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秀

山東落子第19代傳承人

張元秀,女,漢族,1940年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城郊鄉張庄村,山東落子藝術家,山東落子第19代傳承人。

山東落子簡介


山東洛子也稱山東落子,一名“蓮花落”,又名“咣咣書”,創始於隋末唐初,是一種源於宗教,逐漸過渡到世俗化說唱的民間曲藝形式。至宋代出現了貧人乞食歌唱的蓮花落,到了明代又在一般蓮花落基礎上產生了敘事蓮花落。清朝中後期,落子具有了明顯得說書特性,但從其保留曲目中,仍能看出濃郁的宗教色彩。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境內的曲藝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弦樂。
據張元秀介紹,在單縣有一種說法,落子是清嘉慶年間由乞丐沿街乞討的唱調演變而成的。清嘉慶年間,與單縣相鄰的河南虞城,出了個唱落子的乞丐朱和常,此人技藝高超,有“獨霸江南”之譽。朱和常的弟子孫教君後來繼承了師傅的技藝,名聲傳至魯南一帶。孫教君是單縣石寨人,從此,落子也就進一步紮根落戶在單縣,併流傳於魯南、魯西南及周邊地區。而孫教君也正是張元秀的師爺,張元秀的師傅段永連是孫教君唯一的弟子。段永連是單縣龍王廟鎮閻塘村人,他不僅精通落子,還精通墜子書等多種曲藝,經常在山東、安徽、遼寧等地演出,人稱“書中狀元”。

生平介紹


張元秀,從小喜歡聽戲,並逐漸表現出了不錯的演唱天賦,16歲,被單縣曲藝藝人段永連相中,收為弟子。1956年,張元秀隨師傅到單縣學唱墜子書,並加入了單縣新成立的由自己的師傅任領導的曲藝隊。1957年,張元秀與師兄朱元文結為夫妻,在單縣安了家。上世紀70年代,張元秀參加了山東省慰問團原菏澤地區分團,多次隨團輾轉菏澤各縣區演出。在1977年冬天,隨團到菏澤地區文化局彙報演出時,經當地文化局黃局長勸說改學落子。落子操作大鈸跟唱墜子操作簡板不同,不僅要講究力量,還要講究技巧,因此張元秀下了一番苦功夫。再加上他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一小段的詞須背上多日才能記住。她此後日夜苦練,漸漸地掌握了很多大書和小段曲目,如《呼延慶打擂》《包公案》《千里駒》《白蛇表情》《小姑賢》《王慶賣拳》《酒色財氣》等。
張元秀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逐漸從山東花鼓柳琴戲山東琴書等姊妹藝術的曲調中廣泛汲取營養,創作出一套優美的曲調,並常在唱腔的句末使用“喲嚎嚎”這一獨具特色的大甩腔,氣勢明快有力,增加了抒情色彩,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不僅如此,張元秀還琢磨起了調板,根據不同唱段的情節需要,將各種板式有機地組合起來,邊演出邊琢磨邊改進,所演唱的曲目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現代題材,都很有表現力。由於她在唱腔、曲調及風格方面與流傳在周邊縣市的落子不同,其韻味更加淳厚,風格更加奔放瀟灑。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張元秀趕上了落子最火的一段時光,隨單縣曲藝團輾轉濟寧棗莊德州等周邊多個地區巡演,深受百姓喜愛,也漸漸唱出了名氣。
1980年,張元秀加入了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兩年後赴濟錄製《中國民間曲藝集成山東卷》。1992年,張元秀加入了中國曲藝家協會。之後,張元秀更是頻繁地出現在各地的舞台上。1994年,單縣曲藝隊解散,張元秀突患腦血栓,所幸得到了及時治療,但不得不暫時告別落子舞台。2000年以後,張元秀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農村新生活的作品,如《桂花相親》《銀花損夫》《敬老院就是我的家》等。2007年6月9日,張元秀在濟南應邀參加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曲藝精品展演,她演唱的山東落子《小姑賢》,故事來源於身邊的生活,再加上表演起來通俗易懂、自然生動、風趣幽默,博得了眾多老濟南的好評。

代表作品


《呼延慶打擂》、《包公案》、《千里駒》、《白蛇表情》、《小姑賢》、《王慶賣拳》、《酒色財氣》、《桂花相親》、《銀花損夫》、《敬老院就是我的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