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門鎮

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梯門鎮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位於東平縣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東與東平縣大羊鎮接壤,南和東平縣東平街道辦事處毗鄰,西接東平縣老湖鎮,北與濟南市平陰縣(平陰縣洪範池鎮、孝直鎮)交界。山地平原二分天下。

梯門鎮轄42個行政村,總面積89.76平方千米,總人口34618人(2017),耕地6.8萬畝。

地理環境


梯門鎮位於東平縣西北部,東接大羊鎮,西鄰老湖鎮,南與東平街道辦事處交界,北與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孝直鎮接壤,於2010年6月底撤鄉設鎮。轄42個行政村,總人口3.3588萬人,總面積89.6平方公里,總耕地6.8萬畝。鎮駐地東梯門村,距縣城15公里。
梯門鎮
梯門鎮
梯門鎮是泰安市優質糧食、果品、畜產品基地鄉鎮,種植、林果、畜牧產業比較發達,盛產有機蔬菜、優質糧棉、魯西黃牛、薄殼核桃、金太陽杏、泰山紅大石榴等.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優質鐵礦石、石灰岩和紫砂頁岩。
梯門鎮通信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村村通水泥路,率先在全縣實現了全覆蓋,250省道貫穿全境南北,東與105國道相接,西與220國道貫通,且雙丁、庄龍、梯后等縣道縱橫交錯,交通十分便利。名勝古迹繁多,有著名的王憲墓、華岩洞摹刻、靈泉寺等古迹遺址,九頂鳳凰山橫卧南北,風景秀美。山西屯土陶製品、石河王純綠豆粉皮製作歷史上百年,遠銷大江南北。
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以爭先進位為總目標,突出膨脹經濟總量、注重改善民生兩大任務,圍繞財政增長、農民增收、投資增加三條主線,抓住項目建設、結構調整、財源建設、新農村社區建設四個重點,強化社會穩定、基層組織、計劃生育、安全生產、優化環境五個基礎,著力實施“工業化強鎮、產業化富民”戰略,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躍升新台階。目前,全鎮已引進和建設中聯美景、百成礦業等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2個,匯通機械、彩虹印務、吉祥食品、瑞祥建材等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8個,初步培育形成了以石灰石加工、鐵礦石開採、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格局;現有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高標準大棚園區3000畝,萬頭自然養豬法養豬場3處,2000畝泰山紅大石榴和3000畝優質核桃基地各一處,以萬畝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萬畝有機蔬菜片區、萬畝林果帶建設為目標,以生態觀光農業、有機蔬菜、優質糧棉、優質林果、優質畜產品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

歷史沿革


2010年,撤銷梯門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梯門鎮,鎮政府駐原梯門鄉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梯門鎮轄4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梯門村。
下轄村
東門村范山村西柿子園村大侯庄村
西南門村王海村李家所村五里庄村
瓦庄村西蘆泉屯村湯庄村東溝流村
東柿子園村陳樓村南李庄村西溝流村
東梯門村花籃店村山頭村李庄村
馮庄村三里庄村一里庄村武村村
陳庄村後山西屯村南門村前山西屯村
大窪村牛家莊村二里庄村西梯門村
西瓦庄村西侯庄村雙塔村大屯村
馬庄村尚園村北陳村蘇庄村
向陽庄村石河王村

資源


這裡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濃厚、民風質樸,資源豐富。東與105國道,西與220國道貫通,250省道穿境而過。鄉境內雙丁、庄龍、后梯等公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水泥路。郵電、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名勝古迹繁多,有著名的王憲墓、華岩洞摩岩刻、靈泉寺等。九項鳳凰山橫卧南北,風景秀美。石河王純綠豆粉皮遠近聞名。製作歷史上百年。礦藏豐富,主要有優質石灰岩和紫砂頁岩石,已開發石子、石灰等石料廠6處,黑陶工藝品廠一處。梯門鄉招商引資環境寬鬆、政策優惠、誠信為本、服務熱情。有投資2000多萬元的山東東平卓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的山東愛爾信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的東平涌鑫化工有限公司。
按照“因地制宜搞調整,突出特色促發展”指導思想,圍繞“南菜北果、全鎮共牧”的規劃布局,逐漸發展成為種植、畜牧、林果三業為主的特色之鎮。種植業重點培育了蔬菜、油菜等主導產業,全鄉面積達到1.5萬畝。畜牧業突出發展小尾寒羊和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場86處,存欄量9萬隻。林果業,重點抓了萬畝用材林和經濟建設,突出抓了泰山紅大石榴、日本甜柿等優質乾鮮果品的發展和引進,總面積已達到1.6萬畝,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縣畜牧林果生產冠軍,連續兩年被泰安市政府命名為優質畜產品和優質果品生產基地先進鄉鎮。

