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邯鄲道的結果 展開

邯鄲道

范成大詩作

《邯鄲道》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詩人行於邯鄲道上的情形、心情;后兩句寫自己的夢,表達歸隱的願望。該詩沿用宋詩引用典故的傳習,卻妙在反用舊典,以之吐露心聲。

作品原文


邯鄲道
薄晚霜侵使者車,邯鄲阪峻且徐驅。
困來也作黃粱夢,不夢封侯夢石湖。

註釋譯文


註釋

①黃粱夢:典出唐代沈既濟枕中記》,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后喻榮華富貴如夢一般,短促而虛幻;美好之事物,亦不過頃刻而已,轉眼成空。或喻夢寐以求之慾望落空。黃粱:小米。
②薄(bó):迫近。使者:作者自稱。
③阪(bǎn)峻:山坡陡峻,形容路途難行。徐驅:緩慢地趕路。
④石湖:湖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此指作者家鄉。

譯文

邯鄲道就是當年盧生作黃粱夢的地方。
傍晚使者的車子在寒霜侵凌下,慢慢地行駛在那險峻的山坡上,
使者睏倦了也在車中作起了夢,不過不是夢見封侯而夢見故鄉。

創作背景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三十四首。范成大行於邯鄲道中,想起了“黃梁夢”這個典故,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了作者長途奔波的艱辛以及對家鄉的深切思念。隱逸的情緒在詩中有所流露,詩人藉助典故,表現了自己對功名的厭棄和對歸隱石湖的嚮往。愛國之情猶在,但熱情卻已漸漸退卻。詩人彷彿一位遲暮的老人,已經洞穿了世間百態,只想回到田園,找尋心靈上最後一絲靜謐。
此詩前兩句寫詩人行於邯鄲道上的情形,以“晚霜”、“阪峻”映襯出來了作者的心情,因為是行駛在被敵人佔領的自己的國土上,所以除了“晚霜”、“阪峻”之外感受不到一絲歡愉。
后兩句寫自己的夢。採取先肯定,后否定的手法。說明所作的石湖夢而不是昔人所作的封侯夢,范成大號石湖居士,晚年又退居家鄉石湖,所以石湖夢表現了詩人歸隱的情志。范成大用了“黃梁夢”的典故,這個典故多用來形容富貴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但此處范成大反用唐人舊典以吐露自己的心聲,表明自己對石湖的嚮往。“不夢封侯夢石湖”既有不戀功名富貴的高尚節操,也蘊含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范成大產生歸隱情緒的背後是對南宋王朝的深深失望。范成大本來是懷著以死報國之心出使金國的,但在目睹了淪陷區人民的悲慘遭遇之後,尤其是在目睹了“漁子不知興廢事,清晨吹笛棹船來”(《舊滑州》)之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又聯想到南宋君臣的昏庸無能、賣國求榮之後,恢復北方失地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打碎。詩人的報國熱情漸漸退去,遂萌生退意,有了“不夢封侯夢石湖”的想法。這首詩一方面間接切合了使金組詩的主旋律,一方面說明了隱逸思想已經在詩人的腦海中紮下了根,暗示了詩人以後的人生道路和創作思想。

評價

山東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喬力《范學論文集》:詩人躑躅在風霜飄舞的漫長古道上,重新印證著唐人編撰的奇妙故事,隨之吐露心聲,表明了范成大眷戀故土,不慕功名富貴的高潔品格。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遊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