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7條詞條名為張英的結果 展開

張英

中共中央特科紅隊成員

張英男,原名馬宗顯,山東省濰縣人,1902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家,中共中央特科紅隊成員。

1923年張英在馮玉祥的西北軍當兵。1925年11月張英被選派到蘇聯基輔紅軍軍官學校騎兵班學習。1926年11月7日在該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底,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擔任周恩來的警衛員。1929年奉周恩來命令,秘密前往青島,成功刺殺叛徒丁惟尊和王復元。后化名劉英,前往鄂豫皖根據地任紅軍第三十二師師長。

1932年在戰鬥中負傷,被送往上海治療途中,在武漢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年僅30歲。

人物生平


投身革命

1902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家,自幼習武。
1927年張英以優異成績從基輔紅軍軍官學校騎兵班畢業,隨即前往維斯特拉高級軍官學校深造。
1928年底,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擔任周恩來的警衛員。
1929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在暫住地—省委宣傳部機關被捕。事後查明,出賣鄧恩銘的是一個名叫王復元叛徒。王復元利用職務之便,多次貪污公款。王復元貪污黨費的事,很快被鄧恩銘發現,並依據1928年8月中央擴大會議通過的《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將王復元開除出黨。王復元被開除黨籍后,對鄧恩銘懷恨在心,在1928年投靠中國國民黨。發表了反共宣言,並出賣了鄧恩銘,致使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及各地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山東大地。面對危局,山東省委迅速將王復元認識的山東地方黨的重要幹部調離山東。時任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得知這一消息后,在上海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最後決定派中央特科成員張英赴山東鋤奸。

秘赴青島

1929年3月張英從上海乘船來到青島。為了混過青島海關人員的檢查,他將兩支手槍緊貼在小腹上,再紮上四寸寬的牛皮板帶,穿上緊身合體的武功裝,最外面罩上大褂,順利過關。在大廟山附近的客棧住下后,張英和山東省委和青島市委的負責人接上了頭。中共黨組織決定,先派一名地下黨員去濟南探聽叛徒王復元的蹤跡。然而,這名地下黨員到濟南不久就被捕了。張英決定親自走一遭。當時,濟南盤查很緊,不允許單身男人租賃客房。為了順利完成任務,青島市委決定派一名女同志和張英以夫妻名義隨同前往。這時,共產黨員傅書堂的妹妹傅桂蘭正好來青島看望大嫂,於是便動員傅桂蘭前去。當時傅桂蘭剛剛二十歲,很快便同意了組織的安排。那天,她拆開了自己烏黑髮亮的長辮子,綰起已婚婦女的髮髻,假扮張英的妻子前往濟南。
然而,年輕的傅桂蘭沒有想到,剛到濟南的第二天,敵人就闖了進來,她被捕了,隨後返回的張英也被抓住。敵人為何來得如此之快?原來,叛徒王復元和他的哥哥王用章在破獲省委機關時,截獲了張英寫給省委的密信。王復元布下埋伏,將前來接頭的十幾名鋤奸小組成員一網打盡。
張英被捕之後,敵人隊張英多次動刑,當天就壓了三次杠子,打了四百多皮鞭,張英被打得昏死過去,最後只得將張英押回牢房。然後他們又對傅桂蘭動刑,將傅桂蘭打得皮開肉綻,但她堅貞不屈,並一口咬定張英是她的丈夫。一天夜裡,張英假裝上廁所,用事先藏在地里的細鐵絲打開了鐐銬。又憑藉一身功夫,越過四米高圍牆,躲進一個無人的大院,他藏在一個不常用的廁所踏板下面呆了一天,直到夜深人靜,他才逃出院子。
洗凈了污泥和血跡的張英換了衣服,返回了青島。但傅桂蘭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張英越獄后,王復元更加對傅桂蘭嚴刑逼供,傅桂蘭一口咬定張英是她“新婚丈夫”。此後數年,傅桂蘭一直被關在牢房裡,最終鬱郁而亡。

