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馬務村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黃石街轄村
- 陝西西安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高橋街道轄村
-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劉村鎮馬務村
- 德州市平原縣王鳳樓鎮馬腰務村
馬務村
陝西西安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高橋街道轄村
馬務村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高橋街道,位於高橋街辦南3公里,東距韓家莊村約1公里,南距沙河村1公里,西距庄河村2公里,北距陰水坊村2公里。現有人口2600多人,可耕地有4000多畝,分為南北二堡子。南堡子分為寨子和老堡子,北堡子分北門,后村,圍牆村。
馬務村碑上有文字述:“該村建於宋慶曆年間。宋《長安志》名四馬務,明代易名馬務村。清嘉慶時分為南北二堡,后統名一村。”
馬務村落形成年代大概可追溯到公元1045年以前。據文獻記載本村落原址上,最早是一片比較荒涼的灘塗,渭河、灃河、沙河在千百年的奔流中數次易道,卻始終不曾遠離馬務村。由於灃河豐沛的水量調節,村莊一帶一直水草豐茂,非常適合古代時期戰備所需,用以養馬屯田。
據宋朝《長安志興平縣》記載:“四馬務,在縣東南二十餘里。地凡三百七十餘頃,南渡渭河。慶曆中為營田,尋罷之。其後為民佔有,不復歸有司”。
在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朝廷成立陝西營田所,開始抽集壯丁在區域內開闢荒地,養馬屯田,同時生產糧食供給前方戰事。
後來,馬務村慢慢演變成為以農業種植為主的村落,曾經被叫做務庄。馬務村很早的時候歸豐邑管轄,後來又歸西鄉。清朝嘉慶年間,馬務村稱“張旺里”,“后五甲”,“馬務廒”。當時馬務村就分為南北二堡。後來又設馬王廒,馬務三堡(馬務南堡子,馬務寨,馬務北堡子)全部歸馬王廒管轄。
民國時期,馬務村又稱陝西省長安縣灃西鄉馬務村等。張永義,王佐清,楊景新,陳恆理,姜茂齋等人先後任過民國政府灃西鄉長。
馬務村
古代人士
薛允升(1820~1901年)清長安人。字克獻,號雲階。先後授江西饒州知府、山西按察使刑部侍郎及兵部、工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允升鞠囚如與家人語,務使隱情必達,枉則為之平反,“凡所定讞,按法隨科,人莫能增損一字”。他一生著述甚豐。有《漢律輯存》《漢律決事比》、《唐明律合編》、《刑製備考》、《讀律存疑》等。《清史稿》有傳。
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九薛允升傳玖叄叄字。有司同僚納入私纂,具足資金結集出版,參見衣裳街沈家本紀念館陳列法學文獻、遺物、書法作品等。
薛浚
薛浚、字小雲,薛允升兒子。穎悟過人,年十九,由廩生舉咸豐戊午科鄉試,光緒庚辰成進士,官內閣中書。內閣為國家政事薈萃之區,浚官中書前後垂三十年,藻慮周密,於二百年來典章制度、因革損益,洞悉源流,言之如數家珍。歷任上官倚如左右手,有大著作必屬浚主筆。歷次京察,皆以一等記名道府。久之,由侍讀轉禮部郎中。庚子之變,侍父隨扈至陝西行在禮部辦事,無成案可循,浚與同司斟酌施行,皆深合體要。辛丑,允升扈駕東歸,卒於河南行次,浚自是不復出,逾年亦卒。浚器度嫻雅,生平未嘗疾言遽色。詩學陸放翁、黃山谷,詞於白石、玉田二家刻意研求,駸入其室。有遺稿若干卷,未梓。《咸寧長安兩縣續志》15卷《列傳》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霪雨成災渭水外溢灃水決堤西南諸鄉悉成澤國村鎮被淹眾,官府撥賑銀救濟鄉民。西安邑紳柏震藩、王典章等督修昆明池故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次日,列炮攻城。二十一日,天尚未明,慈禧挾光緒皇帝,途經山西於九月初四抵西安。
