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宋承志的結果 展開

宋承志

解放軍第5任炮兵司令

宋承志(1917—2010),解放軍第5任炮兵司令(1977-1982)。安徽省金寨縣人。1931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金寨縣少先隊中隊長、紅四方面軍紅30軍軍部通信隊排長、連指導員、營政委、營長,參加了長征。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人物簡介


1929年任金寨縣鄉少先隊中隊長。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十軍連指導員、營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隨西路軍余進入新疆,曾去新疆學習蘇軍炮兵技術,任新兵營炮兵大隊大隊長。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大隊副大隊長、1944年任延安炮兵學校訓練部副部長,經過5個月,共培訓出1000多名炮兵和工兵幹部。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9月,炮兵學校奉命開赴東北,宋承志長途跋涉1500餘公里,歷時40多天,到達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炮兵團團長、第3炮群群長、炮兵第2指揮所副主任、炮兵2師副師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建國后,任炮兵師師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2師師長。參加了第1、2、3次戰役。回國后,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歷任東北軍區炮兵參謀長兼第五炮兵學校校長、軍區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瀋陽軍區炮兵司令員,文革期間,他出任石油部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后回到軍隊,擔任炮兵參謀長、副司令員、1977年繼陳錫聯、邱創成、吳克華、張達志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任炮兵司令員。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2010年8月13日,原炮兵司令員宋承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炮兵驍將


宋承志,1917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這是現代中國著名的將軍縣,走出過59位開國將軍)。1931年,年僅14歲的宋承志參加紅軍,此後在紅軍這個“大熔爐”里迅速成長,先後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政委和營長。
1936年10月,宋承志隨紅軍西路軍西征,時任紅30軍267團的營長。在同西北“馬家軍”的作戰中,宋承志負傷躲進一個山洞裡,幸虧李先念率領的左支隊發現了他,帶他去了新疆。1937年4月,他們到達了星星峽,這時全支隊只剩下400餘人。黨中央派陳雲來迎接他們,當時陳雲對他們說:“我們現在的幾百人,將來可以擴充到幾千人、幾萬人……你們是革命的寶貴財富,是多少黃金也買不到的!”
隨後,這些西路軍倖存的官兵們在新疆迪化組建了“新兵營”,利用蘇聯提供的援助,學習坦克、炮兵、航空等現代軍事技術。宋承志任炮兵大隊副大隊長,後來又擔任了大隊長,從此將他的一生精力都獻給了人民炮兵的建設。
1940年1月,“新兵營”官兵從新疆返回延安。毛主席親自接見了他們,說:“西路軍最後剩下你們這幾百人,這是張國燾搞的,責任不在大家,同志們確實吃了不少苦頭……你們過去都是放牛的、做工的、要飯的,這幾年學習了文化,學習了技術,成了軍隊的骨幹……”大家感動萬分,都渴望用學到的本領上陣殺敵。隨後,他們很多人被派赴前線,但宋承志被分配在後方,擔任炮兵團教導營副營長。畢竟當時八路軍的炮兵力量非常薄弱,必須從培養炮兵骨幹開始。
1943年10月30日,毛主席視察南泥灣359旅后,來到了附近的八路軍炮兵團。當時宋承志擔任教導營營長,負責毛主席視察的保衛工作。毛主席聽取了團領導的工作彙報,並在邱創成團長的陪同下,到操場檢閱部隊。在隨行者拍攝的一張照片上,毛主席穿著一身粗布棉衣,邁著雄健有力的大步,邱創成、宋承志等人緊跟在後。直到60年後,宋承志仍將這張珍貴照片掛在家裡。
1944年延安炮兵學校成立,宋承志擔任訓練部副部長,延安炮校能在短短5個月里培訓出千餘名炮兵和工兵幹部,宋承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延安炮校奉命挺進東北,接收日軍裝備。宋承志隨炮兵學校從延安出發,途經陝、晉、察、冀、熱、遼六省,行程1500餘公里,到達瀋陽郊區。

