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資本爭論

劍橋資本爭論

劍橋資本爭論:即兩個劍橋之爭,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的劍橋)教授薩繆爾森托賓、索洛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及義大利學者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兩個學派之間的爭論。“兩個劍橋之爭”實際上也就是兩種經濟傳統爭論的當代表現,而爭論的焦點就是資本理論與收入分配理論。

什麼是劍橋資本爭論


“劍橋資本爭論”來自著名的“兩個劍橋之爭”,即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的劍橋)教授薩繆爾森、托賓、索洛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及義大利學者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一般認為,前者是將凱恩斯經濟學與1870年“邊際革命”以來的新古典經濟理論相聯繫的新古典綜合派,它秉承的是新古典技術關係上的供求分析傳統,強調“技術關係”在經濟變數決定中的最終作用;後者則是把凱恩斯經濟學與斯密1776年以來的古典經濟理論相聯繫的新劍橋學派,它秉承的是古典剩餘經濟的社會關係分析傳統,強調“社會經濟關係”(如所有權與經濟制度)在經濟變數決定中的最終作用。因此,“兩個劍橋之爭”實際上也就是兩種經濟傳統爭論的當代表現,而爭論的焦點就是資本理論與收入分配理論。

問題分析


如今新古典理論已經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似乎所有現實問題都可以用其理論推理得到合理解釋。用現代術語來說,其核心觀點也就是:物品的定價和生產要素的定價系由共同的原則支配,即主要是由最大化目標的經濟行為者的供給和需求力量決定,這其實也正是其分配理論研究的切入點。但對這一理論構成的基礎則一直處於爭論之中,如一些人把邊際生產率視為基本特徵,另一些人認為總量生產函數(或如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函數)為基本特徵,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新古典分配理論是一般均衡論。但不論形式如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新古典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是一套技術關係;通過這套技術關係,加入資源稀缺性、要素和產品的可替代性、廠商和消費者的最大化行為假設,運用邊際原理即可推論出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不過一般來說,這種分配理論都是以微觀企業為基礎來說明收入分配問題,其經典形式也就形如生產函數y=f(l,k),y、l、k分別代表該企業的單一產出、勞動力和資本。其中資本是一個給定的生產要素,像土地和勞動一樣,其計量單位使用實物數量來表示和不考慮生產成本。
這種新古典分配論表明,生產過程中的分配完全取決於所用生產函數的技術,而和特定的社會關係無關;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則這個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論其實並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分配理論。對此,經濟思想史學家布勞格曾指出,所謂“分配理論”應當是關於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或者是總收入在工資、利潤和地租之間的分配比率問題的相關理論,但上述邊際生產力論卻只是一個並不與收入份額的分配相關的要素定價理論,即“在要素供給既定的前提下,一種所謂的要素價格的邊際生產力理論”,所以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擬分配理論”。
用單一數量測量的新古典資本概念在邏輯上根本不成立。僅就只存在單一混合商品而言,採用形如y=f(k,l)的生產函數,給定資本-勞動比(k/l),則斷言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該函數的斜率等於或決定利潤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存在許多各種各樣、但必須加總起來的異質資本品,那麼“該曲線就不能建立,其斜率也無從測度,除非準備確定的價格在事前就已知道”。
斯拉伐批判馬歇爾局部均衡價值論,以其報酬定律與完全競爭前提相矛盾為突破口。首先,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報酬漸增或成本漸減的作用將使一個企業無限制地擴大其產品產量,最後將壟斷整個市場,故此定律和完全競爭的假定是不相容的,除非放棄完全競爭的假定,在壟斷狀態下此定律才有用。其次,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產品可以任意出售多少,故其需求曲線是一條同橫軸平行的直線;而在生產要素市場上也可以一定價格任意購買多少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故其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同橫軸平行的直線。這兩條平行線,由於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產品的出售和要素的購買是一致的,將融合為一條直線,根本不存在兩條曲線相交叉的均衡點,故馬歇爾的局部均衡論勢必全部破產。
收入分配是后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基礎部分,它在新古典派模式中實質上是被忽略的。新古典派經濟學家提出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已被后凱恩斯主義者抨擊為自相矛盾的“循環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