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

戴安邦

戴安邦(1901 04.30 - 1999 04.17 )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他致力於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70年,培育了中國幾代人才。他對啟髮式教學和全面的化學教育有精闢的見解並身體力行,影響深遠。他一貫從實際出發選擇研究課題,同時,進行實際問題中基礎理論的研究,把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科和培養人才三者有機結合為一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學術上的重要成就是配位化學的開拓工作,是我國配位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生平


戴安邦
戴安邦
戴安邦1901年4月30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丹徒縣南鄉丘陵地區的農村家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隨家人在地里勞動,而收穫有限,當地鄉民生活均甚貧苦,故後來學農有改進農村之意。 1906—1911年,戴安邦入私塾,讀完《三字經》、《二十四孝》、《四書》、《詩經》等書,打下了深厚的文言基礎。
1912年入鎮江潤州中學,接受新教育。所學課程除國文、英文、數、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歷史,遂產生振興國家民族的志願。
1919年夏,“五四”運動發生,鎮江雖是工商業小城,但有外國租界和商店。為響應北京和上海的愛國運動,各界發起抵制日貨。他積極參加,並組織同學上街宣傳。
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學學習農科,先入預科,但到第二年下學期學費困難,幾致輟學,幸好南京成美中學要聘請一位化學和物理教員,由於他的學習成績優異,被介紹去該校兼課,半工半讀,大學學習得以繼續。兩年預科畢業,即將轉入正科。因農科各科的田間實習頻繁,而且時間因天時而不固定,學農與半工半讀不能兼顧,故不得不放棄學農,改學在中學教的理科化學。他在中學教學,認真備課,努力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特別重視直觀教學,講課借用大學的儀器做示教實驗,因此他的教學效果很好,深受學生的歡迎,也為學校的領導讚許和支持,不久即撥給經費購置理化實驗器材,成為當時具有理化實驗設備的極少數中學之一。
1924年6月他大學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因學習成績全部優秀,榮獲金鑰匙獎。同年他留校,先擔任普通化學的實驗室教學,繼兼任有機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課助教。
1926年升任講師,講授普通化學課。
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學術組織“中華教育改進社”興起了一個改進中國教育的運動。
1925年起,該社在清華大學開辦化學教師暑期講習班,開設實驗課,討論化學教學法。
1926年夏他參加該班講習,對他後來重視實驗教學和化學教學法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戴安邦獲中國醫學會獎學金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深造,由於勤奮刻苦,每門功課成績均優,次年6月獲碩士學位,並於12月被選為美國榮譽化學學會會員,榮獲金鑰匙。又被選為美國榮譽科學學會會員,再度榮獲金鑰匙。通過博士生預試,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膠體化學家托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學觀點進行“氧化鋁水溶膠的研究”。戴安邦充分發揮自己紮實的化學功底和精湛的實驗技術,使論文工作很快有了創造性的結果。導師稱這是他遇到過的最好的博士生。
1931年6月,戴安邦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一經在美國化學會志發表,就受到學術界的矚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馬斯著《膠體化學》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編的《配位化合物化學》中均直接引用這篇博士論文的研究結果。
1931年9月,戴安邦回國任金陵大學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全力投入成立化學組織和出版化學刊物的工作。
1932年8月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戴安邦是發起人之一。
1934年1月,中國化學會《化學》雜誌(《化學通報》前身)創刊,他任總編輯兼總經理。他在創刊號中撰文呼籲:“吾國之貧弱已臻極點。富國之策,雖不止一端,要在開闢天然富源,促進生產建設,發達國防工業,而待舉百端,皆須化學家之努力。”作為一名中國化學家,以後他就是本著這種精神身體力行的。他主持《化學》刊物17年,為普及化學教育,提倡化學研究和推廣化學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3年起金陵大學理學院舉辦理科教師暑期講習班,每年他都擔任化學講師,講授化學教授法。1936年應福建省之邀,到該省暑期教師講習班講課。
1937年11月日本侵華戰火蔓延江南,戴安邦隨金陵大學西遷成都。由於戰爭的影響,當時儀器藥品奇缺,實驗教學已難以維持。
1940年初,他為四川省教育廳創辦了“四川省科學儀器製造所,”併兼任該所副所長,負實際責任。在人力物力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大量生產中學化學、物理和生物教學所需的儀器、藥品、模型和標本等,使該省和部分鄰省學校的這三門課程的實驗工作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年代里得以維持,他還結合實際條件編寫實驗教程,由四川省教育廳出版。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7年8月,戴安邦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分析化學系,主要研究無機沉澱的晶化作用,應用X射線衍射法測定製成樣品的晶體結構,並闡明了磷酸鉻的多晶現象。該系系主任克拉克(G.J.Clark)教授對他頗為欣賞,一年後欲挽留他繼續工作,戴安邦則介紹他的學生代替,自己按期回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戴安邦繼續在金陵大學以及院系調整以後的南京大學任教。他除了擔任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外,還擔任許多行政和社會工作。他先後任校工會主席,江蘇省科協副主席,金陵大學理學院院長和化學系系主任,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無機化學學報》主編,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高校理科化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兼無機化學組組長,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等職務。由於他對我國化學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學術成就,1978年榮獲江蘇省勞動英雄稱號,同年12月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組組員,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1981年6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個人成就