通化平暴建功


炮兵學校到達東北后,幾經輾轉,遷移到通化。通化位於吉林東南部,是我軍在東北的技術兵種基地,集中了航校、炮校等單位,自然成為國民黨的“眼中釘”。由於他們的軍隊一時無法開到,就設法利用日本人――當時通化有大量等待遣返的投降日軍及其家屬,還有“墾荒團”平民。國民黨特務孫耕堯便勾結日軍,在通化策動了一場反革命叛亂。
1946年2月3日除夕之際,國民黨“地下軍”與日軍戰俘聯合,在市區掀起大規模暴亂。上萬暴徒瘋狂地衝上大街,搶奪武器,殺人放火,打砸店鋪。當時我軍主力在外剿匪,通化城防兵力空虛,連炮兵學校在內也不過千餘人。但中共通化省委臨危不亂,沉著指揮部隊堅守要點,急調在外部隊回城平叛。
敵人分路進攻的目標有人民政府、公安局、通化支隊司令部、航空總隊、炮兵學校等,其中炮兵學校有坦克和大炮,自然成為敵人進攻的重點。炮校官兵在朝鮮義勇軍的支援下,消滅了向炮校進攻的敵人,使叛亂者劫奪坦克的陰謀破產。
我軍惟一失守的是公安局,那是一座黃色二層小樓,被當地百姓稱為“小黃樓”。這裡收容著偽滿洲國皇室成員,包括“皇后”婉容和“貴人”李玉琴等。敵人偷襲佔領了公安局,打開拘留所,釋放了裡面的戰犯。當他們準備帶走皇室成員時,我軍幾路增援部隊趕到,向這股敵人展開猛烈反攻。日軍依託“小黃樓”進行頑抗,用機槍封鎖了進攻道路,我軍幾次衝擊都失利。平叛指揮部命令炮校前去增援,儘快解決這股頑抗的暴徒。
宋承志指揮炮校援兵包圍公安局,在附近廣場上架起1門野炮。為了保護這座建築與居民,戰士們反覆地向樓內守敵勸降,首先向國民黨“地下軍”喊話:“被欺騙的中國弟兄們,敵人的暴亂已經失敗了!你們不要跟著日本人跑,快投降吧!只要你們放下武器,爭取寬大處理,我們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弟兄們,你們的老婆孩子正等著你們回家過年呢!”隨後又用日語向日本人喊話:“戰鬥已經結束了,裡邊的日本人都出來吧,現在出來,什麼事也沒有,我們會幫助你們的,快點出來吧!”
公安局內的守敵很快停止了射擊,我軍戰士上前,稍頃,槍聲突然爆響起來,同時飛出來幾顆手榴彈,幾位戰士當場倒下。原來,這是敵人陰險的詐降伎倆。
宋承志見敵人如此卑鄙,怒不可遏地命令開炮。炮校學員拉動了野炮的引火繩,一發炮彈呼嘯著飛向“小黃樓”,在牆壁上炸開了一個大窟窿。接著,又有2發炮彈命中樓體,直接穿進樓內爆炸。在我軍的炮火攻勢下,公安局的守敵舉白旗投降了。
宋承志指揮戰士進入“小黃樓”,開始收繳敵人的武器。這時,樓內的一個日軍見宋承志使用駁殼槍,判斷他是東北民主聯軍的指揮官,便在暗處瞄準開槍。跟隨的參謀沈昌見狀,急忙撲到宋承志前面,子彈正好擊中他的頭部。宋承志揮起駁殼槍,擊斃了那個日本兵,但沈昌卻因傷勢過重犧牲了。
這場公安局爭奪戰是通化平暴中很關鍵的一仗――公安局地處市區交通中心,堪稱控制整個市區的樞紐。暴亂平息后,通化軍民舉行了追悼烈士大會,掛起了“沈昌等烈士浩氣長存”的輓聯。

搜集日軍大炮


1946年3月,延安炮校奉東北局命令,乘火車轉移到北滿牡丹江,改名為東北軍區炮兵學校。
四平保衛戰結束后,東北民主聯軍大力加強炮兵建設。1946年6月12日在牡丹江成立了炮兵第3團,任命宋承志為團長,丁本淳為政委。該團以炮校第1期學員為骨幹,以炮校警衛營為基礎,團部駐在穆棱縣八面通。炮3團初建時僅4個連,其中1個連裝備4門37毫米戰防炮,其它3個連根本沒有火炮。
有一天,宋承志和丁本淳在八面通野外發現了幾座被毀棄的日軍倉庫。經檢查,這是日本關東軍的彈藥庫,裡面有許多大口徑炮彈,都是沒有組裝起來而分開存放的。彈頭被裝在木箱里,每箱裝一個,炮彈重達20公斤,還有保存完好的引信
官兵們見到這些炮彈,一個個高興得手舞足蹈――這樣的大口徑重型炮彈,他們還是生平頭一次見!這批重型炮彈必須儘快搬走,妥善保管,當時炮團大部分人員都去剿匪了,宋承志就帶領機關後勤人員搬運,儘管十分辛苦,但大家勁頭十足,經過一個多月苦幹,終於將炮彈全部轉移。
雖然有了炮彈,但還要有炮才能發揮威力。宋承志等炮團領導判斷:既然這裡有日軍的炮彈庫,那麼附近八成有重炮,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把炮找出來。他們分析,日軍這批大口徑重型火炮是為了防禦蘇軍而配備的。八面通東面與蘇聯接壤,有幾十公里的邊境線,於是宋承志決定將找炮的重點地區放在中蘇邊境的深山密林里,那裡有日軍防禦蘇聯的要塞區。
宋承志和丁本淳派出多路人馬,奔赴邊境地區,搜集日軍大炮。東北的冬天,寒風凜冽,滴水成冰。指戰員們頭戴皮帽,身著棉衣,踩著沒膝深雪,冒著刺骨嚴寒,踏盡邊境的可疑地帶。終於,在綏芬河附近一個高地,他們發現了日寇的重炮陣地,通過仔細搜索附近,終於找到已被日軍拆散的重炮部件。原來,日本關東軍在戰敗投降之時,有意對重炮進行了破壞,很多都被藏匿起來。
受“初戰獲勝”的鼓舞,官兵們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繼續在周圍仔細搜尋,找到了不少火炮及其零部件,有的被扔下深澗,有的被深埋在冰雪裡。官兵們一律拖拽或刨掘出來,又在當地老鄉的幫助下,用牲口把火炮零件從山上拖下來,車拉人抬,運回駐地。
炮3團官兵們經過數月奮戰,找到了幾十門日軍遺棄火炮,包括威力較大的日軍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和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此外,官兵們還找到了大量火炮零件以及炮鏡等輔助器材,在八面通車站附近的場地上,數以千計的零件堆成了小山。
通過將搜索來的大炮進行修復,炮3團裝備了一批大口徑火炮,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個重炮團。由於該團的重炮全部使用汽車牽引,人們稱其為“摩托化炮兵團”,這也是我軍第一個自行重炮團。