青島鋤奸

傷痕纍纍的張英返回了青島。為讓張英早日把傷養好,組織上把張英安排給地下黨員王科仁的姐夫當助手。此時,王科仁的姐夫正給青島郵電局局長當家庭廚師,而這位局長是個日本人。這樣的背景不易被敵人懷疑。王科仁奉命以看望姐夫為名,經常來和張英聯絡。為了剷除王復元,黨組織還埋伏下了另一顆棋子。時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徐子興假裝叛變,打入了敵人內部。徐子興的公開職業是郵政局的分揀員,分揀各地來青島的郵件,從信中可以截獲大量的信息。為了認準叛徒王復元和王用章的模樣,徐子興曾通過郵局獲得了王復元、王用章的四張照片,轉給了王科仁,並限期一夜歸還。當晚,王科仁就找到了張英共同分析研究了兩個叛徒的面貌特徵,以確認其形象。
然而,得知了自己被鋤奸隊員盯上之後,王復元的行動越來越詭秘了,一時間,很難確定他的行蹤。黨組織決定,先行處決叛徒丁惟尊,斬斷王復元在青島的魔爪。張英悄悄找到了叛徒丁惟尊的妻子、同為共產黨員傅玉真,告訴她不要露出聲色,暗中監視丁惟尊,並把握好時機,配合自己將其除掉。傅玉真也決心大義滅親,她與張英共同研究了鋤奸計劃,進行了充足準備。
1929年8月13日的晚上,丁惟尊已經睡下。張英來到雲南路附近的丁家,叩門而入,對丁惟尊說:“中央來人了,要找你談談,咱到海邊棧橋去走走吧。”丁惟尊猶豫了一下,他看了一眼媳婦,又想起既然中央來人了,應該會有重要指示,可以搞到機密情報,向王復元獻功請賞。於是,他穿好衣服,跟著張英悄悄到了海邊。兩個人沒聊幾句,丁惟尊就感覺不妙,扭頭就跑。只見張英抬手一槍,叛徒丁惟尊當場斃命。
丁惟尊遇刺的消息迅速傳開,王復元嚇得魂不附體,當即竄回濟南,但在8月15日中午,王復元又想起,自己在青島定做的西服和皮鞋還沒拿回來,於是準備秘密潛回青島,拿回衣物后立刻返回濟南。8月16日,徐子興緊急通知說:“王復元已經買好當晚去濟南的火車票準備返濟開會。他在中山路北端的新盛泰皮鞋店定做了一雙皮鞋,估計離開青島前會去取鞋。”中共市委接到情報,立即做了嚴密的部署,由王科仁和張英一起剷除王復元。當天傍晚六點,王復元沿著中山路由南到北走了過來。快步走進新盛泰鞋店。藏身於周圍人流里的張英看得清清楚楚,此人正是王復元。這時,店裡已經沒有顧客。王復元一邊試皮鞋,一邊看著門口。他看到一個身穿絲綢短衫,手持摺扇的公子哥兒走了進來。王復元心中一緊,插進衣袋的手緊緊握住了手槍。只是,這位公子哥兒看都沒看他一眼,徑直到櫃檯前問起價格來。王復元盯了他好一會兒,感覺自己有點多疑了。於是,他轉身朝門口走去。
就在這時,槍響了。王復元扭頭看到,正是剛才那位公子哥兒朝他開了槍,這位公子哥兒正是王科仁。王科仁怕王復元不死,又朝其頭部開了兩槍,王復元當場斃命。在門口監視情況的張英朝天連開數槍,周圍人群大亂,張英和王科仁趁機消失在人群中。

