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位於坤順橋南,趵突泉南路西側,在周圍17公頃的面積上,散落著39處泉池。其中,金《名泉碑》記載的名泉20處: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卧牛泉、東高泉、漱玉泉、無憂泉、石灣泉、酒泉、湛露泉、滿井泉、北煮糠泉(廣會杜康泉)、登州泉、望水泉、洗缽泉、淺井泉、馬跑泉、混沙泉、灰池泉。晏璧《七十二泉詩》著錄的名泉1處:北漱玉泉。其他為:(新)金線泉、飲虎池、泉亭池、尚志泉、螺絲泉、花牆子泉、青龍泉、道林泉、白雲泉、白龍灣、圍屏泉、對康泉、井影泉、勞動泉、滄泉、迎香泉、家院泉、戶漣泉。
趵突泉泉群
眾泉涌水量一般為6萬立方米/日,最大達23萬立方米/日。1973~1977年測量,該泉群每日平均流量為3.63萬立方米,最大為10.45萬立方米,最小為0.63萬立方米。泉水匯入西濼河。
1972年始,時常停涌。1986年5月至1987年8月26日,停涌達15個月;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斷流長達24個月。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宋代已稱“趵突泉”。亦有“娥英水”、“溫泉”、“檻泉”、“瀑流泉”、“三股水”的別稱或俗稱。《春秋》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公會齊侯於濼”。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載:“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俗謂之娥姜(一作娥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北宋文學家曾鞏在《齊州二堂記》中說:“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趵突之泉冬溫,泉旁之蔬甲經冬常榮,故又謂之溫泉。”和趵突泉(1987年9月)曾鞏同時代的劉詔,根據《詩經·小雅·采菽》“?沸檻泉”的詩句,叫它“檻泉”。金人元好問《濟南行記》中又名“瀑流泉”。當地百姓以其自地穴中湧出,形成三股泉水,故又俗稱為“三股水”。據水文地質部門探查,趵突泉的地質情況是:地表向下8米,是第四紀砂礫、粘土層,8~80米為奧陶紀白雲質石灰岩。在30米以上的大理岩中,裂隙、溶洞特別發育,這些裂隙、溶洞成為地下水集中和上升的通道。上升的地下水流從相距2?3米的兩個洞隙中躥出地面,成為趵突泉三股泉水中的南、北兩股;從北股洞隙中又分流出一股水,在靠近北股的南側湧出地表,即為中間一股。趵突泉,三股並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水經注·濟水》)。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據土人云:‘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據1982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濟南的泉水》載,1959年時趵突泉泉水還能冒二尺多高。因為氣勢壯觀,故稱“趵突騰空”,古人列為濟南八景之一。
由於景觀奇特,被歷代文人,如曾鞏、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等贊詠。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也舞文弄墨刻之於石。其中,蒲松齡的《趵突泉賦》描寫得最為詳盡:“爾其石中含竅,地下藏機,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錦而成漪。波洶湧而雷吼,勢?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兮一部鼓吹。沈鱗駭躍,過鳥驚飛,羌無風而動藻,徑上欄而濺衣。夜氣長薰,濤聲不斷。沙陣摶雲,波紋似線。天光徘徊,人影散亂。快魚龍之騰驤,睹星河之隱現。未過院而成溪,先繳沼而動岸。漱玉噴花,迴風舞霰。吞高閣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樹無定影,月無靜光,斜牽水荇,橫繞荷塘,冬霧蒸而作暖,夏氣緲而生涼。其出也,則奔騰澎湃,突兀匡襄,噌噌??,翠色以盈裳。其散也:則石沈鶻落,鳥墮蝶?,泯泯棼棼,射清冷以滿眶。其清則游鱗可數,其味則瀹茗增香。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池中小泉頗多,水泡如泄珠璣,簇簇串串,飄飄悠悠。水中青藻浮動,錦魚穿梭。冬季,水氣蒸騰,齋?朦朧。池岸以石砌壘,四周小橋卧波,雕欄臨池;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綠柳婆娑。遊人憑欄俯瞰,盡得水趣。泉畔還有許多名人題刻,為名泉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寫的“觀瀾”;明嘉靖十六年,山東巡撫都御史胡纘宗書寫的“趵突泉”;清同治八年(1869年),歷城王鍾霖題寫得“第一泉”;還有清人鮑復昌、鮑復相、蔣?等詠泉詩刻等。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經化驗,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可以直接飲用。