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3
美國藝電出版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戰地3》(英文名:Battlefield 3)是一款由EA DICE工作室(EA Digital Illusions CE)開發製作、EA(美國藝電)出版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遊戲採用了寒霜引擎,展現了更強大的3D細節效果,把動畫、環境破壞、光照、地圖和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遊戲於2011年10月25日在PC、Xbox360、PS3平台正式發售。
《戰地3》是《戰地2》的正統續作,是EA《戰地》系列的第十部。PC版多人模式支持高達64人網路對戰。
戰地3的遊戲特點是結合單人遊戲的劇情模式和多人遊戲模式,CO-OP合作模式。它重新引入了幾個叛逆連隊沒有的新元素,包括戰鬥機,在PC上的64人對戰地圖,Xbox 360與PS3的地圖面積有限,雖然飛行空間仍然是相同的。
戰地3
一個最新的CO-OP模式演示在Gamescom 2011被精選了。骰子的總經理卡爾Magnus Troedsson證實分屏合作模式”選項將不可用。戰地3的新的社會網路,Battlelog,骰子表示,將與所有的合作模式匹配,允許玩家嘗試擊敗朋友的分數和跟蹤性能。還被證實參與合作模式允許玩家收集解鎖額外的內容,可以用於多點。
由DICE開發的《戰地3》採用了最新的寒霜2引擎,完美支持DirectX 11和DirectX 10.1,並且擁有強大的物理效果,最大的亮點還是光照系統,渲染的場景已近乎亂真的地步,光照效果堪稱絕贊。
《戰地3》的PC版多人模式支持高達64人網路對戰,主機版則最大支持32人。而且將帶來更多種多樣的武器以及解鎖內容,成為《戰地》系列武器數量之最。另外遊戲的單人戰役模式同樣支持合作模式。
故事發生在公元201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偵察營“米斯菲1-3”(Misfit 1-3)五人戰術小隊的亨利·布萊克本中士(SSgt. Henry “Black” Blackburn),在伊拉克庫德斯坦的蘇萊曼尼亞維和行動中接應負責搜查可疑化學武器地點的友軍部隊時,遭到來自伊朗的名為人民解放抵抗組織(People's Liberation and Resistance,簡稱PLR)的武裝分子襲擊。在激烈交火中,當地發生大地震,PLR乘亂控制了整個兩伊地區。爬出廢墟的布萊克本在目睹了一位名為“所羅門”(Solomon)的神秘人物出現后殺出重圍與戰友會合,殘餘美軍全部撤離。
美國為首的盟軍隨後對伊朗發動戰爭,布列克本的小隊在海軍航空兵的支援下發起“斷頭台行動”進入德黑蘭進行抓捕PLR領袖法魯克·巴希爾(Farukh Bashir),但是在一家銀行的金庫內卻發現了可裝有三顆俄制攜帶型核彈的箱子以及紐約和巴黎的地圖和火車時間表,其中有兩顆核彈不翼而飛。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暫時撤出之後,布列克本的小隊重返德黑蘭並且捉到了巴希爾,而重傷的巴希爾在死前透露了所羅門意圖核攻擊紐約和巴黎的計劃。