屢立戰功

1929年11月張英回到了濰縣,然後返回上海。12月16日張英前往河南商城南部蘇區,化名劉英,任紅軍第三十二師師長,此後屢立戰功。
1930年4月鄂豫皖紅軍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二、三師,紅一師師長由副軍長徐向前兼任,參謀長張英。同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徐向前、張英乘機指揮紅一師向京漢線南部出擊。6月中旬,首戰楊家寨車站,全殲敵軍劉汝棟部兩個連。敵劉汝棟不甘心失敗,命其獨立旅第一團自武漢北上廣水,企圖進犯郭家店。紅一師獲悉情報后,決定伏擊敵軍。徐向前率主力部隊在陽平口東北山區設伏,張英帶領特務大隊至郭家店一帶誘敵。7月1日中午,敵軍正向郭家店進犯,途中遭到紅軍特務大隊阻擊,倉促應戰。張英命部隊佯裝敗退,邊打邊撤。敵團長盲目驕傲,墜入一師伏擊圈內。徐向前率伏兵從左右兩翼包抄敵人,張英趁勢回擊,紅一師將敵軍團團包圍,戰鬥歷時半天,敵全團被殲。7月下旬,徐向前、張英又冒著炎熱酷暑,再次率師向京漢線出去。先攻下祁家灣車站,又奔襲花園車站。張英趁敵人不備,指揮紅三團迅速越過鐵路,猛攻花園鎮。經過一番激戰,全殲敵錢大鈞教導師第五團1400餘人。戰後,紅一師迅即轉移到花園以北以北的小區,進行了第三次擴編,人員增加到3000多,戰鬥力大大加強。10月中旬,紅一軍進行了整編,副軍長徐向前調回軍部,不再兼任紅一師師長,紅一軍參謀長張英任師長。紅一軍前委也同時進行了改選,徐向前、張英被選為前委委員。
1930年11月,為了配合江西中央紅軍反“圍剿”,紅一軍奉命向長江沿岸挺進。張英揮師奔襲黃安、新洲之敵,兩戰兩捷,給“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的敵人以迎頭痛擊,大大地鼓舞了紅一軍的士氣。12月初,張英主持召開了紅一師連以上幹部會議,傳達貫徹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軍事委員會關於反“圍剿”的指示。他強調主動出擊,誘敵來犯,以實戰配合中央紅軍奪取反“圍剿”的勝利。12月中旬,紅一師隨軍部進駐皖西,連克金寨、獨山、葉家集,殲敵一個旅及三個營,繳獲甚多。隨後,張英揮師南下,月底又在香火嶺一帶全殲敵軍兩個團。后又輕裝北上,佔領皖西山區要衝麻埠鎮。紅一師如此迅猛轉戰,搞得進犯大別山的敵人首尾不能相顧。
1931年1月初,張英率紅一師隨軍部西進,在商城縣四姑墩地區截住逃敵一個團,就地全殲。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長竹園會合,按黨中央指示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黨中央派去的鄺繼勛任軍長,余篤三任政委,徐向前任參謀長。原紅一軍和紅十五軍第一團合編為紅十師,蔡申熙任師長,陳奇任政委,張英改任副師長,下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團。1月下旬,紅十師以圍點打援的戰術伏擊敵軍。師長蔡申熙率主力一部圍困鄂東麻城以北之磨角樓守敵,張英率兩個團在騎騾鋪以北打援。麻城守敵第十三師副師長朱懷冰親率四個團倉惶增援磨角樓,進入紅十師伏擊圈時,張英命令發起進攻。敵人自恃兵力強盛,進行頑抗。張英一怒之下躍上戰馬,指揮戰士們撲向敵人陣地,殲敵千餘人,取得了“圍點打援”的勝利。2月10日,陳奇、張英率第三十團進攻新集。在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在寨北挖了一條50米長的坑道,用兩口柏木棺裝了300斤炸藥和數枚山炮彈運到寨牆下。突然一聲巨響,石寨牆被炸開一道一丈多寬的缺口,部隊乘機沖入寨內。張英一馬當先,沖入敵陣。他右手揮舞戰刀,左手緊握短槍,左右開弓,殺得敵人紛紛後退。紅軍戰士,一個個端著寒光閃閃的刺刀,奮勇撲向敵人。經過三小時的肉搏巷戰,新集的敵人被全部消滅。3月9日拂曉,在紅十一師的配合下,蔡申熙、張英率領紅十師對雙橋鎮守敵三十四師發起突然襲擊。敵人從武漢調來三架飛機助戰,並以密集炮火掩護向紅十四師反撲,戰鬥十分激烈,師長蔡申熙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張英一面組織搶救,一面指揮部隊從正面發起強攻,敵腹背受創,突圍逃竄,紅軍猛追窮寇,全殲敵三十四師,活捉敵師長岳維峻,共俘敵官兵500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0餘支、迫擊炮十門、山炮四門。戰鬥結束后,張英又被任命紅十師師長。至此,蔣介石對鄂豫皖邊區發動的“圍剿”被紅軍粉碎。
1931年4月中旬,蔣介石又調集二十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並進一步加強了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犯。敵第四十六師於15日進駐皖西之麻埠,進攻金寨。下旬,張英奉命由豫東挺進皖西,在獨山鎮一帶又全殲敵一個團零一個營。5月上旬,蔣介石又重新部署兵力,企圖合擊,阻擊紅四軍主力。張英率師轉移到新集以北之滸灣,重創敵四個團。5月下旬,他又率部南下鄂東襲擊黃安以南之桃花店,殲敵一個營。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張英隨紅四軍軍部,殲滅了敵人大量兵力,迫使敵人撤退。蔣介石企圖5月底“肅清”鄂豫皖邊區紅軍的計劃徹底破產。
1931年4月,張國燾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達鄂豫皖革命根據地。5月12日,他在新集召開會議,根據黨中央決定,宣布撤銷了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軍事委員會,對紅四軍領導幹部作了調整。張英仍任紅十師師長,康永生任政委。同年7月,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7月下旬,紅四軍奉命南下牽制敵軍。8月1日,張英率紅十師攻克英山,全殲守敵一個團。隨之,又南下浠水,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於曹家集全殲敵新編第八旅,並活捉旅長王光宗。隨後繼續南進,攻克廣濟,與江南紅軍遙相呼應,威脅九江、武漢。武漢守敵何浚聞風喪膽,除了調海軍艦艇巡邏長江外,又調其十軍軍長徐源泉率兩個旅截擊紅四軍。9月1日,張英指揮所部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與敵軍激戰於洗馬畈,殲敵近千人。月余,張英率領的紅十師連克三城,殲敵四個團,繳槍4000餘支,俘敵5000餘人,有力地配合中央紅軍粉碎的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同年11月7日,紅四軍與新組建的紅二十五軍在鄂東黃安縣七里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張英調任二十五軍七十三師師長,吳煥先任政委。新組建的紅二十五軍旋即轉至皖西活動。