1901年10月6日光緒二十七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兩宮從西安起駕返回北京,10月16日農曆九月初五,隊伍入河南省境,10月27日農曆九月十六日,路過洛陽周南驛,兩宮迴鑾,共在周南驛八日。
1902年1月8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九,兩宮乘火車抵京郊馬家堡車站,再乘輿經永定門入正陽門還宮。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七月大雨,渭河暴漲,沖毀本境一些房屋田地。
薛坤
清末同治初年陝甘回民起義,村民據寨自保,馬務村四周沙河村、計家莊、張海坡即為方圓諸明的回村,馬務村回漢雜居,本村回民欲響應起事,馬務村人薛坤,質直有膽,乃赴禮拜寺,用大義婉勸之。回不聽,且露刃焉。薛坤不為屈,遂被創。時元年五月十七日也。越二日,薛坤死,年方四十一。《咸寧長安兩縣續志》16卷《忠烈傳》
薛文萃
薛文萃馬務村人,尚書允升堂兄。有盛德,為鄉中設義塾並助貧人婚嫁。同治三年,秦飢,施粥數月。貧者購米,與之米,仍以其錢歸之。或不受,則匿錢米中令持去。塾師張文軒死,撫養其孤,卒成立。族人薛珉虧官帑,將自裁。文萃代輸,獄亦解。歿時,出族戚鄉黨貸券悉焚之。《咸寧長安兩縣續志》18卷《義行傳》
周氏武氏
周氏,馬務村薛文斗母。中年乳薛姓兒於盩厔,同治二年城陷,兒閤家死難,惟兒及叔存,叔亦負重創。語周曰:“吾家一線之延,賴此子耳,幸保存之,吾不忘報也!”氏頷之,塗面髡髮,轉乞食於賊以飼兒。賊去,兒無恙,叔亦復活。以兒歸之,毫無德色。
武氏,馬務村薛尚卿妻。年十八,尚卿病歿,遺子甫周歲,守貞撫孤,備歷艱辛。年七十卒。戚黨為樹碣道左表揚之。《咸寧長安兩縣續志》22卷《列女傳》
革命烈士
薛振林(1926~1959年)男,高橋鄉馬務村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一七九師五三六團三連戰士。1959年2月在四川省簡陽石板灘剿匪中犧牲。
人文景觀
過去說的馬務村四堡,分別指的是老堡子、寨子、圍牆、后村(含北門)。其中寨子村形成比較晚,據說村民是湖南湖北的移民,另有一說是左宗棠征西時遺留下來的家屬和傷兵。
清代同治初年,陝西鬧“回回”,為了抵禦侵擾,馮村人柏景偉奉旨在關中農村築城,他在西安周邊督建了很多村級城郭。老堡子原來是有城牆的,城牆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城牆四四方方,只開有一個北門,北門上面建有城樓。據說城樓上曾有土炮土槍,想必當初也是戒備嚴密隨時準備抵禦侵擾吧。老堡子城外,有一護城河,河中有水,時間久了也就有了魚,護城河邊,有成片的蘆葦。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逐漸荒廢。
傳為村中薛姓五弟兄,分家后各稱一門。五門人大多都居住在後村、北門。據傳,此五門人勤於商賈,生意做得較好。明清之際,族眾設商號曰“煥興堂”,小有名氣,積年累月,勤懇經營,分別在西安城,咸陽縣、周至縣都建有分號。后西安城產業一直經營,由族中傑出後輩掌管。咸陽縣分號產業因時代變革大概於1950年代公私合營給河南小手工業者所有;周至縣分號產業同因時代變革由當地政府徵收歸國有。
薛家的五門人,他們的老宅子修建得非常奢華。在當時,村中其他人大多住的還是麥草棚,好一點的最多也就是牆四周三五層磚基礎。而薛家五門人的住宅內,不光有彩樓,就是他們普通的住房,房屋也通常為磚木結構:石條做的地基,青磚一磚到頂,房子有大格子木窗,木窗上鑲有透明玻璃,庭院內,地面鋪滿厚厚的青石板。