布萊克本的小隊隨即前往伊朗北部抓捕巴希爾的軍火供應商阿米爾·卡法洛夫(Amir Kaffarov),在路中遭遇了為了同一目的而來的俄羅斯空降兵的襲擊。布萊克本在攻入別墅后遇到了俄羅斯總參情報總局(GRU)特工"帝瑪"迪米特里·馬雅可夫斯基(Dimitri “Dima” Mayakovsky),帝瑪說服了布萊克本與他合作阻止核爆和美俄戰爭的爆發。而此時布萊克本的上司科爾上尉(Cpt. Cole)趕到並試圖逮捕二人,迫使布萊克本不得不將其射殺讓帝瑪脫身。此舉導致布萊克本被軍事法庭逮捕並交給中情局審問。與此同時,迪瑪與其GRU的戰友趕到巴黎試圖阻止核爆,但是卻沒能成功,核爆造成了超過八萬人死亡,倖免於難的迪瑪也染上了核爆病。而在紐約秘密受審的布萊克發現所羅門是中情局的線人,利用了中情局,且帝瑪在巴黎的現身更使中情局沒有相信布列克的說辭,仍認為是俄羅斯人想要挑起戰爭。意識到形勢緊迫。他在戰友大衛·蒙特斯(David Montes)的協助下逃出並且追趕所羅門,一番追逐后,大衛被所羅門開槍射殺,但同時所羅門的第二發子彈是啞彈(要快,不能讓他打第三槍,左輪手槍你懂的),於是經一輪肉搏戰後,布萊克本最終在眾目睽睽的時代廣場之下,用磚塊將所羅門格斃。
結局最後一段是帝瑪的一段充滿哲學性的談話,隨後故事隨著一聲手槍上膛聲結束。
與戰役模式相同,進行合作任務也需要玩家擁有最新版本的遊戲並且登陸“戰鬥日誌”。合作任務包含6個可供兩名玩家合作進行完成的關卡,玩家可以從“通訊中心”(Com-Center)中選擇一個,也可以通過公共分配(Public Matchmake)選擇到戰友。但是公共分配的戰友無法與其進行聊天和通訊。
任務 | 信息 |
撤離行動Operation Exodus | 許多重要戰俘被關押在美軍營地。發生的地震削弱了營地防線,使PLR的襲擊更加容易。營地已收到撤離的命令。玩家和為數不多的海軍陸戰隊負責保衛營地,直到所有人員撤離為止。 |
火雨行動Fire from the Sky | 美國車隊護送一名已取得機密情報的上將,在他們返回基地的途中遭到埋伏。上將被關押在偏僻的山村。對於前去救援的先鋒小組,玩家將為他們提供近距離的空中支援。 |
突破重圍Exfiltration | 敵軍重要人員厄爾·尼諾扎(Zakir)同意了投降談判。厄爾·尼諾扎在巴格達郊區的一棟公寓里等待撤離。玩家需要保護他,並把他帶回安全區域。 |
游擊戰Hit and Run | 厄爾·尼諾扎透露,一家位於巴黎市中心,稱作為閃電(Levin)的公司存有敵人的情報。擊退閃電公司的私人保安小組,獲得情報並逃離。 |
拯救人質Drop 'em like Liquid | 巴黎發生了人質劫持事件。扮演雙狙人小組,配合特種小組,提供其狙擊支援並幹掉主謀阿布·穆罕默德(Abu Muhammad)。 |
爭分奪秒The Eleventh Hour | 厄爾·尼諾扎透露被稱為阿卜杜·拉赫曼(Rahman)的炸彈持有者將襲擊巴黎,預料襲擊會類似幾年前在倫敦發生的事件。協助法國警方找到炸彈,拆除它並幹掉拉曼。 |
人物名稱 | 人物信息 |
布萊克——SSgt Henry Blackburn(亨利·布萊克本上士) | 出生於紐約州的水牛城,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Marine)偵察營米斯菲(Misfit)1-3五人戰術小組的一名士兵。發現了所羅門的計劃,其後聯繫自己的戰友和軍中朋友捕捉所羅門。后和米斯菲一同捕捉軍火商卡法羅夫。在最後獲得所羅門消息后,以米斯菲全部陣亡的代價下擊斃了所羅門。 |