轟開義縣城牆


1948年3月,宋承志指揮炮3團參加了第二次四平攻堅戰,以6門150毫米榴彈炮配屬1縱。在我炮兵強大火力的掩護下,1縱步兵擊破了國民黨軍的防禦,攻克了這座東北軍事重鎮。
當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東野炮兵縱隊奉總部命令,除新成立的炮5團、高炮2團以及擔負圍困長春任務的炮4團外,其餘5個炮兵團和戰車營、工兵營分別從吉林的煙筒山、平崗、燒街鍋等地出發,乘火車奔赴錦州地區,參加會戰。
遼瀋戰役的關鍵是攻取錦州,而義縣則是錦州的北方門戶,必須首先拔除這個障礙。義縣擁有高大堅厚的城牆,普通炸藥包對它難以奏效,必須以強大的炮兵打開缺口。
9月下旬,炮縱主力陸續開到義縣地區。為了能夠有效地轟開城牆,炮兵必須儘可能地抵近射擊,經探查,炮縱領導作出決定:火炮陣地設在大凌河南岸,距離守敵500~2000米。但是炮3團多數火炮屬於重炮,渡過大凌河比較困難,故將陣地配置在大凌河北岸,距離守敵3000多米。
炮縱領導研究了守敵的情況,並與步兵指揮員協商,決定將炮縱主力編成3個炮群。其中,宋承志指揮的第3炮兵群轄炮3團的6個炮兵連(5個榴彈炮連和1個加農炮連)以及3縱炮兵團的1個野炮營,在城東北支援3縱8師。炮3團的另1個加農炮連臨時編入城南方向的第2炮兵群。
10月1日凌晨3時前,各炮群均已推進到指定地點,做好了射擊準備。炮手們都在擦拭炮彈,靜候著總攻的命令。步兵們隱蔽在前沿陣地,一個個磨拳擦掌,鬥志昂揚,只等我軍炮群打開城牆豁口,便向敵人發起勇猛衝鋒。
參加義縣作戰的炮兵數量之多,在東北野戰軍的戰史上是空前的,單在義縣東北角的突破方向就集中了五六十門各種類型的火炮,從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到山炮、野炮、重榴炮,從營屬炮兵、團屬炮兵、師屬炮兵、縱隊炮兵到預備隊炮兵,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強大炮兵群,很多步兵指戰員還是頭一次見到。
9時30分,我軍各炮群開始實施火力準備。三大炮群分別對準預定目標,展開了疾風驟雨般的火力襲擊。無數炮彈直飛城牆,震得城牆顫動不已。12時20分,3個突破口全被我軍火炮轟開,其中宋承志指揮的第3炮群發揮了重榴炮的強大威力,轟開的城牆缺口最大。隨著嘹亮的衝鋒號聲,我軍步兵如潮水般向突破口衝去。各炮群根據上級發出的信號,及時將火力進行轉移和延伸,轟擊突破口兩側的敵人火力點,掩護步兵向敵防線發起衝擊。同時,各炮群還集中部分火炮,轟擊敵人若干重點軍事目標,如鐘鼓樓的指揮所、奉國寺的炮兵陣地等。觀測所每發現一個目標,就立即通知炮群,將其摧毀。
我軍炮兵以強大的火力,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進攻,只6個小時激戰,義縣守敵便被全部殲滅。至此,通往錦州的“大門”完全洞開,我數十萬大軍沿鐵路源源南下,展開對錦州的大舉圍攻。

