收錄1篇和EI收錄6篇。

研究簡介


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催化劑篩選與改造、輔因子代謝工程、酶工程、生物分離工程、結晶工程、生物過程強化與流程重構、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環境工程,提出“生物+”理念,打造先進生物製造核心關鍵技術,致力於將生物技術和產品與其他學科和產業交叉融合併應用於生物製藥、營養健康、生物環保、生物化工、生物養殖等行業,促進這些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業態的出現。
主持和參加了20餘項國家級和其他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多項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江蘇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項等。相關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130餘件,發表SCI論文220餘篇,十多項重大科研成果被產業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服務化工、環保、醫藥、食品、飼料、農業、材料等行業企業百餘家,直接經濟效益超百億元。先後得到胡錦濤總書記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獲得榮譽


部分獲獎情況(排名第一)
 2019年,趙永鎬科技創新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 2015年,酵母核苷酸的生物製造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高端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4年,酵母生物煉製的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高端應用,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人民政府;
 2011年,生物法製造5‘-核苷單磷酸及其應用,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10年,基於酶催化的核苷酸高效製造及其應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2007年,生物磷醯化新技術製備高能磷醯化合物,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務院;
 2006年,基於高能磷醯化合物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榮譽稱號:
 2016年,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
 2016年,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2013年,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組織部;
 2013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
 2013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
 2011年,第九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 2011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2011-2015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中青年首席科學家);
 2007-2010江蘇省第三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 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人社部;
2021年6月,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