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下鄭村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轄村
- 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鎮下鄭村
-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黃村鄉下鄭村
-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湖前鎮下鄭村
下鄭村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轄村
下鄭村位於笏石鎮駐地東北側3公里處,在珠坑、來塘二個村委會之間,村委會駐下鄭自然村,轄下鄭、新村、官埔、后坑、上辛、鄭井六個自然村,設15個村民小組,整個村委會西北高、東南低,聚落形狀似扁豆形,有村民739戶,人口3875人,多數姓林、陳,依次還有辛、黃、鄭、郭、車等姓,有耕地水田768畝,農地739畝,主種水稻、地瓜、甘蔗、花生、大豆、麥類等農作物,林業面積15畝,種有木麻黃、相思樹,有竹編廠1個,小學1個,醫療室1個,東圳渠道受蓋75%,村道相通,有電燈照明。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原包括霞城境、安寧中社、安寧東社、安寧西社。
起源
田公元帥
田都元帥之起源,說法極多。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二是,田都元帥是漢朝的謀臣陳平,傳說漢高祖討伐匈奴時,被冒頓單於圍困,陳平製造了許多美女形狀的傀儡,在城頭揮舞。並欺騙單於之妻閼氏:漢要獻給匈奴大量的美女以媾和。閼氏怕自己從此失寵,於是勸冒頓單於退兵。而陳平也因此軍功,被視為“元帥”,也被奉為戲劇之神。因“陳”、“田”古音相同,故世人尊稱其為“田都元帥”。
三為:“田都元帥”為主音樂之神翼宿星君的隱晦稱法,“田”來自“翼”字中間。
相關傳說
三太子隨帶風、火二童來到人間,在閩中仙游石蒼山區高陽村一戶姓雷的畲族農民家庭投胎,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出世。由於嘴巴周圍皮膚烏黑,家人認為不祥,就抱到村外路旁田塍邊丟棄。隔不多久,被路過的木偶戲班發現了。班主見襁褓內的嬰兒嗷嗷哭叫,有一隻毛蟹正爬在嘴邊用涎沫喂他,情狀十分凄傷;抱起細看,見帽沿上綉著一個“雷”字,便給取名“雷海青”,由戲班代為撫養。
戲班深入各地演出,生活流動不定。藝人們行路時輪流背負小海青,住宿時就把他放在戲簍里安睡。小海青吃“千家飯”,穿“百衲衣”,在戲班裡一天天長大了。他長得眉清目秀,活潑天真,聰明乖巧,伶俐可愛;日日跟藝人們學讀書寫字,練彈琴唱戲。由於天資聰穎,膽識過人,到十八歲時長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一表人才,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會彈奏各種樂器,特別是擅長吹奏一種名叫“篳篥”的笛子。每當他的笛聲響起,不但引來滿山遍野的山歌唱和,連山上的飛禽走獸也會跟著翩翩起舞。
唐明皇“游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旋律譜成《霓裳的衣曲》,帶回宮中欣賞;因排練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唉聲嘆氣。忽有一樂師稟報:“臣聞閩中莆陽有一神童,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名叫雷海青。他無論任何樂器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麼曲譜都一看就會演奏,尤其是一支簫笛,吹得加倍好聽。”皇帝聞奏,龍顏大悅,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雷海青,宣召入宮,殿試錄用。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雷海青喝醉於御花園中,公主覺得可愛,便用紅石朱塗紅他的臉孔,又用墨筆把嘴唇周圍畫成螃蟹形,額頭上倒寫一個“春”字。雷海青不知公主戲弄他,酒醒後用鏡子一照,發現面容改變,再也擦拭不掉,根本無法回歸天廷了,只好安下心來,勤懇在朝為官。