壓制錦州敵炮


我軍攻克義縣后,錦州之敵即完全陷入重圍。10月4日,東北野戰軍總部決定:集中5個縱隊的兵力,在炮縱支援下,強攻錦州。炮兵縱隊接獲總部命令后,各部陸續向錦州方向開拔。
位於大凌河北岸的炮3團在南進途中遇到了障礙,即必須渡過大凌河才行。大凌河水面較寬,水深過膝,當時無船可渡,偏偏炮3團裝備的都是重型火炮――150毫米榴彈炮重4噸,105毫米加農炮重3.7噸,將這些大傢伙運過河,就當時的條件而言,確實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緊急協調下,炮縱工兵營迅速趕到大凌河,在河面架起一座簡易舟橋。10月9日傍晚,宋承志指揮炮3團開始渡河。在蒼茫暮色的掩護下,一門門重炮相繼出發,車和炮首先通過舟橋,接著牽引車也過了河。隨後,炮3團進抵錦州西北,在指定地域集結待命。
翌日,宋承志又指揮炮3團前移,進入預先選擇好的陣地。此時,烏雲漫天,寒風襲人,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沿途土路坑坑窪窪,裡面積滿了雨水和泥漿。炮車車輪時而陷入泥里,時而原地打轉,輾得泥漿四濺。但炮3團的指戰員士氣高昂,戰勝了種種困難,一門門重炮終於到達了陣地,威武地昂起了炮身。
按照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安排,炮3團作為遠戰炮群,負責壓制敵炮,由炮兵縱隊首長直接指揮。我軍佔據城北的帽兒山制高點,守敵一舉一動全在眼裡。無論是比射程還是比威力,炮3團裝備的150毫米重炮都超過錦州守敵的各型火炮(包括美造105毫米榴彈炮),可想而知,守敵炮兵被完全壓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錦州守將范漢傑回憶說:“解放軍炮兵集中最大的火力來射擊,命中錦州指揮所多處。我到哪裡,解放軍的炮兵即跟到哪裡,好像完全了解我的位置一樣。錦州城被解放軍包圍得更緊了,城內各據點、交通線,完全被解放軍的炮兵控制著。”

後記


遼瀋戰役結束后,炮3團來不及抖落戰塵,又奉命南下入關作戰。1949年2月2日,炮3團與兄弟部隊一起,參加了威武的北平入城式,受到北平民眾的熱烈歡迎,許多學生揮動著花束,高呼口號,向炮3團的官兵致意,有的還把一束束鮮花插在炮車上。炮3團威風凜凜的巨型重炮是學生們從來沒有見過的,許多人就為了多看幾眼大炮,追隨炮3團車隊走了很長時間。炮3團的官兵們站在炮車上,頻頻揮手,向歡迎的市民們回禮。
1949年春季,炮3團改編為炮兵第28團,歸入第4野戰軍炮2師序列,宋承志擔任師長,丁本淳擔任政委。炮2師轄3個摩托化炮兵團,是當時人民解放軍最強大的炮兵師。1950年10月宋承志和丁本淳率領炮2師,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參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1955年,宋承志被授予少將軍銜,歷任瀋陽軍區炮兵司令員、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等要職。1977年,他接替張達志出任解放軍第5任炮兵司令員一直到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撤銷。2010年8月13日,這位老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故事


毛澤東與宋承志
毛澤東與宋承志
1943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彭德懷、鄧發、張聞天、彭真等陪同下,到南泥灣視察。10月30日,毛澤東在視察359旅返回延安的途中,又專程來到位於陶寶峪的八路軍炮兵團視察,聽取彙報並吃了頓午餐。炮兵團拿自己喂的雞、養的豬、種的菜,招待毛澤東一行。時任炮兵團教導營營長、出生於1917年12月的宋承志,臨時被分配負責視察時的保衛工作,陪同領導檢閱部隊。吃完晚飯,還剩下半隻燒雞,宋承志念及燒雞是稀罕物,便塞進了毛澤東的衣服口袋。“當時,只有隨行的江青手裡有照相機,她記錄了毛澤東的這一形象。宋老迄今90多歲了,去年我們編撰這本書時,他才第一次對外人講起這些細節。”另據介紹,戰爭年代的日常生活也是本書的一個亮點。很少有人見過中原野戰軍首長與部隊一起站著吃飯的情景,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等高級將領站立院內,桌上的飯菜簡單實惠,會餐饅頭管夠,氣氛融洽和諧,官兵如同父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