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雲寺
戴雲寺
戴雲寺
史載,南北朝時就有僧人到此修行。唐時泉州僧人釋知亮,因仰慕戴雲山高雅,到戴雲修行。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在戴雲山腰南坡建戴雲寺,寺背奇高聳入雲、勢如屏障的戴雲雄峰。奉釋如亮為該寺鼻祖。戴雲寺乃閩中地區規模較大且年代悠久的名剎之一,歷代邑宰多年此禱雨。至今猶珍存明萬曆年間進士、官居建極殿大學士加太子少師銜、大書法家張瑞圖題識的“豪余精舍”等匾額。
建寺后歷代維護修葺,殿宇宏大。戴雲山寺歷經千載風雨滄桑。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僧懷整募資擴建。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在寺前建石板橋。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修建大殿。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及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先後部分修葺建築物。民國29年(公元1940年),馬來西亞華僑陳助子、戴雲居士陳伯章邀同葉、鄭、許等姓信士捐款重修復,格局規制形成於此。
戴雲寺附近有清代僧徒舍利塔,名曰“海會塔”。塔后石碑上勒刻文字曰:“本寺倡緣比玄,真保、真承、真應、真亮、真衍、真孳等合建海會塔,以垂永久,地理表鏡同識。康熙辛亥仲春吉旦,如是文書。”
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頒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重建后的戴雲寺,由上、中、下殿組成,兩邊廂房與主殿連成一體,富麗堂皇。寺后的戴雲山景色秀麗,奇峰異石,使人眼界大開,嘆為觀止!明代曾有人把戴雲山的風光景物概括為“戴雲秋”、“迎雪春湖”、“一柱撐空”、“七里盤谷”、“六朝真僧”、“石帽頂冠”、“鳳髻通玄”、“澗畔石舟”、“天池雪”、“石壁懸松”、“雲中石廠”、“天外線泉”、“山西石鼓”、“岩東石鍾”等十六勝景,這些揭示了景物特徵並賦予了神話色彩。
戴雲山還有秦代的“尼姑幢”、“佛室”,六朝“聖僧墓”,唐代“祖師墓”,歷代“和尚墓”和建於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的尖嶺石板橋,以及大小險古代煉銀遺址。
釋知亮居開元寺東律巷多年,對佛學及漢文化造詣很深。他不論春夏秋冬,常袒露一臂化緣於市,寒霜雪中猶然。人呼之為“袒膊和尚”,他慕名雲遊戴雲山,見此山高出塵寰,巍峨壯觀,奇岩兀立,峰巒競秀,以為幽絕宜結廬,為之傾伏,曾賦詩讚曰:
戴雲山頂白雲齊,登頂方知世界低。
異花奇草人不識,一池分作九條溪。
釋知亮留戀於戴雲山山水之間,經年方歸泉州開元寺,他仰慕戴雲山鍾靈毓秀,心往神馳,食不甘味,常自言自語:“身在紫雲,顯在戴雲。”紫雲即開元寺,該寺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他與其師慈感從泉州開元寺徙居戴雲李山,結廬講演佛經,說法傳道,相傳有虎馴伏其側。人若問晴雨,常能應驗。唐大中十二年(858年),釋如亮在開元寺圓寂。其弟子將他肉身塑像作為紀念,號曰“袒膊大師”,依遺囑遷戴雲山祀奉后,慈感亦在戴雲成正果。
宋代,泉州知府喬維岳游戴雲后,在其文《戴雲山記》中緬懷高僧釋知亮逸事後,感慨道:“山水往往為禪剎佛子之後據,即其身與化去,而其名與像猶能與此山終古也。”
