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銳
中國近代著名穆斯林實業家
哈銳19歲入隴南書院,,21歲鄉試中舉,31歲參加會試,及光緒壬辰科進士,待翰林院庶吉士,為中國回族穆斯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翰林公。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簽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歿返里,守孝三年。辛亥革命后返回故里興辦實業,為甘肅近代民族工業之先驅。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待翰林院庶吉士。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回京供職時正值“戊戌變法”與“庚子之變”。變法失敗后受恩師翁同和(光緒帝師)牽連,被慈禧開缺回籍,,於同年10月返回故鄉。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重返京師。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報牒吏部。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起,先後任四川壁山、宜賓、樂山等縣知縣。辛亥革命后,1917年(民國六年)返回天水興辦實業、地方教育以及穆斯林公益事業,因業績突出,功勛卓著,品德高尚,望重鄉里,民間稱“哈瀚林公”。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病逝於天水。享年70歲。
1917年(民國六年)夏,哈銳離川返甘,利用天水小隴山林區木材資源開辦火柴加工企業,開甘肅近代民族工業先河。當年9月,哈銳輾轉歸里,籌集股金、選址建廠、招募技術人員。哈銳翰林入官,學博識廣,在家鄉久著聲譽,加以其合作者鬍子瞻精通商情,素孚人望,因而籌備工作進展極為順利,地方富商巨室聞風響應,1918年(民國七年)底即募得股金白銀三萬二千兩(以每股50兩,共640股),購得市區合作巷原黃家煙房為廠址;同時在小隴山林區黨家川設立木材廠生產火柴梗、火柴盒片;復在甘泉寺元店附近建廠加工、運送山貨原料;同時派人去重慶聘請技師、購買生產設備,研製黃磷火柴。1919年(民國八年)3月第一次股東會議如期召開,決定設立董事會,選出張仲武為董事長,哈銳為總經理,鬍子瞻為副總經理,王鼎山為監理,同時報請立案註冊,成立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以“雄雞”為註冊商標。1920年(民國九年)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產,時年哈銳57歲。
天水地產“雄雞”牌火柴投入市場后,以質量優於陝西寧羌“松鶴”牌火柴而在隴南市場獨佔鰲頭,漸次擴及至隴東、河西一帶。半年後,炳新又開發出發火迅速且使用相對安全的“山羊牌”赤磷火柴,更受消費者歡迎。炳新聲譽日增,產品銷路日旺,主打產品行銷陝西、青海,在西北市場佔有相當份額。1921年(民國十年)到1930年(民國十九年)10年間,日產量由7箱增至20箱上下(每箱100包,每包6小封,每封72盒,每盒100枝火柴),年營業收入達15萬元以上。
1925年(民國14年)后,哈銳在公司開始興辦職工文化培訓班、業務培訓班、職工子弟講習所,以夜校形式讓職工及其子弟學技術、學文化。同年,哈銳在公司附近創辦“炳新小學”,免費招收街道居民兒童入學。“翰林辦學”在天水被傳為佳話。哈銳還被推舉為社長,主持“從古學社”。該學社是由當地一些文人自籌資金舉辦的群眾性文化教育團體,地點位於市區伏羲廟內,由學員唱詩寫文,優者授獎,並予刊印。此外,哈銳還主持編寫地方志書,延續地域歷史文化。
哈銳離川歸里后,時任隴南鎮守使的孔繁錦“惜名譽禮士紳”,多次“情意懇到”聘請哈銳擔任鎮守使署顧問,對哈銳“七八年如一日”地尊重。哈銳受任顧問一職后,“遇事盡言,多見採納”,積極支持孔繁錦從事地方城市建設。孔“好興土木”,在任期間天水城市建設面貌發生顯著改觀,這與哈銳的作用不無關係。當時完成的城市建設工程主要有:開通天水通往周邊12縣的大車道,道路總長2800多里,打通了天水城的四面出入口,對外交通有所改善;對大城通西關的南向迂繞街道裁彎、直達西關後街,俗稱新街,整修大城路段,用石子砌成街道,使大城路面寬達6米,可通私人轎車;1919年(民國八年),在東校場(今岷山機械廠附近)第一次引進發電設備,后遷至秦州東大街,修廠房、裝設備,定名為天水開明電燈公司(亦稱電燈電話局),發電容量30千瓦,向城內主要公館、商戶、衙門等168戶包燈593盞供電照明,並第一次在大城一帶街道架設了路燈137盞,使天水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出現路燈的城市。
