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鷹舞
塔吉克族鷹舞
塔吉克族鷹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民間傳統舞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塔吉克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則分佈在該縣以東的莎車、葉城、澤普等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民族精神逐漸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審美追求。他們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繫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開,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塔吉克族鷹舞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
2006年5月20日,塔吉克族鷹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1。
塔吉克族語言屬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爾東部的色勒庫爾地區,又稱“色勒庫爾塔吉克”(也有少量“瓦罕”塔吉克)。這裡的人把鷹看作英雄的象徵,傳說中舞蹈的起源也與鷹聯繫在一起據說,有位牧羊老人叫多斯提克,在放牧時,非常美幕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鷹,同時對鷹俯衝時發出的“咻——”的聲音感到奇異。一次他偶然拾到鷹的翅骨,將它做成鷹笛后吹出了美妙的聲音。於是他展開雙臂,像鷹一樣地盤旋起舞,舞蹈便逐漸傳播開來。
塔吉克族鷹舞的主角是男子,男子舞姿俊健、純樸、粗獷 雙人鷹舞多在喜慶佳節或家庭晚會中表演、跳舞時,大家用坐或半人坐,男女相邀,成雙而舞;有時若干對舞伴一起表演,形成集體舞在柯爾克孜族舉行盛大的賽馬、叼羊活動時,多支鷹笛和多面手鼓組成樂隊,吹奏《叼羊曲》、敲響“瓦拉瓦拉赫克”鼓,為參賽的騎手吶喊助陣。
塔吉克族鷹舞的風格受生存環境的影響。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強烈,氧氣稀薄,行動不能過度急促,需要不斷緩衝,從而形成了深呼慢吸的呼吸規律;又由於經常穿著軟幫平底高靴在山路、草坪行走,膝部比較鬆弛、微屈,腳腕靈活、腳掌平穩。所以在舞蹈中舞者膝部也習慣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穩有力,動作柔韌而富有彈性。
塔吉克族鷹舞的基本造型是模擬山鷹:舞者或擰腰躬身,雙臂后舉,恍若雄鷹凌空翱翔或輕舞雙臂,移步回首,如同機警的山鷹巡遊在山間谷地;或雙腳跺步,點頭頜首比擬山鷹快活地嬉戲;或昂首挺胸,收臂按掌,同時踏步後轉,酷似山鷹縱身飛向藍天。
由於居住地域的差異,塔吉克族鷹舞主要可分為兩大風格類型:一是“瓦恰谷地的鷹舞”,一是“塔什庫爾f谷地的鷹舞”。“瓦恰谷地的鷹舞”與瑪爾洋谷地、熱斯坎木谷地的鷹舞比較相近,同以柔美抒情、剛柔相濟為特點。舞蹈在造型姿態、韻味,氣質情態等方面都以舒緩細膩、輕柔流暢的個性自成一體。該舞也以男性表演為主,舞者的肢體線條以自然彎曲、柔和流暢為主要特點,表現出強烈的抒情色彩。雖然音樂節奏是七拍,但韻律較為平穩、舒緩和安詳。舞者兩臂的線條也極為柔美。小臂和手腕十分柔軟,那翻腕、壓腕。挑腕等動態也格外柔和,手指造型甚至出現“鳳頭式”手姿。富於抒情的兩臂,或掏手插肩,或曲肘翻腕,或輕舒兩臂,翔舞翩翩;舞步多用移步、碎步,強調膝部的彈性。
與前者有別,“塔什庫爾干谷地的鷹舞”追求肢體線條的堅定和力度。男舞者含胸縮肩,收腹屈膝,軀幹部的肢體線條呈現前後變曲的階梯形,恰似那站立的雄鷹自然收縮的形體姿態。一如山鷹似的階梯式曲線,使舞蹈造型顯得遒勁粗獷,穩沉厚重。女舞者肢體線條自然流暢,動作柔和舒展,步法輕盈自如。相比較而言,女性舞蹈動態缺少變化,顯得重複單調。男性舞蹈則變化多端、個性突出,是該舞的代表。舞者手臂姿態變化豐富,兩臂向旁平展的姿態較為常見。該舞的舞步多採用單步、蹉步、跺步、墊步、移步、踏步、碎步等。“單步”和“蹉步”運用較多。單步平穩舒緩,簡單樸實;蹉步節律明快,力度性強,起伏變化大,利用快與慢的節奏對比,在平緩的舞步間驟然頓蹉,踏地為節,雄健有力。同時又強調膝蓋的韌性,表現出剛柔相濟、清脆暢達的節奏韻味。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開,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其中鷹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吹奏技法繁難,但音調別緻、美妙。鷹笛是用鷹的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孔,也稱“三孔骨笛”,塔吉克語稱“斯特洪諾依”。“斯特洪”為骨的意思,“諾依”是笛子的意思。
