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河伯
九歌·河伯
《九歌·河伯》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此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沒有禮祀之詞,而是河伯與女神相戀的故事,大約是以戀歌情歌作為娛神的祭詞。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以主祀黃河河神為題,假借一次九河的神遊之旅,象徵表現出深深的故國之思最終戰勝“遠逝以自疏”的去國之念的矛盾心態,表現出詩人的愛國的情懷。
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⑴女(rǔ):汝,你。九河:黃河的總名,前人說是黃河到兗州境即分九道,故稱九河。
⑵衝風:隧風,大風。橫波:聚起波浪,揚波。
⑶驂螭(cān chī):四匹馬拉車時兩旁的馬叫“驂”。螭,《說文解字》:“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日無角曰螭。”據文意當指後者,那麼“驂螭”即以螭為驂了。
⑷崑崙:山名,黃河的發源地。今作崑崙。
⑸極浦:水邊盡頭。寤懷:寤寐懷想,形容思念之極。
⑹靈:神靈,這裡指河伯。
⑺黿(yuán):大鱉。逐:追隨,跟從。文魚:有斑紋的鯉魚。
⑻渚(zhǔ):水邊。《國語·越下》:“黿龜魚鱉之與處,而鼃(蛙)黽之與同渚。”下註:“水邊亦曰渚。”這裡泛指水,“渚”當為押韻。
⑼流澌(sī):古代成語,意思就是流水。《楚辭·七諫·沉江》“赴湘沅之流澌兮”等可證。
⑽交手:古人將分別,則相執手表示不忍分離。
⑾美人:指河伯。南浦:向陽的岸邊。
⑿鄰鄰:一本作“鱗鱗”,如魚鱗般密集排列的樣子,媵(yìng):原指隨嫁或陪嫁的人,這裡指護送陪伴。
我和你河伯暢遊在九河上,大風吹過河面上掀動波浪。
隨你乘著荷葉作蓋的水車,以雙龍為駕螭龍套在兩旁。
登上河源崑崙向四處眺望,心緒隨著浩蕩的黃河飛揚。
但恨天色已晚而忘了歸去,惟河水盡處令我寤寐懷想。
魚鱗蓋屋頂堂上畫著蛟龍,紫貝砌城闕朱紅塗滿室宮。
河伯你為什麼住在這水中?乘著大白黿鯉魚追隨身旁,
隨你河伯一起游弋在河上,浩浩河水緩緩地向東流淌。
你握手道別將要遠行東方,我送你送到這向陽的河旁。
波浪滔滔而來迎接我河伯,為我護駕的魚兒排列成行。
《九歌·河伯》是祭祀河伯的歌辭。河伯即黃河之神,河神是尊貴的地祗,商周以來一直列入祀典的主要對象,而楚國雖一向十分重視祭祀活動,但早先似乎只祭祀楚國境內的江漢等河。《左傳·哀公六年》曾記載這麼一件事:“(楚)昭王有疾,卜日:‘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章,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榖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可知春秋時代楚昭王因為黃河不在楚國地望之內,所以不肯祭河伯。而據顧觀光《七國地理考》、程恩澤《國策地名考》的考證,戰國時楚國的勢力範圍已達到黃河流域的南側,故陳子展以為這時“楚國王室祭祀河伯,已經不算違犯‘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的什麼大道理,也就是不違犯他們的先代昭王的遺教了。”(《楚辭直解》)不過,也有學者如姜亮夫認為《莊子·秋水》以及《外篇》諸篇皆言河伯事,“則南楚傳河伯之事最豐盛,不得以不祀河為說”(《屈原賦校注》)。總之,不論楚祀河伯起於何時,在屈原的時代,確有此事,當可無疑。
今人多以為《九歌》各篇中表現人神戀愛的內容頗多。據考此篇可能是記敘河伯與洛水女神前期相戀之事。一是因為洛水在黃河之南,不是遠離楚國的其它水系;二是因為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性情放蕩,曾與后羿相戀,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於天帝請誅后羿之事。郭沫若認為此篇的內容是“男性的河神和女性的洛神講戀愛”(《屈原賦今譯》),河洛之神相愛雖有來歷,但《九歌》的主旨是祭神,是在歌頌天神地祗人鬼,河神是黃河的代表,那麼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自然可以表現其偉大。況且,詩的文本中又沒有“隱思君兮啡側”(《九歌·湘君》)、“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思公子兮徒離憂”(《九歌·山鬼》)之類明白顯示相思的言辭可作直接的證據,因此,此詩不妨理解為主祭者隨著河神對黃河所做的一番巡禮。
