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河

山東西南部河流(南四湖水系)

白馬河境內古有泉十三,十二泉皆入白馬,此二泉為白馬之源。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水盛,及衰,掘泉為池,亦難見水出。源出泉后,本西南流,至荒王陵折西北流,沿尚寨、溪湖場故道尚存。水至溪湖場存留後,繞孟母林北之亭山折西流,經鳧村,穿今104道折西南流,故道尚存,但無水。至中心鎮后屯村北入今白馬河道。太平橋以下水體漸深,始建港口,為國家五級內河航運河道,水面與南四湖平。至曹庄南,匯入第三條支流望雲河,後偏西南流,愈南,匯入石牆河支流,折西偏南流,水面闊。越鄒城郭里鎮、微山縣馬坡鎮、魯橋鎮,至九孔橋村入獨山湖。白馬河,《微山縣誌》又稱其為“湖東白馬河”,淮河流域山東南四湖(微山湖)湖東支流,發源於鄒城市城區東北老營山及傅村九龍山一帶境內(古志稱有泉十三,十二泉皆入白馬,此二泉為白馬之源)。流經鄒城市西部,微山縣中部,注入南四湖(微山湖)之獨山湖。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

白馬河古為泗河支流,南四湖形成以後逐漸成為獨立水系。太平橋以下水體漸深,始建港口,為國家五級內河航運河道。主要承擔鄒城市一帶煤炭外運。

幹流概況


白馬河,發源於鄒城市城區東北老營山及傅村九龍山一帶(《微山縣誌》記為黃山白馬泉),流向西南(上游有一段為與曲阜、兗州的界河),至石牆鎮西南入微山縣。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在鄒城市境內流程長41.4公里,中下游為複雜河槽。
白馬河至馬坡鄉黃路橋東南入微山縣境,在魯橋鎮九孔橋村南(《鄒城市志》記為新挑河)入獨山湖。境內流長15公里。

水文特徵


白馬河源短流急,集水面積小,夏秋水量大,尤其夏季雨水集中的月份,山洪暴發,河水急漲,而在冬春少雨的旱季,尤其冬季往往斷流乾涸。不僅水量多少的時節變化明顯,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豐水年和枯水年相差3至4倍。夏季雨水大,沖刷嚴重,加劇水土流失。河水的補給形式,主要是靠降雨補給。
據“516”水文站1956年記錄,其最大水深為2米,最大流速為0.52米/秒,最大流量為161立方米/秒。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到1948年,白馬河、泗河先後發生十幾次大決口,洪水泛濫,土地淹沒,農民百姓深受水澇災害之苦。
白馬河水質有機物污染十分嚴重,據1990年監測,化學耗氧量南沙河高達2767.5毫克/升,白馬河高達679.5毫克/升,超國家地表水規定分別為461倍、113倍。

水系變遷


白馬河,原為泗河支流。泗河,古稱泗水,發源於泗水縣東蒙山南麓。明朝中期以前,自泗水縣西南流,歷曲阜、兗州、濟寧、鄒縣,過魯橋、南陽,至谷亭東,折而南,經故胡陵城西,故沛縣城東,故留城東,抵故茶城東,又屈東南,至徐州東北,東南行,至淮陰入淮河,全長850餘公里。
金后,徐州以下段,為黃河所奪。入元后,魯橋至徐州段,借用為運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黃河決溢,谷亭至留城段,幾乎被淤成平陸。隆慶元年(1567年)漕運新渠鑿成,泗水改行漕運新渠。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通航,泗水隨由新渠入泇河。從此,泗水之稱,只局限於魯橋以上段,以下段故道雖存,而名稱已變,入清以泗河稱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泗河由張橋過程堂、泗河涯、麥仁店,至師庄入運(后稱西泗河)。乾隆十四年(1749年),總河顧琮以泗河下游董家口段,河槽淤淺,漫水橫流,改董家口壩為砌石滾水壩,導漫水經東程樓、寨子、馬坡,至圈裡村東入白馬河,是為新泗河(后稱東泗河),形成東、西兩條泗河共泄上游之水的局面。
1950年3月,尼山專署調集鄒縣、滕縣、濟北、鳧山、滋陽等縣民工2萬人,開挖新泗河。上起張橋,經程堂北、辛閘南,至仲淺西北(白馬河口以北)入南陽湖,全長6公里。同時堵塞東、西泗河,令泗河全流行新河,從此,白馬河脫離泗河,成為獨立水系。