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沿途飲用北京玉泉水,當品嘗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用趵突泉水,並把玉泉改為“玉泉趵突”。將趵突泉封為“天下第一泉”。此泉用來烹茶,味醇色鮮,遊人常來此品茗以助遊興,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遊”之說。昔日,趵突泉池東有望鶴亭茶社,四周擺滿了茶攤,上支白篷布,下設小茶几,几上備宜興紫砂壺。1956年闢建公園后,在望鶴亭茶社舊址設東方風味的“蓬萊茶社”。觀魚也是游趵突泉的樂事。明《歷乘》記載:歷城知縣貴養性“蓄金鯉於池,殊為勝觀”。清代秀才、歷城人任夢菊曾填《浣溪沙·春日游趵突泉》詞一首,寫道:“閑倚雕欄沽美酒,看他錦魚唼青萍。”
迎香泉
漱玉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在柳絮泉東側,為一長方石砌水池,周飾石雕欄桿。池內北壁鑲嵌“漱玉泉”刻石,為濟南當代書畫家關友聲1956年書寫。“漱玉”一名由“漱石枕流”(《世說新語·排調》)一詞演化而來。相傳,宋代傑出詞人李清照的《漱玉詞》即以此泉命名。泉南側為溢水口,由自然石疊砌。泉水從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噝噝作響,然後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這池水面較大,山石駁岸,錯落有致。池內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轉著慢慢升起,其狀如螺,故名螺絲泉。泉水清澈見底,蓄有錦魚。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為紀念李清照,1959年在池北岸闢建“李清照紀念堂”,1980年又修葺改建。庭院與泉池相映,為漱玉泉增添了文化內涵。
馬跑泉,位於李清照紀念堂東側的假山西北腳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泉池長12米,寬5米多,為不規則池形,池壁由自然石砌壘,曲折參差。泉水匯流成溪,流入西濼河,形成山環水抱的形勢。1980年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予昂題寫的泉名,鐫刻在泉池東岸山石上。泉池四周,松柏掩映,垂柳披拂,修竹搖曳,顯得幽雅別緻。馬跑泉池實際是由兩泉組成,另一泉為“淺井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原先,兩泉之間有一牆相隔,“淺井”在北,“馬跑”在南,1956年擴建公園時,把牆去掉,使兩泉合為一體。馬跑泉,得名於一個傳說: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迫臨濟南城下,時濟南守將劉豫欲想投金,他的部下關勝,堅決反對,劉豫便設計陷害關勝,讓他出城迎戰金兵。當關勝走出城門后,劉豫即刻關閉城門,並在城上射箭,關勝受內外夾攻而犧牲。關勝的戰馬見主人被殺,怒哮憤騰,扒地出泉,這泉便被命名為“馬跑泉”。為紀念這位抗戰英雄,後來人們在泉旁為關勝修建了一座廟堂,叫“關王廟”,也稱“關公祠”。時間一長,人們便把關勝誤為“關聖”(蜀漢關羽)了。1956年闢建公園時將“關王廟”拆除。
在漱玉泉西側,是石砌南北長方池。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泉池四周飾漢白玉石雕欄桿。池東欄桿間“柳絮泉”三字,為1980年李予昂題寫。泉周,植垂柳多株,陽春三月,柔絮紛飛,水花泛白,相映成趣,故名。相傳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故居就靠近這裡。清順治年間,詩人田雯曾有《柳絮泉訪李清照》詩:“跳波濺客衣,蕩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沙禽一隻飛,獨向前洲去。”乾隆年間,《趵突泉志》的作者任宏遠《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中也說:“為尋詞女舍,卻向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收藏驚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風流在,猶傳樂府名。”
在柳絮泉西,公園魚展室門前兩旁。東為皇華泉(亦名木魚泉),其名取自《詩經·小雅》“皇皇者華”。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清《七十二泉記》亦著錄,稱之為“黃花泉”。今池內北壁嵌“皇華泉”石刻,為1980年濟南書法家魏啟后題寫。西是卧牛泉,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清代,卧牛泉池淤塞。刊印於1928年的《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仍稱“今失考”。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恢復。今池內北壁“卧牛泉”三字,由濟南書法家張立朝於1980年書寫。兩泉皆石砌,周飾石雕欄桿。
