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街道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關街道

東關街道(Dongguan Sub-district)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東北部。東與建新街道辦事處相連,以山大路為界和歷城區接壤;西以東門護城河為界,與東門街道辦事處相接;南以濟南三塑集團南牆為界,與解放路街道辦事處相鄰;北至濼河小區,以膠濟鐵路為界,與天橋區接壤。

地理環境


面積2.5平方公里,下設7個社區居委會,總戶數為2萬多戶,戶籍人口6萬餘人,流動人口8000餘人,居民小區7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萬餘人,轄區內有經一路、歷山路、東關大街3條城市主幹道,有名街巷10餘條。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150多個。其中,有山東教育學院、山東商職院、濟南工藝美術學校3所大中專院校,有省教研室、省教育科研所、省地礦局、省物價局、省紡織設計院、省環保科研院,省地礦實驗研究院、市測繪院等30多家省市部門和科研單位。街道辦事處機構正式編製74人,其中行政編製31人,事業編製43人,現有在職職工80人。辦事處下設東關醫院、東關老年公寓、社區服務中心、長盛小區管理處、東關幼兒園5個事業單位。

歷史沿革


東關街道辦事處是濟南市建立最早的街道辦事處之一。她的前身是1952年東關地區成立的兩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54年春天,在兩大居委會的基礎上,建立兩個“街道辦事處”:第一街道辦事和第二街道辦事處。1955年,濟南市將第一、二區合併,改為稱濟南市歷下區,同時將東關地區的兩個辦事處合併,改為“濟南市歷下區東關大街街道辦事處”。1959年,全市大辦人民公社后,1960年4月改為“歷下人民公社黃台分社”。1963年3月復稱歷下區人民委員會東關大街街道辦事處。文化大革命開始后,1967年2月,改稱為“紅衛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2月又改稱為“歷下區革命委員會東關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10月根據濟革發[1978]123號文件,將濟南市近郊北園公社所屬的東關大隊和菜市大隊划規東關街道辦事處管轄,1981年復稱“歷下區人民政府東關街道辦事處”至今。東關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歷下區北部的商貿中心,尤其是近年來新增上百萬平方米商業設施,為東關地區的商業繁榮、經濟騰飛奠定了雄厚基礎。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東關街道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提出的“四個創新”和區委提出的“創滿意、爭一流”的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切實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有力地推動了全辦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430萬元,同比增長29.88%;各項稅收總額完成2140萬元,同比增長28.92%,連續多年保持了全區10個街道辦事處第一名的好成績,為全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毫不放鬆地抓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切實把發展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建設作為加強城市基礎工作,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城市社區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緊緊抓在手上,不斷強化措施,加大投入,一大批居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促進了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先後榮獲“中國街道之星”、“齊魯街道之星”、“省精神文明單位”、“全省社區建設工作示範街道”、“市兩個文明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具體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