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小江的結果 展開
- 西小江
- 錢清江
西小江
西小江
江面
古橋
江上白鷺
進化溪
麻溪兩岸峰巒疊翠,景色迷人。清明時節,杜鵑似火,染紅一溪碧水;夏日綠竹繁茂,翠浪綠煙,一片清涼;深秋寒霜醉染,蒼翠中間雜著樹樹紅葉;臘盡春來,兩岸千樹萬株梅花,爭艷競放,十里梅海,觀者如雲。沿溪白上而下,吉山、華家墊、盛家塢、諸塢等村,均是賞梅的理想之地。在盛家塢,群山環抱一水庫,碧水如鏡。水庫四周的山崖、岸邊,全是梅林,梅花盛開,遠遠望去,猶似浮遊白雲,倒映水中,別有風韻。諸塢村四山環繞,土地平曠,早在北宋初年,已是“梅香十裡外,名氣天下揚”了,被譽為“諸塢梅海”。如今這裡還是遍植梅樹,有成片栽在低丘緩坡上的,有間雜在竹林茶園中的,有散落在道旁地角的,有天然生長在山崖溪邊的……每當梅花破寒綻開的時節,不論老梅新梅,綻放出高潔的花蕊,散發出撲鼻的清香,千樹萬樹,冷艷凌霜,形成了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環山梅海。那漫山遍野的白色梅花,冰清玉潔,層層疊疊,寧靜空靈,雄偉奇絕。
茅灣里印紋陶窯遺址
麻溪兩岸峰巒疊翠,景色迷人。清明時節,杜鵑似火,染紅一溪碧水;夏日綠竹繁茂,翠浪綠煙,一片清涼;深秋寒霜醉染,蒼翠中間雜著樹樹紅葉;臘盡春來,兩岸千樹萬株梅花,爭艷競放,十里梅海,觀者如雲。沿溪白上而下,吉山、華家墊、盛家塢、諸塢等村,均是賞梅的理想之地。在盛家塢,群山環抱一水庫,碧水如鏡。水庫四周的山崖、岸邊,全是梅林,梅花盛開,遠遠望去,猶似浮遊白雲,倒映水中,別有風韻。諸塢村四山環繞,土地平曠,
葛雲飛墓
麻溪兩岸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勝跡眾多。茅灣里印紋陶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朝天子八百年,座座山頭冒青煙”,這一帶是當年的陶器生產地。山頭埠村是我國近代史上抗英名將、定海總兵葛雲飛故里。這裡有葛雲飛舊居官保第、少年時代讀書處、葛氏宗祠及里人紀念他的“清葛壯節公故里表”和亭。村口還有百米多長的清代古街。大湯塢村是近代浙江軍政府首任都督、浙江鐵路公司總理湯壽潛故里,村內有他的舊居、祖居和湯氏宗祠。湯壽潛,字蟄先。今於村南城山蜈蚣旋建有蟄先公園,園內有蟄先亭和湯蟄先紀念碑。“湯蟄先先生紀念碑"八字隸書,為一代儒宗、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所題。碑座上湯蟄先先生線畫全身像,是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繪製。湯蟄先紀念碑於1936年5月建立在茅山頂上,“文化大革命”(1966-1976)時被毀,1994后4月易址重建。
西施像
浴美施閘之東是施家渡,浣紗溪在此由南流向東北,柳岸榆陰,小橋流水,穿過通二村,在薴蘿山下流入西小江,沿溪的施家渡村和通二村,北宋時名為薴蘿鄉西施里,為西施故里。傳說西施常來溪中浣紗,溪因此而名。明崇禎兵部主事來集之有《題薴蘿西子祠》詩:“泉石流素香,昔年浣紗處。”
浣紗溪西岸,有西施廟。廟坐西朝東,面對薴蘿山。廟前有薴蘿亭,臨溪。亭前有小橋。這廟原先是西施宅,后改為西施祠。南宋淳熙年間重建,並敕封西施為蕭山薴蘿鄉48村土 地先施娘娘,因而改為廟。現存薴蘿亭是清代嘉慶年間重修,橫樑上還保留著“嘉慶二十三年……”字樣。這西施廟的門面,是光緒二年四月重修的。門上舊有聯:
萬千女,休效顰,但看沼吳棘手;二十春,重設象,無遺霸越苦心。
浣紗溪東的薴蘿山,主峰海拔127米,系會稽山余脈。清代單隆周《薴蘿山》詩云:“萬仞胥台今在無?薴蘿猶見一孤峰。石留紅粉延朝旭,江帶春紗繞綠蕪。”浣紗溪畔還有日思庵、起步廟等西施遺跡。日思庵又稱范蠡庵,相傳范蠡在此訪得西施,鄉人為紀念范蠡而建。起步廟又稱后江廟,相傳越滅吳后,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在此棄舟上岸,故稱起埠廟。浣紗溪沿岸是春秋時期的文化長廊,這裡分佈著西施遺跡10餘處,稱西施古迹群,列為蕭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西小江
