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
北京師範大學下屬學部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科招生始於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設立之初,與北京師範大學同齡,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名列第一名,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重鎮。學科機構設置經歷了師範館四類專業的第二類(即歷史和地理類)、1922年的史地系,1928年獨立設置地理系,是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具有獨立建制的地理系之一,謝家榮、劉玉峰、王益崖、黃國璋、諶亞達、鄒豹君、周廷儒、張蘭生、趙濟、鄔翊光等一批知名學者在地理系主持和執教。1993年,地理系改稱資源與環境系,史培軍、劉寶元、樊傑等教授先後任系主任;同年成立了資源與環境學院,張蘭生教授和劉昌明院士先後任院長。2003年成立了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李小文院士曾任名譽院長,戴永久、楊勝天教授曾任院長,現任院長為梁順林教授。2016年11月,以地遙學院為主體,聯合資源學院,地表過程與減災研究院成立了地理科學學部。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成立於2016年11月,學部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測繪科學與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等多個相關學科,在近年來的國內外學科評估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是中國地理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
學部直接管理7個二級機構:地理學院、資源學院、遙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陸地表層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地理數據與應用分析中心、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以及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部現設5個本科生專業: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以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共有在讀本科生464人。學部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共有在讀研究生893人。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多學科、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學部直接參與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分方向建設與管理,保障教育部和北京市5個省部級研究平台高效運行。先後建設完成風沙過程、土壤過程以及氣候變化過程研究的大型模擬裝置。圍繞土壤侵蝕、海冰資源利用、生態水文過程等研究方向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了系列野外長期觀測台站。為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
學部學科和科研實力雄厚,更是高等地理教育的重要貢獻者和中國基礎地理教育的領跑者。歷代在此弘文勵教的學者積極推進了高等地理教育從傳統地理學向現代地理學的變革;作為全國領先的地理院系,學部(地理系)援建多所高校建立起地理系科,多次參與制定全國師範院校的地理學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實驗室設計等;在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課標研製、新教材編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周廷儒院士開創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周廷儒院士與張蘭生教授共同推進的環境演變研究、劉培桐教授啟動的化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研究、李小文院士與美國教授共同開發的Li-Strahler模型開啟了基礎遙感的幾何光學學派,目前學部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資源、環境、自然災害、全球變化、遙感、地理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享有重要的國際聲譽。“十二五”期間,學部教師主持了國家“973”課題3項,科技支撐、國家“863”、哲社重大攻關項目5項,國家重大需求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7項,年均到位科研經費3000餘萬元;發表論文1168篇、專著57部、專利31項、軟體著作權35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1項、諮詢報告1項。
學部面向國際一流學術機構,搭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平台,先後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瑞典哥德堡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荷蘭屯特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國際一流地理系科建立合作機制,選派在職青年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赴國外公派留學攻讀博士學位、聯合培養、短期培訓交流,接待國外和境外高校學生在國內開展聯合地理學野外實習。
杏壇育人,輿地興邦。在國家和北京師範大學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今天,學部正在集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於一體,與學校相關地理學一級學科建設機構一道,瞄準世界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地理科學學部將秉承北京師範大學團結、務實、向上的優良傳統,不斷改革、創新、開放、交流,為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