航道航運


航道

白馬河線,鄒城市境內通航里程30.5公里,河面最寬處55米,最窄處35米,一般水深3米。通過疏浚,1977年後,可通航100噸貨輪。石牆河線石牆河原為一條窄淺的季節河,1976年,經疏通后,自太平港石牆管理站至石牆河與白馬河交匯處,計5公里長的河面寬25米,可通航80噸貨輪。
主要水路航線有太平港—白馬河口,里程30.5公里;太平港—紀溝,里程3公里;太平港—曹庄,里程4.5公里;太平港—紙房,里程14.5公里;太平港—魯橋,里程22.5公里;太平港—果庄,里程9公里;太平港—馬坡,里程16.5公里;太平港—兩城,里程25.5公里。水路航線總里程為126公里。

港口

白馬河中上有太平港,位於南四湖東部,鄒城市太平鎮東太平橋南1公里處,直屬山東省濟寧航運局,白馬河兩岸,距離京杭大運河新主航道33.7公里,嵐濟公路橫穿港區,港口距津浦鐵路大動脈12公里。因周圍煤炭資源豐富,為港口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太平港陸域為鄒城市太平鎮東,白馬河兩岸長3公里,水域為鄒城市太平鎮東白馬河全部水面長3公里。太平港共有八個作業區,港口堆場總面積29.7萬平方米,泊位46個,年貨運量260萬噸,貨運周轉量20億噸公里。
太平港建設於1975年(一說1974年)第三次對白馬河進行治理,濟寧地委組織“鄒西白馬河流域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時,於1976年7月結合白馬河工程同時開工建港,當年竣工,1977年8月通航。1996年,太平港被列入國家批准的京杭運河濟寧至台兒庄段續建工程中港口建設項目之一,新建太平港是由濟寧水運工程設計室於2001年12月設計,設計靠泊能力為300噸級,總平面設計為:一期工程沿南北岸線200米,建有兩個600噸級煤炭碼頭。
白馬河
白馬河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建國前,因年遠失挑,白馬河河床淤墊逐年俱增而高於平地,尤其由紀溝橋至黃路橋長約30公里河身彎曲,流水不暢,每至汛期,洪水橫溢,片流而下。境內沿河居民連年受害。民國年間,縣境內官僚士紳雖也多次以此為由呈請撥款,或向百姓募捐集資或以工代賑,但多為錢款到手,中飽私囊,草草施工修挖,確難根除水患。1948年春,大雨數日,白馬河河水暴漲,紀溝橋至黃路橋河段決口數處,兩堤一概漫溢出水,淹沒麥苗數頃。“沿河居民不時葬於魚腹,災區哀鴻嗷嗷待哺。”
1952年3月8日,滕縣專署調集鳧山、滕縣、鄒縣、臨城、白彥、滋陽、曲阜7縣民工11.3萬人,治理白馬河,4月19日竣工,挖河築堤42.9公里,完成土方344.9萬立方米,砌石1472立方米,用工日317萬個,國家投資45萬元。
1966年秋,濟寧專署調集鄒縣、微山兩縣民工4.6萬人,治理白馬河下游入湖口以上段,長28.6公里。微山縣出民工2.1萬人,承擔九孔橋以下湖內段和魯橋公路橋至七里溝口段。至年底,未完成計劃。1967年初,兩縣又組織民工6700人,繼續施工,4月竣工。