哈金斯——Lt. Jennifer Colby Hawkins(珍妮弗·霍金斯中尉) | 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鯊魚(Shark)4-6戰鬥攻擊機小隊的一名FA-18F武器控制指揮員併兼機長。與布萊克是舊交,后私自與布萊克共同參與追捕所羅門的行動。後期參與了攻擊卡法羅夫的計劃。 |
帝瑪——Dimitri "Dima" Mayakovsky(“帝瑪”迪米特里·馬列可夫斯基) | 俄羅斯情報局(GRU)調查小隊成員,奉命追查軍火商卡法羅夫和他的上司所羅門的計劃。殺死了卡法羅夫,與布萊克正面對峙說服其放下俄美間的隔閡,全力追捕所羅門 |
米勒——Sgt. Jonathan "Jono" Miller(“離子”強納森·米勒中士) | 隸屬於海軍陸戰隊坦克營C連鐵鎚(Anvil)3-4小組,M1A2主戰坦克車長。配合了布萊克的行動並掩護其運走了一枚核彈,隨後被所羅門抓住並被其割喉。 |
《戰地3》在PS3,Xbox 360上不支持1080P解析度輸出,而僅為支持720P解析度。DICE表示這是為了保障遊戲的流暢性體驗。主要原因是由於當今遊戲主機的性能已無法滿足《戰地3》的需要。為了保障遊戲的正常運行,PS3,Xbox 360的畫面效果基本與PC版的低特效持平。
PC版配置要求:
最低要求 | 推薦配置 | |
操作系統 | Windows vista/7 | Windows vista/7 |
處理器 | Core 2 Duo 2.4GHz Althon 2.7GHz | 四核心CPU |
內存 | 4 GB | 4 GB |
硬碟 | 20 GB | 20 GB |
顯卡 | AMD 兼容DirectX10.1,顯存至少512 MB(ATI的Radeon3000,4000,5000或6000系列,ATI的Radeon3870或更高的性能的) NVIDIA 兼容DirectX10.0,顯存至少512 MB(NVIDIA GeForce 8系列,9,200,300,400或500系列的NVIDIA GeForce8800 GT或更高的性能與兼容) | 兼容DirectX 11,顯存至少1024 MB(NVIDIA GeForceGTX560或ATI的Radeon6950) |
戰地3
《戰地3》採用了ANT 引擎製作人物的動作效果。在此之前,ANT引擎已在EA Sports旗下的《FIFA》等遊戲中得到應用,不過在FPS遊戲中使用尚屬首次。用ANT引擎可以花費較少的精力製作出逼真的效果。舉例來說,戰士在下蹲時會先低頭俯身、放低槍口,而不是像以前的遊戲那樣頭、身、槍如木偶般同時發生位移。此外,ANT引擎也可以讓電腦AI的行動更加合理。
戰地3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坦克音效的調整
出於相同的目的,遊戲對聲音調控給予了一些其他的設計,這在DICE被稱之為“ HDR音效”,例如與玩家身處同一房間的腳步聲要大於窗外的槍聲,迎面駛來載具的聲音與駛向別處載具的聲音也可通過左右耳音量差簡單判斷。
戰地3遊戲截圖
遊戲在畫面上面比起《戰地:叛逆連隊2》有一定提高,尤其是在場景的擬真性上面提高了不少,但是植被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但《戰地3》的場景足以到達以假亂真的效果,這在靜態截圖上面尤為明顯。不過由於早期的《戰地3》在畫面的計算上面過於消耗資源,所以在正式版遊戲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強和優化。
