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馬尿泡的結果 展開

馬尿泡

茄科馬尿泡屬植物

馬尿泡(拉丁學名: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是茄科馬徠尿泡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體生腺毛;根粗壯,肉質;莖高可達30厘米,葉生於莖下部者鱗片狀,常埋於地下,生於莖頂端葉片密集,鏟形、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頂端圓鈍,基部漸狹,邊緣全緣或微波狀,總花梗腋生,有花;花萼筒狀鐘形,萼齒圓鈍,生腺質緣毛;花冠檐部黃色,筒部紫色,筒狀漏斗形,裂片卵形,花絲極短;花柱顯著伸出於花冠,柱頭膨大,紫色。蒴果球狀,果萼橢圓狀或卵狀,近革質,網紋凸起,種子黑褐色,6-7月開花。

分佈於中國青海、甘肅、四川和西藏。多生於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礫地及乾旱草原。

根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山莨菪鹼;藥用,有鎮痛、鎮痙及消腫的功能。

形態特徵


馬尿泡
多年生草本,全體生腺毛;根粗壯,肉質;根莖短縮,有多數休眠芽。莖高4-30厘米,常至少部分埋於地下。葉生於莖下部者鱗片狀,常埋於地下,生於莖頂端者密集生,鏟形、長橢圓狀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通常連葉柄長10-15厘米,寬3-4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漸狹,邊緣全緣或微波狀,有短緣毛,下上兩面幼時有腺毛,後來漸脫落而近禿凈。
總花梗腋生,長2-3毫米,有1-3朵花;花梗長約5毫米,被短腺毛。花萼筒狀鐘形,長約14毫米,徑約5毫米,外面密生短腺毛,萼齒圓鈍,生腺質緣毛;花冠檐部黃色,筒部紫色,筒狀漏斗形,長約25毫米,外面生短腺毛,檐部5淺裂,裂片卵形,長約4-毫米;雄蕊插生於花冠喉部,花絲極短;花柱顯著伸出於花冠,柱頭膨大,紫色。蒴果球狀,直徑1-2厘米,果萼橢圓狀或卵狀,長可達8-13厘米,近革質,網紋凸起,頂端平截,不閉合。種子黑褐色,長3毫米,寬約2.5毫米。花期6-7月。
馬尿泡
馬尿泡

生長環境


馬尿泡多生於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礫地及乾旱草原。主要生長於中性的土壤環境中,土壤為壤土或灌叢草甸土,有機質含量較高。具有耐寒特徵,-10℃低溫中能生長。馬尿泡屬半陰性偏中性植物。多處於枯草下或植物群落下部,生長相對蔽蔭潮濕處,而第二年隨著植株莖的增高,對光照的需求增加。對水分條件有一定的要求,苗期植物的抗旱性差,而第二年隨著植株的生長,植物的抗旱性增加。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青海、甘肅(合作、夏河碌曲、瑪曲、卓尼、臨潭)、四川和西藏。馬尿泡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種子直播法,馬尿泡的種子採收期為7-8月,及時採收,曬乾后乾燥貯藏。播種期為來年的4月中旬。播種前先施基肥整地,條播或撒播均可,行距15-20厘米,畦面寬100厘米,高10厘米,畦間作業道寬為30厘米,再進行條播。播種前施足底肥,底肥主要以農家肥、牛羊糞便等為主,羊糞要腐熟后使用。播種前種子應在25-30℃水中泡24小時,出苗率達90%。播種地提前翻土,曬乾雜草,灌水,濕度適宜時均勻播撒種子,表土翻整25厘米左右即可。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約10天左右能夠發芽,20天左右出苗。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馬尿泡在苗期注意保持土壤濕潤,要中耕除草,必要時進行表面噴水。苗子長出5厘米左右時,需灌一次足量的水,尤其在5-6月的天氣炎熱期多灌水,防止曬乾幼苗。
移植採收:3月開始在溫室內育苗,等到4月中旬天氣好轉,進行大田移植。8月果實成熟,採收地上部分,洗凈,晾乾水汽,揉搓后陰乾,備用。兩年後採藥,畝產干葯200千克左右。

病蟲防治


6-7月是生長旺盛期,也是蟲災多發期。常常需要澆水或田間防鼠,不能用任何殺蟲劑。為了防止老鼠、野兔及早獺等的侵害,要覆蓋適當的帶刺灌木樣植物,嚴格禁止使用鼠藥類。

主要價值


馬尿泡辛、苦,寒。有小毒。可以解毒消腫,外用治無名腫毒,根藥用,有鎮痛、鎮痙及消腫功效。主要含茛菪鹼,其次有東莨菪鹼。阿朴阿托品、山茛菪鹼,托品醇等,根含生物鹼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