在趵突泉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均著錄。清道光《濟南府志》載:“石灣泉,在趵突泉南……通志雲今塞。酒泉,在無憂泉南……。湛露泉,在無憂泉西……”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稱:“石灣泉在趵突泉南,與無憂泉並列,今迷”,酒泉、湛露泉俱在“圍屏街張子志(即張懷芝)花園內”。1964年山東水文地質隊調查時即俱已填埋。1997年夏,趵突泉公園將公園南門內迎門假山與白雪樓之間,以自然石砌壘的不規則形連體泉池,自西向東依次認定為湛露泉、石灣泉、酒泉,並分別在南側石壁上鐫刻泉名。池內植有荷蓮,蓄有錦魚。洗缽泉在李清照紀念堂院內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自然石駁岸,青條紛披,清澈見底。
在馬跑泉東,假山北側山腳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稱“失迷”。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恢復。泉池橢圓形,自然石駁岸,水漫池岸溢出,跌落至西護城河中,如同掛簾。
在趵突泉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民國《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稱:“在趵突泉大門內西方,此次修建平。”1989年整治為池,面積672平方米。泉池巧石綴岸,石磯卧波,水清見底,漫石穿隙流進趵突泉內。四周松柏泄翠,楊柳垂蔭,修竹儲潤。
在老金線泉南側。同治九年(1870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泉邊建“尚志堂”,泉以堂得名。1964年擴建公園時整修,為石砌不規則形式,水深1.5米,內蓄錦魚,岸周花木扶疏,東側長廊瀕水。遊人坐在廊內,正可觀景小憩。
在萬竹園門內東側,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清代時曾淤塞,清末恢復。為石砌方池,池岸立清末己酉年(1909年)石碑,上題楷書“東高泉”三個大字。
在萬竹園西院,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泉池東西長20米,南北寬9.8米,深2.2米。南北架石橋,橋南設小亭,遊人可坐亭內觀魚賞景。池北壁嵌清末庚戌年(1910年)“望水泉”石刻。清代詩人王蘋曾居泉畔,以此泉在金《名泉碑》列名第二十四,故又取名為“二十四泉”,其詩集即名《二十四泉草堂集》。
在萬竹園西花園內西側,北臨白雲軒,石砌八角規則形式,水勢尚佳。灰池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位於趵突泉南路北段東側,坤順橋東南隅。
名列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位於原花牆子街57號院內。泉池長方形。1994年花牆子街改造時一度填埋。1997年8月恢復。
北煮糠泉(廣會杜康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位於原花牆子街23號門前。後人因音訛稱為“杜康泉”,民國《濟南名勝古迹輯略》有載。為有別於刷律巷之杜康泉,又以其近鄰廣會橋,取名為“廣會杜康泉”。泉池南北向長方形,壁間嵌“廣會杜康泉”磚刻。1994年花牆子街改造時一度被填埋,1997年恢復。
位於原圍屏街87號西側,萬竹園西南側。水面寬10米,長50米,曲折蜿蜒,故名。1993年,欲在此處建樓,因開挖建築基礎,水面擴大至7303平方米。久旱不涸。
在趵突泉呂祖廟二大殿後西北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著錄。1964年乾涸,1979年填埋,1997年7月修復。泉池為石砌六角形,池岸飾青色花崗石欄桿,泉南側鐫刻泉名。滄泉在滄園東北隅。因園得名。自然石砌壘,不規則形水池,池北側鐫刻泉名。
在萬竹園西院內。為長23米,寬15米米的石砌池,因池中有望荷亭(民國初年建)而得名,豐水期水勢尚好。
位於北煮糠泉西北側。原在花牆子街87號院,1983年調查時已填埋。1997年8月恢復,為石砌長方形池。
在飲虎池街南首。石砌方形,邊長各2.4米,池岸四周護以石欄板,西壁嵌池名石刻,水口在北,注入白龍灣。1993年修建濼源大街時填埋,覆於路下。
原在五路獅子口街25號院內。年久淤塞,1993年前後改建濼源回民小區時,被填埋在新建居民樓下。北漱玉泉明《七十二泉詩》著錄。原在趵突泉南路8號院內,方井形。1986年拓寬該街時填埋,覆於路下。
在原趵突泉後門街16號門前。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並正楷書丹泉名石刻,鑲嵌於泉池南壁上。泉池呈井形,以磚石砌壘,水質清澈甘甜,為本街居民飲用水。1960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填埋。
青龍泉,在原西青龍街派出所院內;道林泉,在原飲虎池街17號;圍屏泉,在原圍屏街70號;井影泉,在原飲虎池街34號。以上4泉,於1983年調查時即已
填埋。
迎香泉 在萬竹園南門內西側。在月牙形水池內,有三個泉眼,豐水期噴涌甚烈,俗稱“小趵突”。現在在趵突泉管委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