在《戰地3》中,寒霜2引擎的色調統一和冷色表現強的特點被很好的表現出來,大多數《戰地3》的地圖都是用鮮艷的色調,所以每副地圖會有很統一的顏色表現,給人以清爽、細膩的感覺,但也有玩家不接受太過於簡潔的色調,尤其是後期更新的地圖中,大量冷色的使用。
《戰地3》的界面也經過了一定的改變,遊戲整體的界面使用了較為時尚的“金屬”的表現手法。這使得《戰地3》有很強的現代感。遊戲的UI配色以藍色為基礎,配以明黃色的“極光帶”效果,而讀取的標誌則變成了以藍色為基底、泛彩虹色光芒的方塊。在戰鬥HUD方面,《戰地3》使其可以模仿士兵的戰鬥眼鏡,不僅會向屏幕中央傾斜,在移動和射擊時還會抖動。
《戰地3》的所有遊戲地圖都可以進行所有的模式,但是征服模式下的分模式只能在特定的地圖開啟。《戰地3》還有獨特的“兵力值”設定,每復活一次都會消耗己方一點兵力值。當兵力值耗盡時,陣營就不能進行復活了,多數情況下,“兵力值”是判斷遊戲勝利和失敗的標準。
經典的遊戲模式是來自於《戰地2》的“征服”(Conquest)模式在征服模式中,地圖上將有大量的據點可供佔領,只要佔領了據點,就可以在此據點復生。如果己方佔據了地圖上所有的據點,敵方的“兵力值”就會自動下降,耗盡兵力值即為失敗;在“征服突擊”(Conquest Assault)模式中,俄軍陣營將會在一開始擁有所有的據點(Flag)但是沒有部署點(Deployment),而美方僅有部署(Deployment)點卻沒有據點(Flag),而沒有據點(Flag)的美方會擁有比俄方更多的兵力值。
征服模式中,一名玩家正在奪取旗幟
在“突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小隊突襲”,“小隊突襲”模式是突襲模式的縮小版,人數更少並且M-COM駐站也更少,更加講究精密的團隊配合。
遊戲中還有“團隊死斗”和“小隊死斗”模式,這兩種模式都是在縮小版的地圖上進行對戰,團隊死斗不配備載具,小隊死斗會在地圖中固定的若干位置刷新BMP-2M步兵戰車,最後依據每個隊伍的擊殺數進行判定勝負。兩者的區別是團隊死斗模式有兩個隊伍,小隊死斗模式可能會有多個隊伍。
在資料片“正面交鋒”中,遊戲添加了“槍神”(Gun Master)模式和“團隊征服”(Conquest DM CQ)模式。槍神模式來自於經典的“軍火庫”(Gun Game Mode)模式,玩家初始只能使用手槍等較弱武器,擊殺指定數量的敵人武器會自動升級,最先用最高等級武器擊殺敵人的玩家和其所在隊伍將獲得勝利。“隊制征服”則是在小地圖且沒有部署點的情況下進行隨機重生的快節奏征服模式。
以上模式中,征服和突擊征服可進行“大型”(Large)選擇,所有模式都可以開啟“硬派”(Hardcore)或者“步戰”(Infantry Only)選項。大型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支持64人的戰鬥。而硬派模式中玩家只有較少的血量並且HUD減少到最少,步戰模式中則沒有載具,但是這兩個選項都並不是很受歡迎。
戰地3
獎勵(Award)是直觀反映玩家對於遊戲熟練程度的數據,本作提供了45種 勛帶(Ribbon)和50種 勳章(Medal)兩類獎勵。勛帶很容易獲得,而獲得一定的勛帶后就會獲得勳章。勛帶和勳章都可以增加玩家的階級經驗。獎勵中有一種 勤務之星(Service Star)的稱號,每當使用特定武器達到100人時,就會獲得並增加經驗,熟練者將會獲得大師稱號。不同兵種也有自己的勤務之星,只要達到指定的經驗即可。
狗牌(Dog Tag)則是《戰地》系列的傳統特色,軍牌分為一般和特殊兩枚,特殊狗牌很難拿到。對敵人發動背刺(按F)就可以獲得他的狗牌,所有的狗牌會陳列在自己的個人信息內。