雷海青忠心耿耿,精明能幹,被玄宗任命為宮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園戲劇的教官。他不但教會江梅妃和眾樂工演奏自己所譜寫的樂曲《引梅敬酒歌》,會跳家鄉舞蹈《白玉驚鴻舞》、《八仙過海祝壽舞》,又把莆仙各地流傳的十音、八樂、大鼓吹和俚歌、山裡詩等民間音樂、曲藝節目引進了宮廷,深得唐明皇的讚賞和宮娥妃嬪的歡迎。他還勤學苦練,成了琵琶高手,同時培養出不少樂師和梨園子弟,徒弟遍及八閩大地,成為一代戲劇音樂大師。
雷海青曾奉唐明皇之命,率領皇家梨園戲班來到莆田,慰問江梅妃的家鄉父母,首場戲安排在烏石山下東邊一裡外的地方演出,戲棚高築,觀眾如雲,鼓樂喧天,萬人空巷。後人為了紀念這段盛事,就在此處興建“瑞雲祖廟”及戲右,世人傳頌雷海青。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舉兵叛變,占洛陽、入潼關,攻陷長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餘人都擄進洛陽城,在凝碧池設宴慶功。安祿山為顯示威風,令雷海青和眾樂官彈奏琵琶宮樂,叫宮娥妃嬪歌舞助興。雷海青義憤填膺,拒不演奏。
安祿山看了發火,厲聲大罵道:“大膽雷海青!我安祿山現時打入都城,很快就要登基做皇帝,這江山已是我安家的天下了。你竟敢違抗君命,難道不怕死嗎?”
雷海青聽了,怒髮衝冠,破口痛斥安祿山:“亂臣賊子!不思報效朝廷,還敢起兵造反,謀奪江山,逼走聖駕,濫殺無辜,罪惡滔天!
你有何面目敢在宮中發號施令、作威作福?”安祿山惱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嘴唇:罵一句,剜一刀;再罵一句,再剜一刀……先後剜了十刀!雷海青血流滿面,仍然罵不絕口;安祿山暴跳如雷,急冷將舌頭割掉,並大聲喝道:“不聽號令,立處極刑!”
只見雷海青口含鮮血,忍著劇痛,怒氣衝天,拼盡全力,將手中琵琶對準安祿山的頭部擲去!安祿山把頭一偏,肩部被擊中;琵琶砸碎,琴弦斷裂!雷海青滿面紅光,威武不屈,恰似一尊金剛菩薩,大義凜然,屹立殿中!殿上數百人眾,個人看了駭然……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天上玉皇大帝知情后,特賜三太子為“九天風火院忠烈大元”,敕封為人間戲神,主管梨園歌舞,又封玉犬為“靈牙將軍”,以護衛三太子,民間稱為“天狗”、“白牙精”;那風、火二童為左右副將,金雞為隨從侍郎……
雷海青升天以後,忠魂時時顯聖,護衛明君,庇佑百姓,讓天下五穀豐登,歌舞昇平……傳說郭子儀率兵收復長安都城時,雷海青率領天兵天將在空中助戰,一舉殲滅賊寇,奪回唐寶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浪襲擊,萬分危急之際,雷海清在天上顯聖,帶神兵救難,海面風浪頓時平靜,君巨得以安然脫險。端宗驚魂稍定后,翹首仰望,但見雲端上有一支天兵,護擁著一尊天將,帥旗上鑲綉“雷”字,因“雨”頭被雲霧遮蔽了,只隱約露出下邊的“田”字,端宗誤認是姓“田”的神將救駕,於是頒詔天下,大塑金身,廣為奉祀,賜名“田公元帥”,四時香火供祭,以昭威恩、崇仰之意。后經仔細考證,原來是雷海青的神靈護駕,遂更加肅然起敬。
莆田家鄉人民無限懷念先烈,紛紛組成歌舞百戲,處處編演梨園故事,崇拜雷海青為戲神,世代虔誠奉祀。拱辰村頭亭民眾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率先立廟供奉田公元帥,以雷海青忠魂顯聖呈瑞彩的神話故事,取其名曰:“瑞雲廟”,並建築戲台供戲班演劇,以示紀念。後來,莆仙及惠安、福清各地民間紛紛來此分靈,奉祀田公元帥,於是頭亭的宮廟便成為公認的“瑞雲祖廟”。民間把他塑成紅面將軍,嘴唇周圍刻有十道刀痕,形如毛蟹,就是體現雷海青面對強暴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堅貞不渝,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瑞雲祖廟香火旺盛,海內外田公信徒朝拜不絕,正是為了永遠紀念千古英烈雷海青!
