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發生於十二指腸球部的消化性潰瘍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odenal bulbar ulcer),發生於十二指腸球部的消化性潰瘍。發病率高於胃潰瘍,本病的發生多與黏膜損害因素增強(如胃酸等)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臨床特徵性表現為“腹痛”。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外科

病因


●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因和發病機制是多因素的,損傷與防禦修復不足是發病機制的兩方面。損傷因素包括:
● 胃酸與胃蛋白酶(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導作用)。
● 幽門螺桿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的Hp感染率可高達90%以上,根除Hp有助於PU的癒合及顯著降低潰瘍複發)。
● 藥物(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葯是導致消化性潰瘍最常見藥物)。
● 黏膜防禦與修復異常。
● 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史,存在遺傳易感性。

癥狀


● 冬春換季期間多發,典型癥狀為進餐相關的節律性上腹痛,多表現為飢餓痛或夜間痛、進餐緩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劑緩解。
● 部分病例僅表現上腹脹、上腹部不適、厭食、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癥狀。還有一類無癥狀性潰瘍,這些患者無腹痛或消化不良癥狀,而以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合併症為首發癥狀,可見於任何年齡,以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患者及老年人多見。

檢查


● 胃鏡:是消化性潰瘍診斷的首選方法和金標準。
● X線鋇劑造影:隨著內鏡的普及,該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
● CT檢查:對於穿透性潰瘍或穿孔,可以發現穿孔周圍組織炎症、包塊、積液,對於遊離氣體的顯示甚至優於立位胸片。另外,對幽門梗阻也有鑒別診斷的意義。
● Hp檢測: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者,無論潰瘍處於活動還是瘢痕期,均應考慮Hp檢測。
● 其他檢查:血常規、糞便隱血有助於了解潰瘍有無活動出血。

診斷


● 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節律性上腹痛、非甾體類抗炎葯服藥史等是疑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史。胃鏡檢查可以確診。不能接受胃鏡檢查者,上消化道鋇劑發現龕影,可以診斷潰瘍,但難以區分其良惡性。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胃癌、促胃液素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鑒別。
● 如果有節律性上腹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明確診斷。

治療


藥物治療

● 抑制胃酸分泌:主要採用的藥物有替丁類和拉唑類兩大類,其中首選拉唑類藥物,其可在2~3d內控制潰瘍癥狀。
● 根除幽門螺桿菌:通常採用PPI+克拉黴素+阿莫西林殺菌2周,對有合併症和經常複發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應追蹤抗幽門螺桿菌的療效,一般應在治療至少4周后複檢Hp,避免在應用PPI或抗生素期間複檢Hp出現假陰性結果。
● 保護胃黏膜:主要包括鉍劑(服藥后常見舌苔和糞便變黑,腎為鉍的主要排泄器官,故腎功能不良者應忌用鉍劑)、弱鹼性抗酸劑(常用鋁碳酸鎂、磷酸鋁、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等)。

內鏡和外科治療

● 以下情況需要採取內鏡和外科治療。
● 當出現併發消化道大出血經藥物治療無效時。
● 急性或慢性穿孔。
● 瘢痕性幽門梗阻。
● 疑有癌變。

危害


● 可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如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預后


● 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使消化性潰瘍癒合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患者消化性潰瘍病死率接近於零,老年患者主要死於嚴重的合併症,尤其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病死率<1%。

預防


● 適當休息,減輕精神壓力。
● 改善進食規律、戒煙、戒酒及少飲濃茶、濃咖啡等。
● 停服不必要的非甾體類抗炎葯,其他對胃有刺激或引起噁心、不適的藥物,如確有必要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和其他藥物,建議和食物一起或餐后服用,或遵醫囑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