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黃河壇
黃河金岸的標誌性建築
黃河壇全稱是“中華黃河壇”,也稱為“中華黃河聖壇”,是黃河金岸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青銅峽市,為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感恩黃河,黃河壇於2010年5月開工建設,2011年4月底建成,總設計是馮欽鐸教授。
黃河壇長999米,寬200米,建築面積是6.5萬平方米,背靠賀蘭山山脈,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萬里黃河臂彎,右依青銅峽峽口。站在黃河聖壇的位置向下望去,眼前的黃河及灘地正好成一個太極八卦圖。2011年5月8日,在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遊博覽會·感恩母親河活動中,中華黃河壇首次亮相。
中華黃河壇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小壩鎮109國道1314處。
中華黃河壇圖
——飲水思源 感恩報德
奔流不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黃河獨愛寧夏。她用與眾不同的柔情,灌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常言道飲水思源。作為華夏新天府的塞上江南寧夏,從黃河母親那裡得到的太多太多……在中華黃河壇思恩區,寧夏用氣勢恢宏的黃河大牌樓、集古今天下文人騷客詠頌黃河名篇的碑林大道、納五千年華夏歷史經典的大型銅浮雕,向世人訴說著黃河母親的深厚積澱,一展黃河兒女向偉大母親感恩報德的誠摯心愿。
中華黃河壇牌樓
中華黃河壇
中華黃河壇牌樓的設計,柱子採用“玉琮”造型;橫坊採用青銅器饕餮紋造型;主方頂上設太陽鳥、龍鳳呈祥;兩個副門頂上分別飾有日、月,以示天地乾坤;主門橫匾書寫“中華黃河壇”5個大字;太陽門橫匾書寫“敬天”;月亮門橫匾書寫“法地”;其背面分別對應書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柱頂為方形,對應方位分別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之象;柱頂為“望天吼”,又稱為“盼君歸”,昭示黃河母親盼望海內外黃河兒女歸來。
碑林大道
進入中華黃河壇牌樓,面前是黃河壇三座大道的第一座大道——63米長、54米寬的碑林大道。碑林大道兩旁分列著18道銅碑,上面刻有精選了歷代吟詠黃河的著名詩篇。在這裡,你能看到《詩經·衛風·河廣》、《山海經·西次三經》的黃河選句,莊子《秋水》的章句,屈原《九歌·河伯》的詩句,以及自幼學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詠頌黃河的傳世佳作均被收錄。
黃河五千年照壁
中華黃河壇
思恩牌樓
中華黃河壇
通過思恩牌樓,呈現在眼前的是黃河領域九省地圖狀的一泓水面,它的寓意是九省應飲水思源,共同深念“母親河”的恩典。水面上橫跨著三座大型九孔玉帶拱橋,統稱“三才橋”。
根據中華黃河文化講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追求“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這三座橋,從左至右分別稱為“天健橋”、“人和橋”、“地坤橋”。
中華黃河壇
天賜地饋 渾天地動
思恩區設有天賜閣、地饋閣,寓意黃河恩澤乃“天之恩賜”“地之饋贈”,即承大自然之恩典。天賜閣與地饋閣左右分設渾天儀、地動儀。由此,天賜地饋,渾天地動,遙相呼應。
農耕大道
走出思恩區,我們即將前往的是黃河壇三區的第二區,也是黃河壇所處的區域——禮恩區。連接兩區的是99米長、36米寬的農耕大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耕種在黃河邊,生活在黃河邊。走上農耕大道,二十四節氣圖騰柱和朝代農章帶著我們踏上祖先的腳印。
二十四節氣圖騰柱
中華黃河壇
十八面漢白玉石鼓
中華黃河壇
——為黃河作注 為歷史留名