作為回族穆斯林實業家,哈銳對社會公益有諸多貢獻。當時西北地區災荒嚴重,戰亂迭興,民族矛盾激化,哈銳則從大局出發,傾力保全天水地方安全和回漢民族的團結。1928年(民國十七年),河州回族軍閥馬仲英率眾攻天水,吉鴻昌將軍以奇兵挫其銳,使隴上名城得保無恙,地方父老,感戴頌揚。哈銳出於衷心感動,斷然捐棄民族偏見,為吉將軍寫下了發自肺腑的讚頌之辭。當吉將軍將俘虜數人交哈銳處置時,哈又寬厚為懷,對俘虜教育開導,待事平后發放盤纏予以放歸。充分體現了他開明大義、維護民族關係的高遠眼光。十數年中,每遇回族軍隊攻打天水城,為不致城市遭毀、民眾遭難,他總能在關鍵時刻奮身前往,以其學識和威望勸說圍攻者,曉以利害,努力化解干戈。
哈銳故居位於天水市區澄源巷13、17號院,原為一進三院,后存二院,坐北向南,大門設在東南角。全院前堂后寢,主廳房為兩層木樓,為清代建築。哈銳故居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共有房屋35間,均為土木結構,保存完整。2003年7月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哈銳故居院內由正門、天井、影壁、垂花門、倒坐、廂房、過廳、兩層主樓廳房、後院兩層木樓、後院門等組成。進入院內,南房倒坐3間,北面過廳5間,有副階。中院北3間懸山頂式出檐2層木樓。前院、中院東西廂房均為3開間,後院西房3間為兩層木樓,南、北廂房各3間。東向開一後門。在天水民宅院落中有兩層木結構樓房二座者並不多見,而哈氏木樓建造最為精美。
哈宅故居院落構思精巧,庭院與庭院空間的過渡是由過廳和廳房西側的圍棚通道來界定的。前院、中院注重中軸對稱,流線型布置明確。廳堂布置在庭院深處的兩層樓上,會客空間布置在樓房的底層中開間,可使人感到空間變化。內廂房均不設廊道,這裡有包括庭院和天井的開敞空間。這種空間是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的直接對話模式,這種構建六式與其他民居建造方式有所不同,哈氏故居建造風格獨具風韻。
哈銳故居中用磚、木雕刻的植物花草、各種器物圖案,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暗八仙、文房四寶、太極八卦等,顯示吉祥如意和趨利避害的文化構想。特別是正房的窗花圖案令人尋味無窮。窗花圖案稱“冰梅圖”,寓意著“梅花香自苦寒來”。寒梅傲雪,體現著艱苦奮鬥的民族精神,是主人治家思想的體現。哈宅建築群,庭院深深,樹木花草繁茂,頗有江南美景移入隴上人家之感,也有著濃郁的西部人情風土和雅風遺韻,透視出一種恬靜休閑與安逸雅緻的民風情趣。
題賈宇清巢雲
安排月榭與風廊,無限塵勞此取償。
卻怪投閑閑不得,一春花事費平章①。
【題解】賈宇清,生卒年月不詳,清秦州道鹽榷主事。據資料記載,1930年河州回民馬廷賢因民族矛盾,率部萬餘人攻佔天水,哈銳曾與賈宇清等紳耆名流出面調停斡旋才得以化險為夷。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兩人是當時天水地方最有經濟實力和影響的著名人物。賈宇清宅第之精美廣闊,連作者都感嘆不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鹽榷主事一職確為“肥缺”。
【註釋】
〔1〕平章:品評,賞析。
甘谷喜晤任賡六部郎同年
蕭然霜雪兩盈頭,留向秦亭①泣楚囚②。
除卻靈岩③無凈土,任他滄海盡橫流。
何因結隊紛狐鼠,不死憑人呼馬牛。
久別重逢三十載,剎那身世一浮漚。
【題解】任賡六(1849年—1932年),名廷颺,甘穀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辛亥后歸里,閉門卻掃,著有《甘谷縣誌》等。此詩通過喜晤摯友的心理感受,抒發了作者對亂世滄海、不死便任人宰割的不滿情緒,折射出作者與同年身上的時代光斑。
【註釋】
〔1〕 秦亭:秦人發祥地,此代指包括甘谷在內的天水一帶。
〔3〕靈岩:此喻神靈所居之地。
春寒
山色才如笑,無何①忽轉寒。
看花人意懶,爭樹鳥聲干②。
拂面風微勁,圍爐夜未闌。
詩成呵筆凍,夢醒怯衾單。
【題解】乍暖還寒時節,天氣倏忽變化,人意懶散不振,花尚羞探,鳥亦怏怏。詩歌對仗工穩,不簡不豐,用詞古俗結合,活潑而有雅趣。
【註釋】
〔1〕無何:沒什麼原因。
〔2〕干:澀而無味。
九日和周子揚兩首(選一)
點綴高秋楓樹林,澆愁莫厭酒杯深。
青山有約移文①在,白髮無情老境侵。
人海十年飛萬劫,仙區一刻抵千金。
詎②雲賡唱③能為役④,久噤寒蟬偶一吟。
【題解】周子揚(1885年—1928年),名希武,號繩之。天水人,清代稟生出身。曾任甘肅省立一中教務長、武威四中校長、寧海鎮守使馬麒幕僚和西寧縣縣長等職。曾隨天水出身的甘肅忠武軍統領周務學去玉樹勘界和解決民族糾紛,著有《玉樹調查記》。
【註釋】
〔1〕移文:此指有關南廓寺的文字記載。
〔2〕詎:副詞,示反問,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難道”。
〔3〕賡唱:此指作者為周子場所寫的幾首詩。賡,繼續。
〔4〕役:周子揚西上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