笛長約25厘米到26厘米左右,整個鷹笛稍有彎曲,吹的一頭直徑稍大,約有1.5厘米左右,有孔的一頭直徑較小,約有1厘米左右。鷹笛的曲調有固定的曲目,如在婚禮和喜慶的時候吹“恰甫蘇孜”、“泰溫”、“吉格倫”、“黑吾力”、“巴拿納馬克”、“熱布讓克”等曲調;在叼羊時吹“騰巴克蘇孜”、“瓦拉瓦拉科克”等曲調;在思念家鄉和情人時吹“法拉克”曲調;在大同鄉的塔吉克人給年輕人和有威望的人送葬時,吹奏“塔里肯”的曲調。除了在吹思念的曲調時是一人,不用手鼓伴奏外,在演奏其他曲目時都是兩人,並由兩名婦女敲一個手鼓,這種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用不同的鼓點伴奏。
曲調可分為5/8拍(買里斯蘇孜);6/8拍(文里文拉力克蘇孜);7/8拍(恰甫蘇孜),音調多為半音,兩人合奏時吹出一個整音,魚咬尾式的吹奏,難度較大,都以C調為主。鷹笛雖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個的音節。鷹笛是塔吉克民族獨有的樂器,其聲音清脆宏亮,十分動聽。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由兩名婦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種鼓點,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鼓點有固定的套路與名稱,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複雜多變的藝術效果。在盛大的賽馬、叼羊活動中,多支鷹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婦女同時擊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騎手和馬都興奮不已。
塔吉克族鷹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
“恰甫蘇孜”在塔吉克語中意為:“快速、熟練”,它既指節奏,又是即興表演並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風格。其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形式活潑,舞者可自由進退,兩三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時多由一名男子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沿場地邊緣緩緩前進,如雙鷹盤旋翱翔;隨後節奏轉快,兩人互相追逐嬉戲,忽而肩背緊貼側目相視,快步行走,又驀地分開躍起,如鷹起隼落,由低到高擰身旋轉,扶搖直上,最後舞蹈在競技旋轉中結束。這些動態表現,顯然是西域樂舞“胡旋舞”、“胡騰舞”技藝的遺存與升華。
“買力斯”意為“特定節拍”,是以民樂伴奏或民歌伴唱為主的自娛性舞蹈,也常用來表演傳統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連續旋轉為特色,婦女尤其喜歡。
“拉潑依”是家庭內只用一個熱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時也在室外進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蘇孜的曲調,伴奏者還可以邊演奏邊舞,舞蹈動作自由、輕快,技藝高的演奏者可把熱瓦甫放置在肩上彈奏起舞,這可能是西域樂舞風習的遺存。
男子舞姿俊健、純樸、粗獷。主要動作有伸展雙臂(前臂較高,后臂較低),前後擺動,舞步靈活多樣。高潮時,激烈抖動雙臂並攤開雙掌,向左右旋轉和側身躍起,作雄鷹展翅,搏擊風雲之勢。女子舞步和舞姿略同男子,僅步距比男子小而輕盈。雙手在頭部向里或向外旋抹,動作舒展而柔和。以手鼓為主要伴奏樂器,通常7/8為舞蹈基本節奏,間以口哨擊掌和呼喊“拉潑依”烘托氣氛。
