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惟熙
趙惟熙
趙惟熙(1859—1917),字芝珊,江西省南豐縣人,幼隨父入蜀,求學於壁山名儒郭蘭塘。長於書畫,所做書法碑帖融合,氣格曠達,沉雄灑脫中寓凝重、老辣、生澀,給人情思雋永,意境清新之感。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等。光緒十六年(1889年)已丑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會試同考官、國史館總纂、陝西學政、貴州學政。1900年後,任甘肅省寧夏知府,甘肅省巡警道,代理甘肅布政使,1912年3月,署甘肅省都督兼民政長,主持甘肅軍政。1912年10月9日加陸軍上將銜。1914年3月,袁世凱派親信張廣建督甘,趙惟熙調為參政院參政、約法會議議員。1917年12月30日逝世。
光緒二十一年(1895),時任陝西學政的趙惟熙接受劉光蕡提出的“崇實學”、“預教訓”、“習測算”、“廣藝術”的十二字革新教育的建議,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支持創辦崇實書院,以講求實學,培養實用人才為宗旨。于右任在此求學時愛其器重。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在廢除科舉、舉辦新學運動的推動下,時任寧夏知府的趙惟熙,與舉人吳復安將原銀川書院改為寧夏府中學堂,地址在文廟。趙惟熙還親任學堂監督,吳復安任副監督。學堂於同年招收了第一期學生共四十人,分甲乙兩班,甲班收秀才,乙班收童生,奠定了銀川第一中學的最早基礎。
辛亥革命后,甘肅實際上形成了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政治中心。一個是蘭州的以代理布政使趙惟熙為首的舊官吏和立憲派,他們迫於大勢,同時也是為了阻止軍學各界“自舉都督”,“釀成暴動”,於1912年3月6日,由趙領銜致電袁世凱和資政院表示“承認共和”。另一個是秦州(今天水)的以黃鉞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和進步青年,他們經多方努力,於3月11日宣布獨立,成立甘肅臨時軍政府。袁世凱為達到控制甘肅的目的,3月15日,正式下令委任趙惟熙署甘肅都督。隨後又以蘭州承認共和在先為借口,誣衊秦州獨立是“甘心破壞”,“為全國公敵”,強令黃鉞取消獨立,一切聽候趙惟熙命令辦理。趙惟熙在袁世凱的支持下,也攻擊黃鉞為“匪徒逆黨”,準備調軍圍堵。但黃鉞不畏強暴,據理抗爭。他複電袁世凱,申明秦州獨立時,“未聞蘭有承認共和之事”,並揭露蘭州承認共和后,除“懸國旗”和宣稱政綱服制“暫仍舊貫”外,“一事未辦”,是名為承認共和,實則沿襲“腐敗專制”。至於甘省統一問題,電文表示秦州軍政府成立不久,即擬約八條,謀求解決,但趙惟熙等拒不答覆,惟以武力相威脅,是破壞統一責任不在我而在彼。黃電義正辭嚴,使袁無辭以對。但是他為了達到控制甘省的目的,緊接著又蠻橫宣稱黃“擅擁甲兵,自稱獨立”,“非辟以止辟不可”。本來就準備採用武力鎮壓手段的趙惟熙,這時更加狐假虎威,叫嚷黃鉞“蓄意擾亂和平,甘為天下公敵”,“不能不訴之於武裝”。
對於袁世凱、趙惟熙所加罪名,黃鉞能夠據理進行駁斥,但同時也暴露了他一個致命的弱點,這就是他僅僅停留在要求袁世凱承認秦州軍政府的合法地位,而沒有進一步採取鞏固革命政權的措施。他一再向袁表示:“鉞始終守和平恬退主義,所以解決稍遲者,正因大總統屢次來電,全與鉞事實不符,必俟心跡彰明,方能去此。”因此,當袁世凱順勢變換策略,表示承認他“前次倡議反正,自系誤會甘省未承認共和所致”,“心跡實有可原”,趙惟熙也虛偽表示承認他所提解決條件時,他便接受“和平解決”,於6月7日宣布取消秦州軍政府了。
袁世凱支持趙惟熙取得了甘肅全省的統治權,趙自然懂得怎樣報答這一知遇之恩。他公開宣布將以袁所標榜的“漸進主義”為治甘方針,並向袁保證說:以此“辦理一切,自有把握”。他竭誠擁護袁世凱“中央集權”,贊成袁大借款和對各省省長實行任命。與此同時,他又以袁為榜樣,實行個人專制。儘管當時的省臨時議會遠不是真正的“民意”機關,議長李鏡清也只是一個與革命黨人有過某些聯繫的開明士紳,但由於對他“招權納賄、任用私人”表示過不滿,便再也不能容忍了。他利用狹隘的地方觀念和民族成見,挑撥、操縱回族將領馬安良派兵圍困省議會,接著又派人於7月17日刺殺了李鏡清。連當時北京國務院也認為他的某些行為“殊乖共和政體”。
在趙惟熙統治下,封建秩序重又籠罩了整個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