五門人生意做的大了,有人就開始思慕當官。清朝道光時候,五門中有人曾出資捐官。馬務村村西300米處有一個石牌坊,也被人叫作“牌樓”,就是五門子前輩人捐官的產物。石牌坊坐南面北,頂部鑲有石匾,正面楷書寫著“奉天誥命”,背面寫著“龍章寵賜”。上款為:“誥贈奉直大夫鄉飲介賓薛生蒲坊”,下款為:“敕命,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寶”,石牌坊前有兩根石拱斗旗杆,旗杆下石羊石馬雙雙成對。文革時期,石牌坊遭到破壞,僅存石質框架。2001年6月24日,石牌坊毀於一場狂風暴雨之中。
五門人在村子的西北方向另建有一座比較大的祠堂。祠堂有七八畝地大小,面向東方,內有大廳,廂房,還建有一座戲樓。祠堂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同治年間“回回亂”的時候,曾經焚於戰火,後來薛允升之子重新修建。祠堂內曾經懸掛著慈禧太后親筆書寫的福祿壽喜牌匾,還有幾道聖旨,顯得非常莊嚴肅穆。
民國時候,祠堂成為鄉公所,管轄馮村和灃西。在祠堂南側,還配有辦公所和炮樓。著名的共產黨人張周勤曾被關押在此。建國后,此祠堂變成了灃西第一小學。1971年,馬務村學校搬遷。新的學校在村中間,學生有170多人,除了本村的生源,另有周圍沙河,庄擺樊,韓家莊的部分學生也來讀書。
馬務村仍以薛姓為主,約佔80%以上。相傳薛姓人是從山西大槐樹下移民而來的。其餘姓氏也不少,有張、王、趙、劉、李、沈、康、仰、庄、黎、范、門、許、笪、呂、宋、茹、鄧、石、余等。
明清時候,村東北有大廟一所,祭祀劉關張。廟有娘娘廟。西南有藥王,南有地藏王廟,東有送子菩薩地母廟,西邊還有一座居士堂。
除了以上古迹外,馬務村中還有一座土黃色磚塔,圍牆。塔高五米左右,為四棱尖頂狀,據說是以前是圓塔,為一老和尚的圓寂而建。塔上有碑文,因時間的磨蝕,文字已經看不齊全。依稀有“息祖坤台禪師”字樣,碑文上的時間寫著“乾隆元年歲次丙辰冬日”。村中人說,這是乾隆年間重修的,後來至少又重修了兩次,塔址略有變動。
為蓄水和排洪,馬務村村北曾修有一澇池,長約100米,寬在60—70米。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澇池特有的功能已經無足輕重,從1970年開始,澇池開始回填,直到1999年終於填完。
馬務村現有的經濟作物有100多畝草莓,有200多畝無公害大棚菜,另有面積不小的苗圃,村裡也修有魚池,建有農家樂。
馬務村的小作坊比較多。一般都以做副食品為主,象酥麻花,石子饃饃,尤其以飛騰食品廠和康朋食品廠為代表的獲得了國家食品認證的兩家企業有名。另外小一點的食品廠還有十多家,這些企業,一方面解決了本村所有的剩餘勞動力,同事還吸引了鄰村的一部分勞動力。除此之外,承接工程基礎的人也不少,工程機械,像打樁機就有8台,另有挖掘機2台,塔吊3輛,大型裝載機5台。
2017年12月6日途徑本地的某客運專線正式開通運營,村落分佈由此有所改變為東南--西北兩部分,民宅發生遷移。臨近部分村落(韓家莊韓南等)因工程建設需要湮滅,原居民部分結伴整戶遷入本村,人戶數量增加較多,管理複雜。
北門和老堡子2個社通常在春節后刷社火,引來鄰村不少看熱鬧的觀眾。
馬務村支部辦公室建於2006年,另外建有健身廣場、老年活動室和圖書館,以供村民在健身娛樂的同時更多方面地接觸科技和文化。自2002年村道路硬化以來,共鋪水泥路6000多米,包括連接南北二堡子的南北主幹路2條和東西7條街。
飲水工程:2010年群眾集資建有3個水塔,打3眼深水井,都在210米以上。
照明方面:2004年裝齊路燈,2010年二次裝修,全村現有138盞。
通訊方面,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96%,手機使用也非常普遍。村民使用電腦,也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
灌溉設施:地埋管道修於2005年,一眼灌溉井可灌溉農田50畝。全村共有將近90眼灌溉井,為小麥畝產1000斤,玉米畝產1300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綠化方面:在南北主幹道和出村路,都種植闊葉女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