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性之

宋朝參知政事

鄭性之(1172年—1254年)字信之,初名自誠,號毅齋,因避宋理宗作藩王時貴誠名諱,遂改名,閩清人(葬於長樂),生於宋乾道八年(1172年),卒於寶祐二年(1255年)。

鄭性之年少家貧,勤讀,初受學於朱熹。曾任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兼參知政事(相當於副丞相)。他一生勤奮好學,對朱熹感恩戴德,不但為朱熹理學"解禁"奔走呼號,後來還利用職權把朱熹理學上升到南宋官方哲學的高度,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之久。

人物生平


嘉定元年(1208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奉國軍節度判官。
傳世孤本鄭性之書法(大名畫廊供稿)
傳世孤本鄭性之書法(大名畫廊供稿)
嘉定六年(1213年)三月召對,以崇聖學教太子為先;次論立國根本在於人才,人才所以能立國,在於氣節;三論錢法、邊防、軍政等事,受到寧宗的重視,任秘書省正字。
嘉定八年(1215年)正月遷秘書郎。他上奏說:“現在的大患不在於垂亡的金朝,而在於新興的蒙古,應選擇二三員大帥,委以邊防重任。”
翌年(1216年)兼任尚書右郎官,乞補外官,知袁州。
嘉定十二年(1219年)召為左侍郎官,上言從嚴處置貪官。
嘉定十三年(1220年)兼國史院編修官,又除將作監。時太子未立,建議立長子,寧宗准其所請。
嘉定十六年(1223年)任右文殿修撰,知贛州
翌年(1224年),寧宗死,權相史彌遠廢太子,擁立皇侄沂王趙昀,是為理宗。性之任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
寶慶三年(1227年)遷寶章閣侍制,升任江西安撫使。性之因病請求奉祠休養,乃提舉玉隆萬壽宮
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理宗親政,任性之為敷文閣侍制,知建寧府
端平元年(1234年)拜吏部侍郎。他向理宗建議:廣開言路,鞏固邊防,收拾人心,徐圖恢復。理宗表示贊成,升他為左諫議大夫兼侍讀。他又向理宗建議,要先寬法令,與民生息,培養國力,然後再出師收復中原。不久升任端明殿學士。
端平三年(1236年)拜參知政事(副承相)。后因明堂禮成,雷雨大作,性之引咎辭職。理宗御筆勉留,命兼同知樞密院事,性之力辭不允。時淮東總領吳淵入朝,為御史唐鱗所論。理宗欲留淵,性之密奏不可,唐璘反疑性之庇之,遂劾性之“寬而無制,懦而多私”。唐璘系性之學生,且受性之保舉為御史,因此他的奏疏引起轟動。性之並不爭辯,而且認為唐璘所言切中自己的弱點。後唐璘也對自己的魯莽表示後悔。
嘉熙元年(1237年)性之辭相職,改任資政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性之固辭,改提舉臨安洞霄宮,后加觀文殿學士,退休回鄉。
寶祐二年(1255年)卒,年82歲。后贈少傅,謚文定。著有《端平奏議》、《宋編年備要》。

史籍記載


《宋史卷四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個人作品


落梅
夜來幾陣隔窗風,便恐明朝已掃空。
點在青苔真可惜,不如吹入酒杯中。
梅花
先生多在山中宿,為愛橫斜影上窗。
茁發僧從深澗徙,赬肩奴過別峰扛。
和羹宰相調金鼎,止渴將軍擁碧幢。
空谷不知如許艷,沽來村酒且開缸。
山北雲衣裹萼紅,山南莫恨雪乘風。
眼前開謝人心別,醉裹吟哦我輩同。
春意收香歸鼎實,月梢留影印階空。
諸君行試調羹手,來歲花邊獨釣翁。

親屬成員


祖父:鄭天將
父親:鄭永年
兒子:鄭德起

後世紀念


狀元坊:在閩清縣東仁壽里,嘉定元年為鄭自誠(即鄭性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