英勇就義

1932年1月13日鄂豫皖紅軍挺進豫東,張英奉命由皖西西進。當部隊到達豫東商城、潢川地區時,軍部指示“戰役第一步首先打擊蔣介石嫡系湯恩伯所率之第二師”。於是,紅七十三師踞商、潢以東;紅十師、十二師踞商、潢以西,形成了對潢川守敵湯恩伯所部分割包圍的態勢。1月23日商潢公路為紅軍控制,商城與固始之敵的相互聯繫也被紅軍切斷,商城守敵完全陷入孤立。張英判斷,商城敵人兵力集中,不利強攻,遂決定圍點打援。張英一面抽調部分兵力與兄弟部隊配合佯攻商城,誘潢川之敵出援;一方面將主力埋伏在商、潢公路豆腐店一帶,布好陣勢,居高臨下伏擊敵人。2月2日,當敵軍湯恩伯之第二師與張鈁之第七十六師進入紅七十三師伏擊圈時,張英指揮部隊迅猛發起攻擊。敵軍難以支撐,紛紛逃跑。紅七十三師乘勝追擊,2月3日直逼潢川城郊。蔣介石嫡系第二師遭重創,師長湯恩伯也被其上司撤銷職務。
然而,就在這次戰鬥即將結束時,張英指揮部隊追殲殘敵,不幸被流彈擊中,后住在中央分局療養。1932年6月蔣介石又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要轉移外線作戰,只好將正在養傷的張英護送去上海治療。1932年10月,張英在前往上海途經武漢時,遭叛徒出賣被捕,在武漢英勇就義,終年30歲。

後世紀念


名垂青史
在1960年,濰坊市徵集地方革命史資料時,濰北雙楊店鎮的幾位老黨員反映,雙楊店鎮馬家村有個馬宗顯,很早就出去參加革命,還到過蘇聯。還有人說,1929年在青島剷除叛徒王復元的張英,就是馬宗顯。此事引起了徵集者的關注。然而,確認馬宗顯、張英、劉英這三個名字是同一人的過程,卻足足用了二十年。
1961年時任徵集辦公室主任的陳慕虹騎來到馬宗顯家,看到的是馬宗顯的妻子張氏和她的身患殘疾的兒子馬玉泉。一老一小相依為命,異常貧困。他的妻子看起來異常蒼老,還記得她和馬宗顯是1920年結的婚,馬宗顯出去當兵之後回過一趟家,便再無音訊,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此後,陳慕虹多次調查張英的身世問題,均無功而返。直到1980年,陳慕虹得知張英曾在徐向前麾下任職,於是,陳慕虹通過黨史辦向中央軍委發出了諮詢信函。中央軍委辦公廳於當年12月19日以“軍辦信發字(80)第320號”文的形式發來回信,簡要介紹了劉英(張英)同志一生的整個經歷,肯定了劉英(張英)是鄂豫皖紅軍的一位優秀指揮員。
一個隱藏半個世紀的身世之謎終於化解,可是當陳慕虹趕到馬家村報喜時,這對苦命的母子已先後去世了。他們至死都不知道張英的真實身份。徐向前元帥為劉英(張英)題寫碑文:“赤膽忠心,劉英烈士千古。”刀斫斧劈,字字銘刻於共和國的青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