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聯誼村的結果 展開
聯誼村
浙江杭州蕭山區所前鎮下轄村
聯誼村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下轄村。
原楊樹下村,位於所前鎮北部,東、北與新塘街道杜家塘村隔江相望,西北與西緊鄰新塘街道曾家橋村和本鎮張亮橋村,南連張家橋村,由楊樹下和竹蓬俞兩個自然村組成。03省道複線和浙贛鐵路沿村東北向西南通過,村北與村東均有河道通西小江,水陸交通便捷。
聯誼村楊樹、橋、董橋政村合。杭甬運河,隔河與紹興縣楊汛鎮相連,南與繆家村為鄰,西為城南村,北與新塘街道裘江新村毗鄰。村域面積1.3平方公里,03省道東複線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
村共耕畝,田畝,旱畝,圍墾區畝。畝,卉苗木畝。底止,村共戶戶,戶戶。,。村勞齡,,。勞農牧漁業,業,建築業,交運輸業,商飲業,業。
楊樹村域古系臨浦湖夏履江江沼澤,約唐形村落,宋朝已有屬昭明鄉的記載,元、明時屬蕭山縣昭明二十一都,先為楊樹下庄,后改為來蘇鄉楊樹下村,民國18年屬蕭山縣第一區,民國20年為蕭山縣一都九圖,民國23年屬蕭山縣東嶽區潘東鄉,民國35年改屬東蜀鄉。建國初建西蜀區東蜀鄉楊樹下村,1950年2月成立農會,1954年5月農業合作化中建立“五一”、“橋東”、“東方紅”3個初級合作社,1957年1月與張家橋村、董家橋村合併成立“七一”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為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七一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建為來蘇公社楊樹下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楊樹下村為水網平原地區,原為重要產糧區,因建公路等國家征地,耕地已較少,全村只有口糧田。
村中有一浜斗,形似鉤子,稱“金鉤釣月”。有一株古老的楊樹橫伸過河,村以此名。村東原有徐氏宗祠和碑亭,現已毀,據傳在古代曾出過一位武官。
原張家橋村,位於所前鎮東北部,東與董家橋村為鄰,南為所前工業區塊,西靠浙贛鐵路和張亮橋村,北與楊樹下村相連,全村由張家橋、曹公堂、西王3個自然村組成,村中有鄉道通來娘公路和03省道複線,有河流通西小江,交通便捷。
村民中以徐姓、董姓、曹姓佔多數,魯姓次之。徐姓祖籍河南彰德安陽縣,宋高宗時始祖徐珍南遷,不樂仕進,將子侄散居浙東及富陽、諸暨等地,其中有一支隱居紹興城內筆飛坊,其後代輾轉遷徙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從西興花園徐遷居本村。董姓於北宋末年從甘肅隴西南逃,定居戴村上董一帶,明朝初年上董董氏分支析居到董家橋,本村董氏系由董家橋析居。曹氏先祖為北宋大將曹彬,其子曹光庭任山陰縣知縣,遂遷居山陰,至明朝曹氏17代孫曹塏四長子任紹興知府,因曹愷四與蕭山城南史村有親戚關係,遂使其子孫到史村定居,即后稱史村曹。本村曹氏即從史村曹分支析居到此。
張家橋村歷史悠久,在宋朝時為昭明鄉縣南里,元、明、清時為蕭山縣昭明二十一都,清末民初改屬潘東鄉,民國17年屬蕭山縣第一區,民國20年改為蕭山縣一都九圖,民國23年屬東嶽區潘東鄉,民國35年改屬東蜀鄉。建國初為西蜀區東蜀鄉張家橋村,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建立華豐、西王、先鋒3個低級農業社,1956年三社合併建立高級社,1957年1月與鄰近幾社合併建立七一高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七一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曹公塘、張家橋2個生產大隊,1977年兩隊合併建立張家橋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合併止。
張家橋村為水網平原地帶,原蕭山水稻主產區。
原董家橋村,位於所前鎮東北部,東隔西小江與紹興縣楊汛鎮相望,南接漁臨關村,西與張家橋村相連,北為西小江和新塘街道杜家塘村。全村由董家橋、曹家沿、王門橋、江河東4個自然村組成。村中有鄉道與來娘公路和03省道相通,村中河道貫通西小江,交通便捷。
村民中以董姓佔多數,次為張姓和曹姓。董氏祖籍甘肅隴西,祖先系東漢太師董卓,北宋末年因戰亂董氏後裔南逃戴村上董一帶定居發族,上董董氏分支析居到董家橋,自遷徙本村始,至今已傳21代。張姓繫於南宋初從義烏遷至孔湖大路張,后發族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到該村定居。曹姓與鄰村張家橋村曹氏同宗。
董家橋村歷史悠久,據考證,該村及沿西小江附近數村在漢朝以前已成陸,形成許多村落,以漁耕為生。據民國《蕭山縣誌》載,在宋代該村屬蕭山縣昭明鄉二十一都,清末民初改屬潘東鄉,民國17年屬蕭山縣第一區,民國20年劃為蕭山一都九圖,民國23年屬東嶽區潘東鄉,民國35年改屬東蜀鄉。1949年解放初建立曹家沿和董家橋兩個農會,1954年農業合作社化時建立黎明、星民等4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與鄰社合併建立七一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為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七一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七一大隊,1981年更名為董家橋大隊,1984年建立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合併止。
董家橋村屬水網平原地區,原為蕭山主要產糧區之一。村東與西小江相通的昭明閘原為蕭山水稻區的重要水利樞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