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莨菪

矮莨菪

矮莨菪,為藏族常用藥。商品為茄科植物矮莨菪的根。

目錄

正文


矮莨菪 Ailangdang
本品為藏族常用藥。商品為茄科植物矮莨菪的根。
[歷史]
矮莨菪在藏醫《四部醫典》中有記載, 至《晶珠本草》更有較詳細敘述。藏醫習慣用地上部分或根,用作鎮痛葯。
[原植物]
矮莨菪 別名: 唐沖嘎薄(藏名),馬尿泡
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 Przewalskia schebbearei (Fisch.) Kuang, ined.; Mandragora shebbearei Fisch.〕──茄科 Solanaceae
多年生草本, 高10~30cm, 有腺毛。根粗壯, 肉質。莖粗短, 不分枝。葉在莖下部的呈鱗片狀, 在上部的則緊密螺旋狀排列蓮座狀著生, 葉片長橢圓形, 長橢圓狀倒卵形至倒披針形, 長4~20cm, 寬1.5~4cm, 先端鈍, 基部下延成長柄, 全緣或淺波狀,具許多小乳突(腺毛)。花腋生, 黃色, 1至數朵生於1~2cm, 長的總花梗上; 花萼筒狀鐘形,長8~14mm, 寬3~5mm, 5淺裂, 花后增大成膀胱狀, 長達5~10cm; 花冠筒狀, 長18~25mm,5裂; 雄蕊5, 著生於花冠筒的中部以上, 長約4~5mm, 內藏; 子房球形, 花柱細長,伸出或不伸出花冠外。蒴果球形, 直徑1~2cm, 自近中部蓋裂, 被膀胱狀的宿存萼所包圍。種子近腎形稍扁, 黑褐色, 表面有蜂窩狀突起。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於海拔4000~4800m的高山牧場及坡地。
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採制]
秋末苗枯或初夏出苗初期採挖根部,去凈泥土,曬乾。
[化學成份]
根部含有較多的莨菪鹼, 此外, 還含有山莨菪鹼、樟柳鹼、東莨菪鹼,有時尚含紅古豆鹼。莖、葉所含成分與根部相仿。
生物鹼定量分析結果如下表:
部位 生 物 鹼 (%)
總 鹼 莨 菪 鹼 山 莨 菪 鹼
根 1.2--1.89 1.02--1.65 0.11--0.37
果實 未 測 0.20 0.038
莖 未 測 0.64 0.076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 稍彎曲, 長 10~25cm, 直徑 1.5~3cm, 表面暗棕色或淡棕黃色。主根於根頭下部或於離根頭數厘米處常分為2~3枝, 具細縱皺紋, 並有多數淺色橫向突起的皮孔。質堅脆, 折斷時有粉塵, 斷 面粗糙而疏鬆, 類白色至黃白色, 皮部很薄, 形成層環棕色, 木部占極大部分, 有多數放射狀裂隙。氣微、味苦。
以條粗、色淡棕黃色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