任務(Assignment)是《戰地3》加入的新元素,只要達成指定的擊殺或者是遊戲時間目標,就可以解鎖一些物品(武器、狗牌、槍支迷彩)。
戰地快報(Battle Feed)來自每局遊戲的結束,玩家可以從中獲得“最佳工程兵”、“槍神”等稱號。但這些稱號並不會記錄在個人信息中。
對於主機版用戶而言,《戰地3》也依舊提供了“成就”和“獎盃”的解鎖,分別對應XBOX360和PS3。但由於沒有獎勵,對於遊戲本身內容而言意義不大。
地圖 | 信息 |
“大型市集”Grand Bazaar | 位於德黑蘭,一副在雨中城市的巷戰地圖,藍色調。 |
“裏海邊境”Caspian Border | 位於伊朗,有大量平原和大量森林的地圖,是以載具為主的樹林戰,地圖廣大。 |
“火線風暴行動”Operation Firestorm | 位於伊朗沙漠的平原地圖,地圖廣大,是載具城市戰。 |
“諾沙運河”Noshahr Canals | 港口地圖,美軍乘坐登陸艦攻擊。 |
“地鐵行動”Operation Métro | 在巴黎的公園和地鐵近距離戰鬥,即使是征服模式也沒有載具。 |
“德黑蘭公路”Tehran Highway | 位於德黑蘭的夜戰地圖,場景中的照明彈和對空火炮會將地圖照亮。 |
“塞納河”Seine Crossing | 位於法國巴黎的巷戰地圖。 |
“德馬峰頂”Damavand Peak | 擁有隧道和山地,在強襲模式中美軍可依靠地圖的落差可以跳傘。 |
“哈格島”Kharg Island | 比較標準的登陸戰地圖,在強襲模式中有陸戰隊汽艇登陸的過程。 |
章節名稱 | 章節內容 |
重返卡肯(Back to Karkand) | 《戰地3》首個資料片《戰地3:重返卡肯》(Battlefield3 Back to Karkand)在發布一個月之後就進行了更新。該資料片以15美元的價格在EA的Origin商店銷售,在一些地區也銷售印有激活碼的印刷紙條。《戰地3:限量版》則無需購買可以直接更新。該資料片提供了新的四幅地圖和所配套的征服突擊遊戲模式,3種新載具和10種新武器,同時增加了成就任務系統。大多數伺服器都更新了重返卡肯補丁,沒有購買資料片的玩家將無法進入這些伺服器。如果購買了《戰地3:增值版》,資料片會自動獲得。 |
正面交鋒(Close Quarters) | 《戰地3》發行的第二個資料片,《戰地3:正面交鋒》(Battlefield3 Close Quarters),將會將《戰地》系列越發濃厚的巷戰發揮到極致。短兵相接具有4幅全新的巷戰地圖,並且這些地圖都帶有稱為“高畫質破壞”(HD destruction)的新機制。同時,隨地圖也更新了新模式Conquest Domination(隊制征服),該模式類似於《戰地1943》中的“空中英豪”模式。玩家們需要保證兵力在一定區域內的充足,就可以更快的削減敵方的兵力值,從而獲得勝利。“正面交鋒”也提供了10種全新的武器,包括經典的AUG A3都將一併更新。 |
裝甲之怒(Aromored Kill) | 《戰地3》發行的第三個資料片《戰地3:裝甲之怒》(Battlefield3 Aromored Kill)將戰地系列特色的載具戰鬥回歸原點。《戰地3:裝甲之怒》將會包含4幅全新的載具作戰地圖配合全新的遊戲模式Tank Superiority (裝甲優勢),5種新載具,和一副《戰地》史上最大的平原戰地圖。資料片以於2012年9月發布。 |
劫后餘波(Aftermath) | 《戰地3》發行的第四個資料片《戰地3:劫后餘波》(Battlefield3 Aftermath)將帶來與以往不同的《戰地》遊戲體驗,玩家必須作為獨立的戰士在地震后的城市廢墟中生存下去。新DLC將提供4幅新地圖,新武器和載具,獨有的Scavenger(荒盪征服)模式等。 |