鷹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間傳統自娛性舞蹈,場地不受限制。無論田埂地頭、庭院室內,只要人們興緻所至都可起舞。其舞步與鷹笛的曲調是一致的,主要是八分之五拍、八分之六拍、八分之七拍,基本動作是:腰微彎,右臂朝前伸,手指微朝上,左臂彎曲朝後,位於腰部,手指伸開。腳步隨著笛聲和鼓點旋轉360度,此時,收回右臂放在背後,伸出左臂朝前。有時兩臂平行,有時兩臂一上一下,恰似鷹的翅膀,腳步隨鼓點和笛聲可旋轉180度和360度,也可朝前和左右前進。無論在旋轉或是在前進時,兩肩還要隨著曲調的節奏不停地一上一下地抖動。鷹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體跳的,遇到節日或是婚禮,只要是鷹笛和手鼓聲一響起,男男女女都會翩翩起舞。在鷹舞中還有"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鷹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鷹舞的步伐差不多。舞蹈開始時,往往先由一名舞技較高者下場,接著,眾人便紛紛下場共舞。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開,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其中鷹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吹奏技法繁難,但音調別緻、美妙。鷹笛是用鷹的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孔,也稱"三孔骨笛",塔吉克語稱"斯特洪諾依"。"斯特洪"為骨的意思,"諾依"是笛子的意思。笛長約25厘米到26厘米左右,整個鷹笛稍有彎曲,吹的一頭直徑稍大,約有1.5厘米左右,有孔的一頭直徑較小,約有1厘米左右。鷹笛的曲調有固定的曲目,如在婚禮和喜慶的時候吹"恰甫蘇孜"、"泰溫"、"吉格倫"、"黑吾力"、"巴拿納馬克"、"熱布讓克"等曲調;在叼羊時吹"騰巴克蘇孜"、"瓦拉瓦拉科克"等曲調;在思念家鄉和情人時吹"法拉克"曲調;在大同鄉的塔吉克人給年輕人和有威望的人送葬時,吹奏"塔里肯"的曲調。除了在吹思念的曲調時是一人,不用手鼓伴奏外,在演奏其他曲目時都是兩人,並由兩名婦女敲一個手鼓,這種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用不同的鼓點伴奏。曲調可分為5/8拍(買里斯蘇孜);6/8拍(文里文拉力克蘇孜);7/8拍(恰甫蘇孜),音調多為半音,兩人合奏時吹出一個整音,魚咬尾式的吹奏,難度較大,都以C調為主。鷹笛雖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個的音節。鷹笛是塔吉克民族獨有的樂器,其聲音清脆宏亮,十分動聽。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由兩名婦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種鼓點,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鼓點有固定的套路與名稱,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複雜多變的藝術效果。在盛大的賽馬、叼羊活動中,多支鷹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婦女同時擊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騎手和馬都興奮不已。
表演形式
鷹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恰甫蘇孜"在塔吉克語中意為:"快速、熟練",它既指節奏,又是即興表演並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風格。其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形式活潑,舞者可自由進退,兩三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時多由一名男子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沿場地邊緣緩緩前進,如雙鷹盤旋翱翔;隨後節奏轉快,兩人互相追逐嬉戲,忽而肩背緊貼側目相視,快步行走,又驀地分開躍起,如鷹起隼落,由低到高擰身旋轉,扶搖直上,最後舞蹈在競技旋轉中結束。這些動態表現,顯然是西域樂舞"胡旋舞"、"胡騰舞"技藝的遺存與升華。"買力斯",意為"特定節拍",是以民樂伴奏或民歌伴唱為主的自娛性舞蹈,也常用來表演傳統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連續旋轉為特色,婦女尤其喜歡。"拉潑依"是家庭內只用一個熱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時也在室外進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蘇孜的曲調,伴奏者還可以邊演奏邊舞,舞蹈動作自由、輕快,技藝高的演奏者可把熱瓦甫放置在肩上彈奏起舞,這可能是西域樂舞風習的遺存。
新疆塔吉克族鷹舞傳承人是庫爾班·托合塔什。這位在帕米爾高原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既沒多少文化,也沒有受過專業的舞蹈教育,既飽嘗了高原生活環境之苦,又離不開這種苦。塔吉克族人崇拜鷹,喜歡用鷹舞來表達對鷹的崇拜。