經濟


畜牧發展

梯門鎮(注2010年前為梯門鄉,下同)積極探索農民富裕新路子,大膽營造畜牧發展的新優勢。由外商投資興建的東平卓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個集規模飼養、技術服務、飼料加工、亞奧特奶站於一體的畜牧龍頭企業。2010年又投資50萬元,購買一台大型扎草機,新建兩個青貯庫,採取企業+中介+農戶的方式,先後吸引本鄉及周邊鄉鎮16個奶牛養殖戶進入園區,存欄量達306頭,帶動了全鎮畜牧養殖業的發展。

農業科技

梯門鎮繼續組織開展了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在縣農業科技入戶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正確領導下,在技術指導單位和專家的協助下,進一步強化領導,開拓創新,廣泛服務,農業科技入戶再顯威力,增產顯著。在測產時,不僅科技示範戶稱讚農業科技入戶好,輻射戶和普通戶也都誇獎好。因為他們在科技示範戶的影響和帶動下,玉米產量比往年也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梯門鄉農業科技入戶工作取得富有成效,玉米、小麥主導品種及其主推技術應用率均達到100%,玉米、小麥產量明顯提高。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紛紛要求爭當科技示範戶。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縣裡決定我鄉再選擇增加兩個示範村、20個科技示範戶。在2006年的農業科技入戶工作中,從鄉黨委政府到示範村,從示範村到科技示範戶,領導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積極配合,技術培訓班踴躍參加,技術指導自覺接受,實用技術全面推廣,各項技術措施均落到了實處。特別是對於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廣大科技示範戶由於嘗到了甜頭,2006年及早要求訂購,並影響和帶動了周邊農戶,全鄉共推廣應用配方專用肥383噸,其中玉米配方專用肥226噸,小麥配方專用肥157噸。另外,所有科技示範戶和部分輻射戶、普通戶都噴施了縣裡統一購進的除草劑“玉萬擔”,除草效果十分明顯。2006年秋季,廣大農戶要求縣裡及早引進小麥除草劑。凡是縣裡推廣的新技術、新成果准沒錯,堅決推廣應用,使糧食產量再上一個台階。

文化


名優特產

梯門鎮自98年開始引種萊陽多子芋,該芋頭品種91年榮獲國家金獎,是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的優選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全鄉毛芋頭種植面積已達5000餘畝,年產量2500萬斤以上,98年,梯門鄉因其優良的土壤條件和地理環境被中國環境監測中心評為0FDC蔬菜生產基地。毛芋頭原產於馬來半島,其食用部分為球莖,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及其他人體必須的營養成份,每500克中合澱粉為主的碳水化合物58克,蛋白質9.4克,脂肪0.4克,胡蘿蔔0.09毫克,硫銨素0.26毫克,核黃素0.13毫克,抗壞血酸17毫克,尼克酸3毫克及鈣鐵磷等。芋頭加工食品細膩潔白,外形美觀,口感良好;長期食用,具有保健美容、防癌排毒功效。

旅遊


王憲墓

明代兵部尚書王憲墓位於梯門鄉梯門村西荊山前的山坡上,居於東王林西北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憲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寬6.5米。墓前有立於明代嘉靖19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殘石門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僅頭冠就高1米,為文官武將,儀態威嚴。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喪葬制度的珍貴史料。南端還有華表一對,高近5米,上置石猴。據光緒版《東平州志》載,王憲墓是在嘉靖19年修建的,“有神道碑”,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牆惜在“文革”中被毀。
王憲,字維剛,山東東平梯門人,《明史》有傳,是東平一帶有名的“東平四尚書”之一。他於弘治3年中進士,歷任阜平滑縣知縣、大理寺丞、右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他奉旨巡撫遼東,在應州抗敵有功,封戶部右侍郎,賜其子錦衣世百戶;又改撫陝西,回朝改任兵部右侍郎;后因平盜亂有功,又賜錦衣。武宗朱厚照南征時,令王憲率兵、戶、工三部各一人,督理軍儲,凱旋歸來升為兵部尚書。

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