終局(End Game) | 《戰地3》第五資料片《戰地3:終局》(Battlefield3 End Game)以於2013年3月發布,屆時會出現全新的“空中優勢”(Air Superiority)模式,通過佔領空中的飛艇獲得勝利;以及經典的“奪旗”模式(Capture the Flag)。新DLC會出現越野摩托和新款改裝防空吉普車。 |
《戰地3》中,載具將會在戰鬥中佔據更大的比重。玩家可以在多人遊戲中操控19 種的可移動載具。在《戰地2》中出現的移動防空車、偵察直升機和固定翼戰鬥機也將在《戰地3》中回歸。
在遊戲中可以乘坐多種載具
在《戰地3》中,美軍擁有兩棲突擊車,它作為了美軍的重生基地,並且俄軍無法搭乘。而美軍的陸戰隊運輸氣墊船則作為部署基地出現,不能駕駛。
而攻擊機則僅在“突襲”模式提供。硬式登陸艇作為唯一的可駕駛船類出現。
前作中散落於地圖的機槍哨和個人防空基站取消,不過固定反坦克發射器依然得到了保留。
在玩家的意見下,雙方的基地一般上會有一台可控制並不可摧毀的固定防空機槍,以防止出生點屠殺的行為出現。
道具名稱 | 道具信息 |
摩托車 | 兩人駕駛。擁有最快的移動速度和靈活性,防禦力極差,實用性低,成員完全暴露在外,很容易被殺。 |
全地形車 | 兩人駕駛。擁有最快的移動速度和靈活性,防禦力極差,乘員均暴露在外。 |
沙漠巡邏車 | 三人駕駛。擁有極快的移動速度和較高的靈活性,防禦力較差,成員均暴露在外。 |
突擊車 | 三人駕駛。專為傘降而設計的通用載具。擁有較快的移動速度和較高的靈活性,防禦力較差,成員均暴露在外 |
運輸車 | 四人駕駛。為了城市巡邏而配備的載具,各項性能平衡。平衡的靈活性和移動速度。成員均在車內,擁有較好的防禦性,但不能防禦大口徑槍彈和火箭彈。二號位配備一挺遙控機槍,俄軍的運輸車可以涉水前行。 |
主戰坦克 | 三人駕駛。是陸地霸主,具有兇猛的火力。武器為120mm滑膛炮 副武器為重機槍。履帶的使用讓坦克具有原地旋轉的能力。防禦力極強。二號位為一挺重機槍。三號位配備了一台激光鎖定器,美軍使用M1A2,俄軍為T-90(雙雄)。 |
坦克殲擊車 | 五人駕駛。擁有極強的機動性和兇猛的火力。俄軍使用履帶移動機動性強、美軍使用輪式速度更快,防禦力較好。其他位置均配有一挺遙控機槍。 |
步兵戰車 | 六人駕駛。擁有很強的反步兵火力,適合掃蕩。武器為20mm炮 和陶式導彈,俄軍使用履帶移動機動性強、美軍使用輪式速度更快,防禦力高。其他位置均為乘客,乘客位也可用機關槍掃射,只不過攻擊角度有限。美軍為LAV-25俄軍為BTR-90跟BMP-3。 |
移動火箭炮 | 一人駕駛。擁有極強的火力並可以防空。移動速度和靈活性均很差。防禦力很一般。1號位開車,2號位發射武器,適合跟偵察直升機配合使用 美軍為M55 俄軍為BM-21喀秋莎改進版。 |
移動防空車 | 一人駕駛。擁有很強的防空火力和裝填速度非常快的導彈,可以有效防空,是直升機的剋星。俄軍使用履帶移動機動性強、美軍使用輪式速度更快,防禦力一般。 |
兩棲突擊車 | 六人駕駛。用於海岸登陸作戰,防禦力高的可怕。限定美軍乘坐並可以作為移動重生點。具有一挺反步兵能力很強的榴彈發射器和一挺大口徑機槍。其他位置均為乘客位,美軍為DPV俄軍為FAV。 |
鏟車 | 三人駕駛。施工工地常見的載具。最高移動速度和士兵跑動速度相仿,靈活性較好。有三個位置,坐在駕駛位的駕駛員,坐在鏟子上的二號位和坐在發動機上的三號位。因為外觀和遊戲中不可駕駛的“景物載具”相仿而常常被忽視。 |