1974年初,白馬河治理工程列入省基建項目。同時,安排逐年實施計劃。1974~1975年,微山、鄒縣民工,先後治理支流石里溝,挖河築堤11.3公里,建公路橋1座,生產橋6座,涵洞10座,完成土方143.86萬立方米,砌石5513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902立方米,用工日88萬個,國家投資85萬元。
1976年,白馬河治理工程又列入鄒西會戰項目。濟寧專署調集鄒縣、兗州、曲阜、濟寧、汶上、滕縣、微山7縣民工8.5萬人,開始大規模地治理。3月28日開工,5月28日竣工,完成幹流三岔河以上段,挖河築堤42.5公里,建干支流橋涵53座,跌水5處,碼頭1處,完成土石方1100萬立方米,用工日857萬個。
1977年9月,濟寧專署調集鄒縣、微山、兗州3縣民工3400人,治理老泗河、秦河、大馬溝3條支流,建橋涵25處,完成土方21.53萬立方米,砌石0.4萬立方米,用工日10.07萬個,國家補助資費21萬元。此次興工,微山縣出民工600人,新建老泗河生產橋5座,交通橋1座,完成土方2.09萬立方米,砌石0.2萬立方米,用工日2.53萬個。
1978年5月,濟寧專署調集微山、鄒縣民工1.5萬人,疏挖幹流下游1.6公里,建支流橋、涵,完成土方38萬立方米,砌石0.4萬立方米,用工日39.2萬個,國家投資49.4萬元。此次興工,微山縣出民工3000人,挖河305米,完成土方9.93萬立方米,用工日10.26萬個。
1979年,國家投資100萬元,治理白馬河下游入湖口段2.4公里,和上游三岔河以上段14公里。工程由水電部十三工程局疏浚分局用挖泥船施工。微山縣民工負責修築圍埝,興建程樓生產橋和西九、程樓、西庄排灌站,1980年年底竣工。
1976~1980年,共疏挖幹流60公里,治理支流8條,總長75.4公里;修建橋樑47座,長2282米,建涵洞28座,改建、新建排灌站31處。微山縣境內治理支流3條,長29.3公里(即石里溝11.3公里,七里溝3公里,老泗河15公里)。
建國至1990年,治理白馬河干支流工程,共調集民工33萬人次,完成土方3087萬立方米,砌石6.49萬立方米,混凝土1.03萬立方米,用工日2319萬個,國家投資1476萬元。
1990年,白馬河河底高程31.00米,邊坡1:2,內堤距350米,河口寬148米,河底寬130米,堤頂高程37.8米,頂寬5米,下游安全泄洪量1914立方米/秒,最大防洪標準20年一遇,除澇標準3年一遇,最大除澇流量538立方米/秒。
至1992年,白馬河不但未發生洪澇水患,還能倒引南四湖水,為鄒西平原農業灌溉和通航發展水路交通運輸創造了條件。
1991~2005年期間,對因南屯、東灘、鮑店煤礦採煤造成堤防河床沉陷進行了修復、加固和綠化,2002年,市航運局投資1600萬元,在白馬河幹流河槽內套挖航道,起於湖泊京杭運河,南陽村東南,沿南陽至白沙航道向東,折向北至九孔橋村入白馬河至鄒城市太平港,長34.1公里,其中白馬河內長度28.2公里,航道5級,底寬20米,邊坡1:3.0,底高程29.5米,2003年6月竣工,開挖土方169.6萬立方米。治理后的白馬河下游現狀:子河河底高程29.2米,內堤距350米,河底寬130米,堤頂高程37.80米,頂寬5.0米,馬樓站處保證流量為890立方米每秒,防洪能力達不到原設計二十年一遇的標準,除澇標準達到三年一遇。

