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思堯文集》序

《項思堯文集》序

《項思堯文集》序是明代歸有光的散文著作。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項思堯文集》序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歸有光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永嘉項思堯與余遇京師(1),出所為詩文若干卷,使余序之。思堯懷奇未試,而志於古之文,其為書可傳誦也。
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詆排前人。韓文公雲(2):“李杜文章在(3),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4),可笑不自量!”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5),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6);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道之歟?
思堯之文,固無俟於余言,顧今之為思堯者少,而知思堯者尤少。余謂文章,天地之元氣(7),得之者,其氣直與天地同流。雖彼其權足以榮辱毀譽其人,而不能以與於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榮辱毀譽之權於己:兩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故人知之過於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過於人之所和,其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於數千載之上。太音之聲,何期於《折楊》、《皇華》之一笑(8)!
吾與思堯言自得之道如此。思堯果以為然,其造於古也必遠矣。

作品註釋


(1)永嘉:今浙江溫州市。
(2)韓文公:指唐代文學家韓愈,死後謚文,世稱韓文公。下引詩句見韓愈的《調張籍》。
(3)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
(4)蚍蜉(pí fú):大螞蟻。
(5)宋、元諸名家:主要指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古文名家。王世貞曾在《藝苑卮言》卷三中說“宋之文陋”,“元無文”。這裡針對此說而發。
(6)頡頏(háng):不相上下,相抗衡。
(7)元氣:精神。
(8)“太音之聲”二句:太音:指最美妙的音樂。《折楊》、《皇華》:民間小曲。這二句語本《莊子·天地》:“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華》則嗑然而笑。”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震川先生集》卷二,是為友人項思堯的文集所作的序。文中對當時文壇擬古之風極為不滿,指斥文壇領袖王世貞為“妄庸人”。據說王世貞聽說后很惱火,並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歸有光又針鋒相對地說:“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王世貞晚年對自己的創作主張也有後悔,他在《歸太僕贊》中說:“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這篇序文不長,已表達出了歸有光為文的膽識與氣勢。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7—1571),字煕甫,號震川,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早年前後八次參加會試,均落榜,以讀書講學為業,從學者常達數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得罪上司,三年後改調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通判,專管馬政,實為明升暗降。1570年(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引薦他為南京太僕丞,留掌北京內閣制敕房修《明世宗實錄》,次年病死。
歸有光以散文著稱。他反對當時流行的摹擬剽竊文風,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王世貞贊其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徐渭稱其為“今之歐陽子也”。著有《震川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