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經義
鈕經義
鈕經義(1920.12.26-1995.1216),江蘇興化人,中國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
在美國工作期間創立的部分肼解和酶解方法,解決了卵白蛋白、核糖核酸酶和煙草花葉病毒蛋白亞基C端幾個氨基酸殘基的排列次序問題,並肯定了植物病毒顆粒中蛋白亞基的存在。后回國開展多肽合成的研究,是中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成員,在半合成和全合成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提名,成為中國提名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1920年12月26日鈕經義出生於興化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舉人。父親是秀才,私塾教師。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刻苦,成績優異。
鈕經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遷至金華,不久被迫解散。他和一些同學一起,歷盡艱辛,輾轉逃難至貴州。
1938年,鈕經義被保送入昆明西南聯大化學系學習。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鈕經義得以親聆著名教授高崇熙、朱汝華、黃子卿、曾昭倫、錢思亮等的講課,加上自己努力鑽研,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都學得很紮實,大學期間,他還去中學任兼課教師,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942年,鈕經義自西南聯大畢業,1942~1946年任重慶國立藥專助教,1946~1948年任北京清華大學助教、教員,參加普通化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鈕經義在重慶參加了出國留學考試。
1947年被錄取為官價外匯自費出國留學生。經過一年時間的經費籌措,於1948年夏季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師從R· Williams教授。
1948年在得克薩斯州大學的第一學期,鈕經義在生物化學、高等有機分析、微生物學等五門課的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第二學期起任Lochte教授的有機定量分析課的助教,1950年起任R·Williams教授的研究助教。
當時,R·Williams教授和他的研究組對B族維生素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發現和命名B族維生素最多的研究組。上世紀40年代末,該研究組已把興趣轉向生物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方面。在R·Williams教授的指導下,鈕經義完成了以酵母和大腸桿菌為材料,測定微生物對鋅、鈷、錳等微量元素需要量的方法,這就是他的博士論文。
1953年5月,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博士(生物化學)學位,9月被聘為得州大學克萊通基金會生化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在Lester Reed的實驗室進行硫辛酸的全合成研究工作。
1954年10月,經R·Williams教授的推薦,鈕經義來到舊金山柏克萊加州大學病毒研究所,在著名生化學家Fraenkel-Conrat的實驗室工作,這是鈕經義研究事業中的轉折點。位於舊金山灣區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是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這裡曾培養出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病毒研究所里學術氣氛十分濃厚,除了每周都有學術討論外,還經常在教授家進行文獻報告會。在近兩年的工作中,鈕經義在蛋白質一級結構測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鈕經義日漸顯露鋒芒,也越來越引起美國生物研究界的關注,但他更願意回國,只是歸國之路崎嶇不已。一方面,因為朝鮮戰爭,他和家鄉的聯繫被迫中斷;另一方面,當時美國當局禁止學理工科和醫科的中國留學生回國。
朝鮮戰事一結束,鈕經義就多方打聽回國途徑。1954年,到舊金山後,他馬上到美國移民局諮詢科技工作者回國政策,按移民局的規定,每6個月報告一次自己的工作單位和住址。直至1956年初,他得到放行的通知。
1956年4月,鈕經義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郵輪踏上了歸國的旅途。在北京期間,鈕經義得到通知,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同時,中國科學院的主要領導親自把他從賓館接到中國科學院,向他介紹情況。鈕經義在中科院了解了相關情況后便南下報到。
當時,生化研究所在中國已是頗有名望的研究所,所里設有幾個基礎較好的實驗室。鈕經義被分配在曹天欽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從事原肌球蛋白的C-端分析工作。
1955年,正是中國政府號召“向科學進軍”的年代,與國外相比,雖然儀器設備較差,但工作者們熱情很高,工作勤奮,都希望能多做出成果。
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開始於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科研人員在鈕經義等的領導下,攻克了胰島素A、B鏈的拆合重組關,然後又分別合成了A、B鏈。
1965年9月,生化所獲得了具有天然胰島素活力和晶體形狀的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鈕經義在這一工作中負責合成方案的設計、合成路線的選擇和解決難題,是這項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該項成果通過了中國國家鑒定委員會的鑒定,1982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中國科學事業在“文革”中遭受空前浩劫。“文革”期間,鈕經義長期被剝奪從事科研工作的權利。