道具名稱 | 道具信息 |
偵察直升機 | 四人駕駛。靈活性極佳的小型直升機。噪音低,適用於戰術偵察,也可運送技術好的隊員深入敵後,雖然也裝武器,但不適合擔當攻擊任務,速度直升機中最快,防禦力低,可被任意火器擊落。常規裝備兩挺六管機炮。四號位可以使用激光鎖定器,是遊戲中為其他導引武器進行戰場激光導引的重要載具,美軍為AH-6J小鳥 俄軍為直-11海豚。 |
攻擊直升機 | 兩人駕駛。坦克殺手,戰場中堅。可搭載多種給力武器,速度最快的直升機,機動性較好,防禦力高。只能用大口徑炮擊落,擋風玻璃可被大口徑狙擊步槍穿透,美軍為AH-1Z蝮蛇 俄軍為Mi-28N浩劫。 |
運輸直升機 | 除駕駛員外最多拉五人。空中運人平台。適合戰略/偷襲/敵後運兵和執行高優先任務使用。武器為加特林機槍(威力小),靈活性和速度中等,防禦力較高(受傷到20%會失控)。四名乘客都暴露在外,美軍為UH-1Y毒液 俄軍為Ka-60。 |
戰鬥機 | 一人駕駛。空中霸主,速度最快,支持加力飛行,裝甲薄,武器為一挺射速極高的機炮,空空導彈,火箭發射巢,空地導彈(需要解鎖),USMC為F/A-18E大黃蜂(單人遊戲中的大黃蜂為F/A-18F是雙座版 多人為單座版)F-35B 閃電II(僅限部分地圖 支持垂直起降)俄軍為蘇-35側衛E。 |
攻擊機 | 一人駕駛。反載具之王,擁有最強對地攻擊優勢。裝甲厚,配件和戰鬥機共享解鎖,美軍為A-10(機炮一點也不威)俄軍為蘇-25TM 即蘇-39。 |
炮艇機 | 兩人駕駛。自動在天空慢速飛行的巨大載具,可使用其進行空降重生。配備帶有變焦功能的120mm和40mm火炮以及兩挺防空炮。熱誘彈非常絢麗,外形取自AC130但有一定的區別。 |
道具名稱 | 道具信息 |
硬式充氣艇 | 四人駕駛,快速在水上部署兵力的載具。二號位持一挺大口徑機槍。三四號位位於皮艇中部和尾部。 |
2009年6月11日,美國藝電首席運營官(COO)在採訪中泄露了“戰地3”計劃。他說:“我有機會看到了EA DICE正在製作的《戰地3》,這款遊戲的開發工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它不會在本財度年上市,但仍然十分值得期待。”隨後,EA DICE相關開發人員開始做出積極回應。BFHQ官方推特上證實《戰地3》計劃的確存在,但表示不能透露更多信息。
DICE工作人員KM Troedsson在其私人推特中豪言:如果以10分值給遊戲評分,相信《戰地3》能得到11分。
DICE前首席執行官也表示了對《戰地3》的“充滿信心”,稱該遊戲“能掀起新一股風暴”。2010年7月,美國藝電宣布購買《榮譽勳章》限量版的用戶可以獲得《戰地3》測試版的密鑰,可在《戰地3》發表測試版之時直接使用。
這是美國藝電首次在官方新聞中提到《戰地3》。
2011年2月,美國藝電宣布放棄製作《戰地1943》PC版與《戰地:叛逆連隊2》的COOP猛攻模式(Onslaught)追加內容,而理由則是盡全力製作《戰地3》。不久,有消息傳出《鏡之邊緣2》也因讓位於《戰地3》而被凍結。
戰地3
畫面表現9.0分:寒霜2在光影方面表現的非常棒,但也不足以全面超越《戰地:叛逆連隊2》。。
聲效表現9.5分:能夠聽到每一發從腦袋上方呼嘯而過的子彈,還有身邊土石碎塊飛濺的聲音。
上手體驗8.5分:在廣闊的戰地上馳騁或奔跑的感覺棒極了,但是單人戰役表現非常一般。
耐玩性9.5分:多人對戰的海量解鎖能夠津津有味的度過數個月。
總分9.0: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