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葉訒庵書

與葉訒庵書

與葉訒庵書是清代顧炎武所著的散文。

作品原文


去冬韓元少書來,言曾欲與執事薦及鄙人,已而中止;頃聞史局中復有物色及之者,無論昏耄之資不能黽勉從事,而執事同里人也,一生懷抱,敢不直陳之左右。
先妣未嫁過門,養姑抱嗣,為吳中第一奇節,蒙朝廷旌表。國亡絕粒,以女子而蹈首陽之烈。臨終遺命,有無仕異代之言,載於志狀。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
《記》曰:將貽父母令名,必果;將貽父母羞辱,必不果。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一死而先妣之大節愈彰於天下,使不類之子得附以成名,此亦人生難得之遭逢也。

作品註釋


葉訒庵:名方藹,字子吉,號訒(rèn)庵,與顧炎武同鄉,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韓元少:名菼,字元少,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官至禮部尚書。執事:原指侍從左右供使令的人。書信中用以稱對方,謂不敢直陳,故向執事者陳述,表示尊敬。鄙人:自稱。頃:近來。史局:清朝設立的編撰明史的史館。物色:指形貌,引申為按一定標準去訪求。昏耄(mào):糊塗,衰老。資:資質。黽(mǐn)勉:勤勉,努力。左右:猶言“執事”。先妣:已故母親。顧炎武的生父顧同應,有堂弟顧同吉,同吉十八歲時早卒,死前曾聘王氏。王氏未婚而來到顧家,顧炎武便過繼給她做了兒子。王氏因此受到明朝表彰。明亡,絕食而死。姑:媳婦對丈夫母親的稱呼。嗣:後代。吳中:蘇州府崑山縣明代屬蘇州府。蒙:受。旌表:封建時代對有節烈行為的人,用立牌坊、賜匾額的方式進行表彰。絕粒:絕食。蹈:遵循。首陽之烈:傳說商朝伯夷叔齊兩兄弟恥為周朝之臣,在首陽山隱居,採薇而食以至餓死。《記》:即《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貽(yí):留下,帶給。令:美。果:此指成功,成事。殉:有所求而犧牲。

作品簡析


顧炎武潛圖恢復,義不仕清,在得知清政府想網羅他任史局官員后,立即寫了這封拒仕信。信中一切託辭、原因皆不涉及,唯舉母親絕食之舉和臨終遺言,表示了繼承母志,凜然不屈的民族氣節。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后,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后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於曲沃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