禁忌
世人流傳,田都元帥襁褓時,就與母親失散在田邊,吃毛蟹吐得唾沫為生。故其神像的臉上,常繪有一隻毛蟹。而信奉他的劇團人員,也往往不吃毛蟹,以報毛蟹之恩。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主導產業
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是莆田市聞名的草編工藝專業村,村裡有一半以上的群眾從事草編、竹編等工藝品加工,他們依靠草竹編工藝走上致富路,草竹編工藝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改革開放以前,下鄭村群眾以農業生產為主,是個典型的農業村。由於農業生產單調,農村經濟邁不開步伐,群眾是過著貧窮落後的生活。其實在很早以前,村裡就有人搞草編工藝,當時只作為自用或送朋友的禮物。
改革開放后,有家工藝廠進村聯繫來料加工並簽訂項目。下鄭村有幾位經濟頭腦靈活的人意識到,發展草編、竹編是一項有前途的職業,辦得好可以解決很多人就業,村民在家不出門,同樣可以得到報酬。於是,下鄭村群眾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放開腳步,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村民既當農民,又當藝人。農忙時,堅持搞好農業生產,做到增產增收;農閑時,就到工廠領回原料,按圖案編織,按時交貨,按時領取應得報酬。
在幾家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辦起加工廠,從過去的一百多人搞草編,發展到現在有2000多人從事草編工藝品加工銷售,約佔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全村除外出工作和少數年邁的老人外,無一閑人。當你走進該村,隨處可見草編、竹編等工藝品,群眾人人都是藝人,個個心靈手巧。下鄭村能人很多,他們不但能生產時尚草編工藝品,而且能自主創新的工藝品多達幾十種。每年在廣交會上倍受顧客、外商青睞,該村群眾藉助廣交會拿下不少訂單。憑藉發展草竹編工藝,下鄭村群眾生活越過越寬裕,全村呈現出治安良好、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
安寧社 社公 社媽
田公元帥
拼音:TiángōngYuánshuài(TiangongYuanshuai)
同義詞條:田都元帥,田元帥,田府元帥,相公爺
田公元帥,戲神,亦稱田都元帥、田府元帥、田府元帥、相公爺。與西秦王爺、老郎神、二郎神一樣都是音樂界、戲劇界的祖師爺(保護神)。原來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為喜愛人間戲劇,善於音樂歌舞,玉帝准他下凡,功滿再回天廷。在莆田道教中,他又是押瘟田公元帥,為王瘟神之一。戲班和民間又奉他為保護神。
田都元帥的斷句問題
有人認為“都元帥”三字,乃代表最高階級的元帥,或是禁軍統帥,故該斷句為“田,都元帥”。
下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下鄭村]
或言應斷句為“田,都元帥”,道教中有不少“都元帥”,“都”為中心義。如首都。
主要農產品:洋芋,甜菜,南瓜,蘆筍,韭菜花,絲瓜
劇種
福建
潮汕
台灣
又稱西路;新路的北管西皮派(北管福祿派;福路;古路;舊路奉祀西秦王爺)、南管、歌仔戲、宋江陣、布袋戲(台灣許多戲班同時還奉祀西秦王爺)、台灣皮影戲。
下鄭小學
下鄭小學是下鄭村僅有一家公共學校。於2011年6月份新建。
下鄭小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