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02條詞條名為張偉的結果 展開

張偉

中南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張 偉,博士,中南大學副教授。

人物簡介


張 偉,材料學博士,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訪問學者,“許昌英才計劃”行業領軍人才。

人物經歷


2010年1月博士畢業於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2010年05月至2013年8月在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擔任副總裁,同時於2013年5月在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完成博士后工作。2013年8月-2014年10月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開展研究工作。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國內某公司(主板上市)金屬粉末製造事業部 & 3D列印事業部總工(博士后兼)。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粉末冶金新材料(高熵合金、鈦基結構材料、金剛石工具材料等)、粉末冶金新技術(霧化制粉、3D列印/增材製造、激光熔覆等等)和金屬材料物理冶金/力學行為(複合材料及塗層界面行為、塑性變形、表面改性/耐磨)的研究。

主要貢獻


近年來承擔的主要項目
主持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子項目各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項目1項、國防軍品協作配套科研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目前主持企業橫向課題項目4項。
發表學術型論文情況
近年來,發表學術型論文近50篇(其中SCI檢索40餘篇,EI檢索30餘篇),其中代表性論文如下:
1.FeCoCrNiMo high-entropy alloys prepared by powder metallurgy processing for diamond tool applications. Powder Metallurgy, 61(2): 123-130 (2018)
2.Effect of powder oxygen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o–Cr dental alloys fabricat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Powder Metallurgy, 61(2): 157-163 (2018)
3.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hardness of an ultra-high strength Cu-Ni-Si alloy during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5(7), 2615-2625 (2016).
4.Solidifying Features of Atomized β-solidifying TiAl Alloy Powder by PREP and its Hereditary during SPS. World PM 2016, Hamburg, Germany, 9-13 October 2016.
5.Study on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of TiAl alloys induced by HEBMT.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184-185, 1250-1254 (2012).
6.Comparative assessmentof microstructure and compressive behaviors of PM TiAl alloy prepared by HIP and psedudo-HIP technology. Powder Metallurgy, 54(2),133-141 (2011) .
7.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orous Ti-Al Alloys by Reactive Infiltration.Powder Metallurgy, 54(3), 253-256 (2011).
8.Constitutive modeling and processing map for elevated temperature flow behaviors of a powder metallurgy titanium aluminide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9(12-13), 5363-5370 (2009).
9.Simulation of hot compression of Ti–Al alloy, Intermetallics, 15(5-6), 700-705 (2007).

獲獎記錄


國家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