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雖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比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咸調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音共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鹽,好酸者拚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後果便不難設想,也不堪設想了。因此,早於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係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那句話。《論語》子路篇第二十三章。
孔子像
孔子的先祖是宋國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e)。孔子的七世祖然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修訂《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對君子約束的行為規範,還有君子動口不動手之說,意思:君子通過勸說的方式化解分歧,小人往往是大打出手達到屈服的目的。
①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
③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④提出儒家學派的核心思維方法,行中庸之道
⑤創辦私學,廣收門徒。
⑥“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⑦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⑧他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