戴雲寺自建寺以來,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在此禪定。南北朝(420-589年)就有僧人在此開發。唐大中年間(847-859)印度高僧知亮,號祖膊與其師慈感駐錫李山講經說法,後來成為戴雲寺的開山祖師。今在戴雲寺住持的是畢業於台灣佛學院的和尚,法號釋道禪。時隔數百年,寺前寺後有的景點可能時過景遷,如“石壁懸松”原景點可能隨著日月的推移而消逝。有的景點從另一地方出現。又如“雲窩古寺”大概指的“戴雲寺”其面貌與原來亦大不相同,原來按佛寺格局營建有的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大雄寶殿等,現在有的沒有了,有的格局變了。但現有的戴雲寺裝飾上有栩栩如生的石龍柱,屋頂上蓋的是富麗堂皇的黃琉璃瓦,比以前壯觀得多。
戴雲寺在閩台兩地和海外香火遠播,信徒眾多。但因年代久遠,至近代已是寺舊僧稀。1996年11月,台灣省台北縣金海禪寺釋傳斌法師、德化旅台里人鄭點金先生等瀏覽戴雲山的無限風光后,到戴雲寺進香,觸景生情,感慨萬端,深情地說:“沒有到過戴雲,就不知道戴雲的壯美。到了戴雲,真有點捨不得離開。我們應該做些有益的事情,才算不虛此行。”於是,他們當即表示捐資重建寶寺的意願。為搶救這一閩中名剎,1997年2月,在德化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期間,陳能峰等11位人大代表向大會遞交了《建議縣政府採取措施保護我縣名剎戴雲寺》的議案。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5月15日,縣副處級調研員、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林富儒帶領縣文化局、文管辦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到戴雲寺實地進行考察,並與戴雲村負責人一起研究,提出了保護戴雲寺的初步措施。9月3日,戴雲村兩委向縣有關部門寫了《關於戴雲寺維修方案及所需經費的報告》。10月16日,縣委台工辦、縣政協專委辦領導陪台胞鄭點金先生到戴雲寺實地考察,鄭先生表達了要發動台灣有關人士捐資修建該寺的意願。11月23日,縣長許昆貞、縣委常委呂素珠、縣政協副主席梁丁雲及縣有關部門領導又陪同台灣金海禪寺傳斌法師及鄭點金行政管理再次到戴雲寺考察,兩位台胞表示要捐資修建主殿,併當場捐獻美金1.3萬元(鄭點金先生0.8萬、釋傳斌0.5萬)。當天下午,許昆貞縣長、呂素珠常委、梁丁雲副主席和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領導,赤水鎮及戴雲村主要領導與台胞釋傳斌、鄭點金在縣政府接待室舉行了座談會,決定成立“福建省德化縣戴雲寺修建委員會”,縣財政撥款10萬元拓寬及改建戴雲村通往戴雲寺的公路,赤水鎮負責組織施工,並於春節前完工。
縣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部長梁丁雲任戴雲寺修建委員會主任。1997年5月22日(農曆四月十六日)正式動工重建。台胞釋傳斌,鄭點金等旅外人士捐資逾三百五十萬元人民幣。2000年11月20日(農曆十月三十五日)竣工。依舊制重建的戴雲寺由大雄寶殿、祖師殿及禪房等附屬建築群組成,古剎重光,金碧富麗堂皇,氣象恢弘;背後和兩翼群山拱衛,古木森森,修竹幽篁,清爽怡神。寺前一方“放生池”,泉清物靈。多年來,德化縣委、縣政府對保護閩中山水資源的生態環境和發展戴雲山的旅遊業給予了高度重視。縣長楊益民在百忙中擠出時間,數度登山考察,親自描繪建設藍圖。此後,縣、鎮兩級政府先後投入200多萬元資金用於戴雲山的生態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基礎服務設施大為改善,修通由赤水鎮猛虎村起至戴雲寺的公路4.86公里,由德化縣城可驅車抵達寺址。戴雲寺成為戴雲山風景區一大景觀和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勝跡,終年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台胞魏煜挑先生更是看中這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從台灣南投縣舉家遷徙到德化安家落戶,在此投資種植高山雲霧茶1500多畝。這道寬闊的綠色風景線,將戴雲山和阿里山那割捨不斷的情緣緊緊地牽連在一起!