從白鹿塘東流至洪家渡,西小江已入所前鎮境內。在洪家渡南岸接納三泉王溪水。三泉王溪源於青化山衙門嶺。由南而北流經三泉王、柳家等村,在李家石附近入西小江。其上源多泉水,三泉王村的大泉井、小泉井、虎泉,為青化山伏流所聚,天旱不涸,泉水清澈甜潤。每到伏暑,寒可沁齒,一入嚴冬,氣熱郁騰。抗英民族英雄葛雲飛墓在溪西黃灣,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灣四面青山環抱,是個非常幽靜的山塢。塢中有初建於後周廣順元年(951)的慧悟寺,俗稱黃灣寺。相傳寺前山坡空地,為和尚習武之處。葛雲飛的父親葛承升是個武舉人,葛雲飛少年時經常隨父親來黃灣寺練功,為國捐軀后,葬在寺北側。黃灣寺今為葛雲飛紀念館。
西小江北流接納大小塢溪后,流經所前街。所前是個古老的集市,明代在此設紹興鹽務批驗所。在批驗所前逐漸形成集市,故名所前。這裡自明代至民國一直為食鹽轉運地,現為蕭山南部水果集散地。這裡盛產楊梅、青梅、板栗、桃、李等,尤以杜家楊梅 最為著名。
楊靜塢森林公園坐落在所前越山村境內。這裡山巒起伏,溪水蜿蜒;東塢水庫明凈如鏡,四周山峰和天空的白雲倒映水中,湖山天影融為一體,風景秀麗,環境清幽,是休閑的好去處。
清江
河套北岸的一脈平川上,一峰聳峙,高117米,山形似螺,故稱螺山。西小江環繞而去,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清江抱螺。這裡水清山美,景色如畫。螺山上不僅翠竹茂林,鬱鬱蔥蔥,且山石富有奇趣,形成“五貓捕鼠”、“巨龜鎮妖”等自然景觀,這些景觀又留傳著令人深思的傳奇故事。此處橫跨西小江上的螺山大橋連接著蕭紹兩岸,這是一座建於明代造型別緻的石砌古橋。全橋由梁架平橋和曲拱橋組成,平橋6墩7孔長29.9米,與江岸同高;主橋為3孔曲拱橋,長42.4米;橋面兩邊設有對稱石欄,用平頭望柱間隔。橋北岸有亭,遊人可在此觀兩岸景色。每當明月懸空、銀光瀉地,坐此亭內,見兩岸大小螺山對峙。其間長橋橫卧,西小江猶似一條玉色的飄帶,鑲在蕭紹平原上,那百里平疇,空曠清寂,悠悠江水,波光粼粼。這清江月色,早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就列入“蕭山八景”之一。
衙前
西小江在衙前附近,河道寬闊,水流平穩,且多浜兜。如今兩岸的港汊河浜,或斜著道道竹箔,養著淡水魚;或浮著排列有序的塑料瓶,養殖河蚌育珠。西小江自明朝在上游築麻溪壩,開啟積堰,浦陽江被疏歸故道入錢塘江后,這裡河闊水深,水產豐富,是漁家捕魚的好去處。清代王廷樞《西江晚眺》詩云:
桑麻無地不秋風,惟有西江水自東。一二漁蓑寒雨外,歸來猶帶夕霞紅。
1921年五六月,由中共黨員領導建立的衙前農民協會,在會長李成虎帶領下,組織西小江貧苦農民向地主漁霸展開了爭取在西小江捕魚、養魚權利的鬥爭。在農協會員的據理力爭下,迫使紹興縣知事立下字據,同意衙前農民可在西小江捕魚、養魚。取得了鬥爭的勝利。以此次鬥爭為起點,從衙前掀起的農民革命浪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鬥爭一浪高過一浪,鬥爭範圍迅速擴大到蕭紹平原80餘村鄉,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衙前農民運動。這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領導的第一場現代農民革命運動,史稱“衙前風潮”。現衙前鎮內,西小江邊仍保存有李成虎故居、東嶽廟原衙前農民協會舊址紀念館。
清清西小江,悠悠向東流。流經了美麗富饒的蕭紹平原,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漁船
這是西小江上以捕魚為生的一對青年男女美好生活和喜悅心情的真實寫照。
西小江上游納麻溪之水,流經臨浦、所前、新塘、衙前,經錢清出三江閘入杭州灣。蕭山境內33公里長,是一條寬60-80米,水位5.7米的較大河流。綠水泱泱,碧波粼粼。江南岸青山重疊,似一道綠色屏障,屬紹興地界。江北岸一馬平川,千頃水田,屬蕭山地界。
北岸新塘鄉(現為新塘街道)臨河人家,有許多以捕魚為生,這首流行在當地的情歌,反映了當時西小江水深魚肥,沿河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青年男女相親相愛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