庫爾班·托合塔什15歲時,開始跟著父親學鷹舞。在帕米爾高原上,他成了鷹舞之王,他跳的鷹舞 《商人與馬》、《天鵝與狐狸》等,沒有人能與之相媲美。可他承認只有一次,跳出了他自己。那天,他生活的喀喇昆崙山深處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瓦恰鄉,來了10多名自治區和州上的領導,和全鄉人一起慶祝引水節。當大家砸開冰塊,將清澈的雪水引入水渠,看著清澈的雪水緩緩流入耕地時,庫爾班·托合塔什帶頭跳起了鷹舞。他時而盤旋仰步,如鷹起落,時而雙肩微抖,如鷹空中傲視。他腳頓挫、手高揚、腰扭動,眉毛和嘴唇跟著節奏,不停地微微顫動,跳著跳著,眼淚突然“嘩”地一下湧出了眼眶。他一邊流淚,一邊跳。跳完了,抱著一個領導,失聲痛哭。 “嗚嗚嗚……”他像孩子一樣,不能自制。哭聲,感染了在場的人,很多人也跟著抹淚。他說:“我跳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大領導,就這一次,才知道自己和鷹舞的價值。”除了山裡人,外界極少有人知曉,他跳的鷹舞有多麼出色。多少年了,鷹舞這個來自塔吉克族人的一種普通藝術,難求最高禮遇的命運,此刻,被他一語道出。跳鷹舞是他一生的精神快樂,他把這種快樂,帶給了數不清的塔吉克族人。當然,他也為鷹舞的命運難受過、悲傷過、擔憂過,但他從來沒哭過。可平生第一次,他哭了,哭得有點莫名其妙,哭得毫無理由,淚水從心裡噴了出來,又流進了心裡。
買熱木汗·阿地力,女,塔吉克族,1953年生,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塔吉克族鷹舞代表性傳承人。買熱木汗·阿地力生長在鷹舞藝人之家,從小跟隨父親阿地力·庫孜巴義學習鷹舞。她熟悉鷹舞的表演形式與表演技巧,充分掌握了民間鷹舞的各種跳法,熟知鷹舞的各種曲調,還擅長手鼓和多種塔吉克民間樂器。
庫爾班·托合塔什,男,塔吉克族,1931年生,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塔吉克族鷹舞代表性傳承人。庫爾班·托合塔什繼承了其父的塔吉克族鷹舞和吹奏鷹笛的技巧,全面掌握了鷹舞等各種塔吉克民間舞蹈,是塔吉克族公認的優秀民間歌舞藝人。他跳的鷹舞動作優美,既能獨舞也能與他人對舞,也可邊唱邊跳,體現了鷹舞的古老風格。他還擅長吹鷹笛、敲手鼓。
鷹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中極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藝術價值很高。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日漸失去生存的土壤,面臨困境,亟待保護與搶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塔吉克族鷹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8月19日,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四聯展”在喀什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塔吉克族鷹舞在其中被展示。
2019年新春來臨之際,“記憶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攝影展覽”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塔吉克族鷹舞在其中被展示。
2017年3月底,新疆藝術研究所組成15人搶救性保護工作團隊來到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鷹舞傳承人庫爾班·托合塔西的家鄉瓦恰鄉及傳承地,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為標準,集中採錄、拍攝了《塔吉克族鷹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庫爾班·托和塔西搶救性紀錄文獻片,很大程度上對塔吉克族鷹舞進行了保護。
● 重要活動
2012年8月19日,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四聯展”在喀什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塔吉克族鷹舞在其中被展示。
2019年新春來臨之際,“記憶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攝影展覽”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塔吉克族鷹舞在其中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