在戴雲寺重修期間,由台灣金海禪寺住持釋傳斌率領的廣承岩旅遊團共28人到戴雲寺參觀。旅遊團參拜了戴雲寺的觀音菩薩、慈感祖師、袒膊祖師、陳公祖師等佛,詳細了解察看了戴雲寺第一期修建工程的情況,並興緻勃勃地瀏覽了戴雲寺周圍的名勝古迹。縣政協副主席、德台民間交流協會名譽副會長、縣委統戰部部長、戴雲寺修建委員會主任梁丁雲,縣委台工辦主任、德台民間交流協會副會長、戴雲寺修建委員會副主任王聯碧,縣政協專委辦主任、德台民間交流協會秘書長、戴雲寺修建委員會副主任陳能滾及台胞鄭點金先生陪同旅遊團參觀。大家一致認為,應擴大宣傳戴雲古寺,提高它的知名度。
不久,由台北縣萬里鄉磺壇村金海禪寺釋傳斌法師率領的旅遊團38人到戴雲寺進香。這是戴雲寺接待的第一批台灣進香團。縣政協、縣委統戰部、台工辦及戴雲寺修建委員會聯合接待了旅遊團,縣政協主席李孝儀,縣委常委、戴雲寺修建委員會名譽主任呂素珠,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戴雲寺修建委員會主任梁丁雲,戴雲寺修建委員會副主任陳成贊、王聯碧、陳能滾,委員陳文興、陳仁長等陪同旅遊團到戴雲寺進香。後來陸續有來自台灣省各地的信眾驅車到德化戴雲山遊玩,到戴雲寺燒香拜佛。戴雲寺的悠久歷史和優美風光引起了旅遊團的極大興趣,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佛教文化的深遠歷史和深刻內涵,增強了祖國的認同感。
今年農曆十月廿五,戴雲寺將舉辦千年慶典活動。日前,記者從戴雲寺管理委員會了解到,之所以選在該日開展慶典活動,因為農曆十月廿五是戴雲寺開山第一祖師慈感和尚的生辰。
據悉,戴雲寺位於戴雲山脈中尖山南麓,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早在六朝時,就有僧人在戴雲山禪定。唐大中年間,慈感和尚和其徒弟袒膊雲遊戴雲山,被風光所吸引,流連忘返,在錦屏湖搭寮禪定。開平二年,建戴雲寺,奉慈感和袒膊為開山祖師。
往戴雲寺的路上,清溪潺潺,鳥鳴啾啾,松濤如訴,石砌古道繞山蜿蜒而升。戴雲寺磅礴大氣,背靠如山巨岩,面向重重遠山,凡人到得寺前,便有心胸豁然曠達之感。
戴雲寺白牆紅瓦,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由大雄寶殿、祖師殿及禪房等附屬建築組成,正面外牆為七開間,寺內兩側為廂房、飯堂等,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祖師殿供奉慈感祖師、袒膊祖師,左右兩室供奉地藏王、觀音。
戴雲寺地處赤水鎮戴雲村,始建於後梁開平二年的公元908年,歷代都有維修,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寺廟為2000年重建,寺廟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德化縣現存最大的寺廟之一,也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寺之一。
戴雲山開發歷史悠久,史載南北朝就有僧人至此開發。唐時,泉州開元寺印度高僧袒膊(名知亮),仰慕戴雲山鍾靈毓秀,常自言:“身在紫雲,顯在戴雲”(紫雲即指開元寺),他常與其師慈感到戴雲山結廬而居,還寫下許多讚美戴雲山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這樣寫的:
戴雲山頂白雲齊,
透頂方知世界低;
異草奇花人不識,
一池分作九條溪。
人間漫說上天梯,
萬轉千回總是迷;
曾似老人岩上坐,
清風明月與心齊。
公元858元,他圓寂后徒弟將他的遺體運往戴雲山塑像祀奉。后慈感亦在戴雲寺坐化,二僧被推為戴雲寺始祖。
寺內有墨寶。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建極殿大學士加太子師銜、書法家張瑞圖曾為戴雲寺題寫兩塊牌匾和兩副對聯,牌匾為:“豪余精舍”、“一堂清眾”。
對聯一
萬般雲歸雲與老僧為座榻不知繞剎皆雲
高昂雪積雪催衣缽滌凡塵贏得渾身是雪
對聯二
雪凝同積雪霽同空已消融未消融總歸本來面目
雲去山青雲聚山白有色相無色相盡屬無尚虛空
寺中有金桂。戴雲寺東面有棵桂樹,叫“八月桂”,為建寺時所種,至今已有近1000年歷史,因八月開花而得名,樹高7.75米,主幹胸圍1.5米,樹冠幅為7.1×5.7米,花呈金黃色,所以也稱“金桂”,為桂花中的精品。八月桂的花蕾雖然較小,花期也只有五六天,但開花時花香可以遠飄千米之外,為桂花中精品,花可提取芳香油,可制香米,亦可熏茶,制桂花酒,還可入葯,具有散寒破結,化痰生津,明目之功效,花呈聚傘花序簇生於葉腋,再加上花香濃郁,樹高罕見,樹齡較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身在寺中,觀雲霧,聽松濤,說山水,悟禪理,看風從禪房窗台上輕輕吹過。窗外有遠黛,有薄嵐,是山光,是虛幻;淘洗著風塵也淘洗著心靈,心靈便也超塵脫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