今人多以為《九歌》各篇中表現人神戀愛的內容頗多。據考此篇可能是記敘河伯與洛水女神前期相戀之事。一是因為洛水在黃河之南,不是遠離楚國的其它水系;二是因為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性情放蕩,曾與后羿相戀,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於天帝請誅后羿之事。郭沫若認為此篇的內容是“男性的河神和女性的洛神講戀愛”(《屈原賦今譯》),河洛之神相愛雖有來歷,但《九歌》的主旨是祭神,是在歌頌天神地祗人鬼,河神是黃河的代表,那麼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自然可以表現其偉大。況且,詩的文本中又沒有“隱思君兮啡側”(《湘君》)、“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思公子兮徒離憂”(《山鬼》)之類明白顯示相思的言辭可作直接的證據,因此,此詩不妨理解為主祭者隨著河神對黃河所做的一番巡禮。
此詩一開頭,就以開闊的視野,通過主祭者的眼睛對黃河(河神)的偉大雄壯進行了描述。大風起兮,波浪翻騰,氣勢非凡。河神遨遊黃河,駕著水車,車頂覆蓋著荷葉。駕車的是神異的飛龍,兩龍為駕,螭龍為驂,是何等的威赫。
河伯駕馭龍車,溯流而上,一直飛到黃河的發源地昆崙山。來到崑崙,登高一望,面對浩浩蕩蕩的黃河,不禁心胸開張,意氣昂揚。所遺憾的是天色將晚還忘了歸去。崑崙雖是作者的故鄉(帝高陽的發祥地),但他所懷念的家卻是在遙遠的河上。屈原有認宗親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著他的全部作品,貫穿著他對楚國楚君和楚國人民的精誠之愛。他愁思未解時,往往想到故鄉(崑崙)。河伯看到故鄉后就很悲傷,悲傷之後還是得回到家裡(對屈原來說就是郢都)。這種情愫既在《離騷》、《遠遊》等篇中都有明顯的流露,那麼在此詩中應是又一次表現。
而河伯的家是錦鱗披蓋的華屋,是雕繪蛟龍的大堂,紫貝堆砌的城闕,朱紅塗飾的宮殿。河伯既是河中之神,居於水下本是極自然的。居所如此的華美,但是還要發問。對其發問的原因,過去一些解說有點勉強,聯繫上文,也許就不難理解了。
但內心的矛盾對於有著博大胸懷的河伯來說畢竟是次要的一面,所以接下來仍乘著白色的靈物大鱉,邊上跟隨著有斑紋的鯉魚(按: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帛畫中有神人駕龍車,鯉魚在旁邊遊動的畫面),在河上暢遊,看到的是浩蕩的黃河之水緩緩而來,這一幕場景顯得宏大而深沉。
最後,當河伯欲再往東行時,他和主祭者握手道別,主祭者送他(按:“美人”在屈賦中多指賢人或所懷念者)到面南的水邊分手處。河伯巡視於黃河下游,那波濤滾滾而來,熱烈地歡迎河伯的蒞臨,那成群結隊排列成行的魚兒伴隨著河伯,為他護駕。這裡的人物關係轉換很明確,主祭者告別後,波濤歡迎、魚兒隨從的對象只是河伯。末一個“予”字,不僅點出了主人公,而這樣的安排或許也暗示了楚國人民對作者的感情。
陳本禮《屈辭精義·九歌》:屈子此篇以河伯為當時賢士隱於河上如甘磐者,欲求其出而與之共事楚,而不得之作也。
戴震《屈原賦注·九歌》:屈原之歌河伯,歌辭但言相與游而已,蓋投汩羅之意已決,故曰“靈何為兮水中”,亦以自謂也。又曰“波來迎”,“魚媵予”,自傷也。
郭沫若:女,當指洛水的女神,下文有“送美人兮南浦”,我了解為男性的河神和女性的洛神講戀愛。(《屈原賦今譯》)
游國恩:竊嘗反覆玩索,以意逆志,而後知其確為詠河伯娶婦事也。(《楚辭論文集·論九歌山川之神》)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學識淵博,初輔佐楚懷王,任三閭大夫、左徒。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國政治腐敗,首都郢被秦攻破,既無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許多不朽詩篇。其詩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融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其傳世作品,均見漢代劉向輯集的《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