水利工程

白馬河支流大沙河的中段,建有西葦水庫,位於鄒城市城區東。總庫容1.0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41億立方米,死庫容0.08億立方米。1959年10月4日開工興建,1960年6月底基本建成。流域面積為113.6平方公里。該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小水力發電及漁副業生產。灌溉面積7.7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1萬畝。養殖水面約5589畝。防洪標準達千年一遇。
西葦水庫電站,為壩后式水力發電站。設計流量2.56立方米/秒,安裝軸流式水輪發電機2台,裝機容量250千瓦,設計水頭10.9米,年利用2000~3000小時,年發電量20~40萬千瓦時。
1965年,在白馬河沿岸建成蔡庄、卧牛、果庄3處排灌站,設計排灌面積均在萬畝以上。

流域概況


白馬河上游屬中心店鎮,處山區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原的結合部,平均海拔42米。白馬河發源於鎮東北部九龍山白馬泉,向西南經北宿鎮、太平鎮注入獨山湖,境內長22.5公里。平原佔總面積的71.23%。明、清時為鄒縣東木社、源興社、漸興社和中疃社;民國初年為第九區;1947年為九龍鄉、公孫鄉和澹臺鄉。建國初為第十區。1956年分為東灘鄉、南宮鄉;1958年建中心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為中心區;1987年1月改為東灘鎮。1988年定名中心店鎮。鎮境內地下藏煤面積52.08平方公里,共7層、最厚7.48米、最薄0.6米。1979年,兗州礦務局在境內始建年產400萬噸的東灘煤礦,1989年投產。境內有京滬鐵路東灘火車站,另有鄒城至南屯鐵路專用線、兗石鐵路疏解線,大鳧鐵路。鎮政府駐中心店村,距鄒城市城區7公里。因清末修國道公路曾測得此村距北京、南京各600公里,而得名中心店。鎮北有清水窪龍山文化遺址,東北九龍山下有魯荒王陵,經開挖修復,是鄒城市旅遊景點之一,有專用柏油路與104國道公路連接。
明魯荒王陵地下宮殿,位於鄒城市東北十二公里處的九龍山南麓。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嬪妃的陵墓區。朱檀生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生兩月而封為魯王,十五歲就藩兗州。據《明史》載,朱檀“善詩歌,禮賢下士,博學多識”,但后因“餌金石葯,毒發傷目”,中毒身亡,享年十九歲。朱元璋賜其謚號“荒”。陵區分陵園和地宮兩部分。主體建築有陵門、陵恩門、享殿、明樓及地下宮殿等。陵園南與朱雀山遙遙相對,東西有卧虎、玉皇二山相對峙,陵前白馬河涓涓流過,氣勢恢弘,莊嚴肅穆,山川迴環,林木葳蕤,確實是一處人間仙境。地下宮殿深距地表二十六米,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一千三百餘件。其中出土的金銀玉器、冠冕袍靴、琴棋書畫、文房四寶以及規模龐大的木雕彩繪儀葬佣群,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荒王陵地下宮殿是建國以來山東省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座明代親王陵墓,也是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一九九二年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河上游西部為原平陽寺鎮,古稱南平陽,春秋時為邾地,後為魯平陽邑;戰國時為齊南陽邑;漢置南平陽縣,北齊時廢,古南平陽縣城遺址在村東;北齊時起屬鄒縣;清代為平陽社、西屯社、文賢社;1945年—1956年為鳧山縣第四區;后併入鄒縣太平區;1975年從太平人民公社析出置平陽寺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稱區;1987年1月建鎮。地處鄒西平原,東北、西南走向的白馬河、泗河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40.85米。境內有兗州礦務局鮑店煤礦和鄒城市橫河煤礦。
白馬河中游屬北宿鎮,清末為鄒縣漸興社、東木社、落陵社;民國初至1937年為鄒縣第6區;1938年至1945年為鳧山縣第七區,1946年劃歸鄒縣;1948年6月為鄒縣十一區;1958年9月建落陵人民公社,1982年改稱北宿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稱北宿區,1987年1月建北宿鎮。鎮境地處鄒西平原,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平均海拔54.5米。有河流5條:勝利河、興利河(望雲河支流);望雲河、北沙河均匯入白馬河,白馬河在境內長17.5公里。建國后歷經治理提高了防洪排澇能力,但由於均屬季節性河道,汛期行洪流量大,尤其是石牆河改道流入望雲河后,來水量加大,使望雲河下游增加了內澇因素。全鎮有耕地56216畝,有效灌溉面積47000畝,人均1畝高產穩產田。農機總動力36569千瓦。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高粱、蔬菜等,糧食總產41324噸。鎮境地下煤炭儲藏面積80多平方公里,厚度12.52米,總儲量5.63億噸,已建成投產的有兗州礦務局南屯、北宿煤礦和濟寧市落陵煤礦。
白馬河下流為太平鎮,清代為鄒縣連溝社、安候社、西庄社、故夏社和東木社;民國時期為第五區,后改第八區;1945年先後屬鳧山縣馬坡區、第四區、太平區;1956年劃歸鄒縣,1958年9月設太平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稱太平區,1987年1月改稱太平鎮。太平鎮地處鄒西平原,平均海拔39米,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大小河流6條,全長49.73公里,全屬季節性間歇河。白馬河自中心店鎮流入,境內流長15.2公里。引湖水北上灌田2.1萬畝。是鄒城市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鄉鎮之一。1937年12月,中共鄒縣縣委在該鎮南亢村領導舉行“南亢起義”,建立了鄒縣第一支抗日武裝——魯南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白馬河太平港與運河相通。樊橋有陶城遺址、大堌堆有漢墓群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