1972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向周恩來提出,擬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形勢,周恩來婉言謝絕。
1977年6月12日至30日,以錢三強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在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次談話中,有人對錢三強說:“你們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問題在於你們願不願意接受。”
1978年9月,楊振寧又向鄧小平提出,他準備提名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為諾貝爾獎候選人。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王應睞收到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B·烏爾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來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推薦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1978年11月3日,國家科委黨組與中科院黨組舉行聯席會議。會議認為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家,可以作為候選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同年12月11日至13日的會議上,鈕經義和其他3位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的科學家被聯合提名,後來,會議認為,如以4人申請難以被接受,最後由生物化學研究所推薦鈕經義為代表,認為他自始至終參加B鏈合成,成績突出。評選委員會表示贊同。一周后,請示報告獲得批准。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集體的代表鈕經義,被推薦為諾貝爾化學獎1979年度候選人,成為中國申報諾貝爾獎第一人。
然而,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鈕經義未能獲選。
雖然未能獲得諾獎,同年,鈕經義被選為中國生化學會理事和中國化學會理事。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之後,鈕經義繼續帶領課題組進行多肽合成方法改進的研究。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他合成了胰島素原C肽,並與北京海軍總醫院協作,完成了C肽放射免疫測定藥箱的研製,榮獲1983年度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95年12月16日,鈕經義病逝於上海。在近50年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中,他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了40餘篇論文,尤其有關胰島素合成的20餘篇論文,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鈕經義
1958年起開展了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對制訂合成方案,直至胰島素B鏈的合成作出了貢獻。
1959年,在胰島素的合成研究中,從氨基酸的製取、合成方案的設計、肽段合成至最終產物的分離、處理都作出了貢獻,並取得了合成胰島素原C肽的新方法與成果。多肽合成研究工作,合成了催產素。牛胰島素全合成工作,
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3年人胰島素原C肽的合成及放射免疫測定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95年12月16日卒於上海。
專長有機合成、蛋白質結構分析與多肽合成。應用部分肼解和酶解的方法解決了煙草花葉病毒蛋白亞基C端排列中存在的問題。
論著有《天然A鏈與合成的B鏈合成結晶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固相合成大肽從樹脂脫離新策略》等。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天然有機物化學包括:和多肽的結構分析和化學合成。1953年在美國完成了題為“大腸桿菌的微量元素營養”的博士論文。在美期間還對煙草花葉病毒外殼蛋白亞基的結構測定提出了新見解,部分肼解和酶解方法測出病毒不同種屬或菌株的羧基端排列次序。他肯定了植物病毒顆粒中蛋白質亞基的存在,闡明了病毒外殼的結構規律,同時還更正了當時搞錯了的幾種重要蛋白質如核糖核酸酶和卵白蛋白的羧端結構。
1958年生物化學研究所開始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研究,紐經義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他精心設計合成路線,為中國於1965年在世界上用化學方法人工全合成蛋白質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項成果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參與撰寫的有關胰島素合成的論文共20餘篇,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還在具有重要臨床及科研價值的人胰島素原 C肽的合成中做出新的成績,並與協作單位共同研製出放射免疫測定藥箱,獲得1983年國家發明二等獎。多年來他通過講學、帶研究生和實際科研工作培養出一批多肽化學的優秀人才。他曾訪問過日本、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實驗室;多次參加國際的多肽學術討論會,並在中國舉辦相似的會議,為促進科學交流作出了貢獻。
他曾任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1979~1984),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1978年起)和上海市第6屆政協委員(1983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