作為農業大國,五千年來我國的歷朝歷代都以農耕為重。而黃河,則是我國乃至世界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說黃河,不得不說農耕,尤其是黃河農耕文化的歷史。在禮恩區,我們可以看到,將我國古代農耕曆法二十四節氣以民俗浮雕展示的、歷史首創的二十四節氣圖騰柱;可以看到五千年來歷代農耕政策變遷;更可以看到首次將六十甲子鎮守的黃河壇。所有這些,都在為黃河母親作注,為中華歷史留名。
禮恩牌樓
中華黃河壇
禮恩牌樓中央主匾題寫“禮恩”兩個大字,左右分別為“求仁及禮”“在祀與戎”,以彰顯進入禮拜祭祀黃河主景區。
禮恩牌樓兩邊有兩幅對聯:內聯是“吮母乳一滴千秋懷念慈恩永銘,卧搖籃三夜萬世心想親情不斷”;外聯是:“對河圖仰望青天惟籍葵忱修俎豆,覽洛書俯吻黃河敢憑明德薦馨香”。禮恩牌樓的左右兩側,樹立著兩尊青銅吉祥神獸——“龍馬”與“神龜”。二者均高2.7米,取自於“龍馬負圖,神龜獻書”的傳說。“龍馬”與“神龜”是中國古代歷史神話傳說之中的吉祥神獸,“龍馬”與“神龜”同“河圖”與“洛書”有直接關係,這都是中華黃河文化體系中最典型的吉祥符號。
文華大道
中華黃河壇
十八竹簡
十八竹簡右側分別取自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側為《道德經》、《山海經》、《水經注》、《孫子兵法》、《黃帝內經》、《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分別以青銅竹簡的形式再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序,恣肆汪洋,精彩紛呈,典籍輝煌。
朝代文脈
朝代文脈以“石書”形式展現,分別為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石書展示的不是帝王更替,而是從中華傳統文化萌芽開始,每個朝代的傳承關係。逐一觀之,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文脈清晰、傳承有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黃河壇
中華黃河壇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結合,參觀感受(氣勢恢宏、神奇美麗),政府重視(多位國家領導人蒞臨,每年一次的感恩母親河活動),是全國唯一一座感恩黃河母親的主題建築,創造了多個第一,共有108件青銅藝術的精品和96件不同類型的石器,集中展示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中華黃河壇
黃河鼎 黃河鍾 黃河鼓
中華黃河壇
黃河壇方壇右側為黃河鍾,左側為黃河鼓,取“晨鐘暮鼓,鐘鼓齊鳴”之意。
——同根同源 民族團結
黃河,是華夏兒女的偉大母親,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五千年來,她飽經滄桑,無私關愛著九州大地。是她,給了我們生存的能量;是她,給了我們同樣的容顏;是她,給了我們鳳凰涅槃的民族復興。來到感恩區,十八竹筒展現著精彩紛呈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脈絡;朝代文脈抒寫著華夏兒女依偎黃河的演進;感恩牌樓與三大殿滿溢著華夏兒女對黃河母親的感恩之心,凝聚著炎黃子孫的團結奮發之情。
中華黃河壇
這兩項中國的偉大發明,作為兩儀,擺在感恩牌坊廣場兩側,指南車定向、日晷定時,共同寓意黃河兒女不忘中國民族方向,定時回家看看。
中華黃河壇掠影
工程落成
中華黃河壇,已於2011年5月8日母親節當天舉行了“萬人感恩母親河,中華黃河壇落成大典”莊嚴儀式。感恩母親河·中華黃河壇於2010年5月2日開工建設,佔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建起了這座質量堪稱上乘、規模嘆為觀止的中國首座祭河之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
中華黃河壇構思奇瑰,技藝精美,外觀宏偉,內涵豐富。彌補了“神州八樓,黃河無份”的缺憾,凝聚了海內外炎黃之孫之心。希冀中華黃河壇能與天、地、日、月四壇齊輝。
景區內部遊覽
(1)自駕
(2)乘坐景區觀光車或小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