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石

點頭石

虎丘千人石東北角有個池塘叫白蓮池,池裡有塊石頭叫點頭石,外表方棱出角,一無稀奇。但點頭石這個名字,叫了大概已經有一千六百來年。

目錄

簡介


那個時候,是中國東晉朝代,最吃香的職業之一,不是公務員,居然是和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蘇州這段時間有關和尚的故事不少,以後再慢慢說。話說在河北巨鹿,就是現在的平鄉,出了個姓魏的和尚,因為他的師父叫竺法汰,所以改名叫竺道生。早先跟隨鼎鼎大名的鳩摩羅什在長安做翻譯,義熙五年(409)到了建康(南京,東晉首都)的瓦官寺,脫產做研究員。四年後,去天竺(印度)和獅子國(斯里蘭卡)取經的法顯和尚回國,作為改革開放的傑出模範,到處做報告、出集子,成為首屈一指的牛人。道生因為也會點外語(梵文),認為法顯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翻譯得不到位,應該是“一闡提(不信佛、無善根者)皆得成佛”。這下不得了,得罪一大片,人家海龜派專家在外國留學了15年不懂?倒是你鄉下人懂?和尚不許做了,建康的暫住證收回,從哪裡來回哪裡去吧,否則按盲流遣送。
道生被單位開除,沒了工資,吃飯發生問題,還好他的師兄道一有個徒弟在蘇州虎丘寺當家,道生就溜到山塘街半塘,天天到虎丘蹭飯。因為屬於開除人員,蘇州的佛教徒也都疏遠他。道生心裡不服,再加也有一些人贊成他的說法,就想自己在虎丘舉辦一次講經。只是怕被說成非法集會,再加上道生守法,所以老老實實先去公安機關進行了集會的預約登記,居然得到批准。再搞了一些香煙、老酒、素齋之類,與交通、城管、環衛等有關單位一一打通好關節,然後又到各媒體和廣告公司發了不少廣告,一切辦妥。
不料,吳國內史何叔度得到消息后,仔細一想,不好,被從首都趕出來的人到自己地盤活動,要是被人舉報,戴上個和中央不能保持一致的帽子,即使創造的GDP再高,這革命不還是算白乾了?要緊派人趕到虎丘,去去去!這講座涉及自由化言論,不許辦了!千人石空無一人還講什麼,道生只好在座位前放了一圈石頭權當聽眾,照樣升座演講,當他講到佛門廣大,成佛不該有任何前提時,一陣大風吹來,白蓮池上的一塊石頭微微點頭,似在讚許,令道生大為感動。不過佛教界大多數人仍把這引為笑談,說道生絕對是腦子進了水,他在蘇州也呆不住了,就前往廬山投奔師弟。
又過了7年,即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北涼來自天竺的曇無讖翻譯的《大磐涅經》傳到建康,方才證明道生所說沒錯。外國專家的話,自古至今一句頂一萬句,於是官方趕快出來給他平反,恢複名譽,並請他在廬山辦講座,參加“百家講壇”等活動,好比與後人說《論語心得》賺錢差不多。
蘇州歷來爭“率先”,“率先小康”、“率先現代化”……這次有眼不識泰山,放走大好機遇,豈不後悔得肚腸都發青,趕緊在半塘為他建寺,因為他常念《法華經》,就取名法華院。講經的地方就稱為“生公講台”,現在還留有四個篆體大字。為開發旅遊資源,將白蓮池上的石頭叫作“點頭石”。杯具開頭洗具結尾,“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也就成了成語。
生公的理論,實際也是後來禪宗“頓悟”學說的萌芽。另外,歷朝的聰明人似乎還漏了一點,沒一個去商標局將“生公”名字搶注了,包括網際網路頂級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