重視教學法研究和實驗教學,培育化學人才
從1921年他在南京成美中學踏上講台至今70年,他所講各課,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每一堂課,中心是什麼,怎樣讓學生掌握重點,都成竹在胸。授課時,他總是先從事實出發,或表演示教實驗、或講授化學歷史故事、或表列實驗數據,以啟發學生自覺有效地進行學習。他語言生動,深入淺出,條分縷析,生動活潑,總能抓住學生的心理,所以課堂秩序井然。學生和教師都反映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學到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美國從事造紙工業的30年代的學生郗公銘在給他的信中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寫:“每當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都要想起1937年您教授無機化學課的情景,您只帶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一個化學反應式,然後提問題讓我們思考,啟發大家自由討論。被提名發表意見的學生有的馬上作出反應,答不出的你也不留難。從此我努力參閱資料,準備下一堂課的討論。當然,最精彩的是下課前五分鐘,在透徹地討論以後,您做一個簡單的結論,畫龍點睛,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您不僅傳授我們知識,而且引導我們如何追尋知識,這使我們終生受益。”
戴安邦不僅在教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教學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80歲以後,壯心不已,孜孜不倦地寫出一些教學方面的文章,供後人借鑒。1983年在全國無機化學教學討論會上,針對國內高等學校化學教學的缺點發表“基礎化學教學啟髮式八則”一文,認為目前只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法應予廢止,因為這種方式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必須採用啟髮式。至於如何進行啟發教學?他歸納為:“引導學生有學習要求,誘導和啟發學生始終專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使教學符合認識規律舉一反三,學思結合,重視實驗教學,重視教學的思想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八條。”他以內涵相似的兩句名言說明啟髮式的重要性,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孬教師給人奉送真理,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他這篇論文的意義當然不止於提倡啟髮式,其更深一層的內涵是:如果一名教師認為只要掌握專業知識就可教好一門課,這是不夠正確的,因為教師尚須掌握教學規律,並按此規律進行教學,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較好的效果,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早在1934年,他就在《科學教育》雜誌上提出:“科學教學不單隻傳授知識,而要進行全面的教學,包括人的科學思想和品德的培養。”這反映了他早期的教書育人的思想,如今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已總結成“全面的化學教育和實驗室教學”一文(《大學化學》1989年第一期)。他認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學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更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室中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由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各項智力因素皆得以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
在戴安邦70年的教學生涯中,一貫重視教學法研究,上述兩文只是他的重要著作。在兩文發表以後,引起國家教委的重視和許多化學教師的強烈反響,紛紛組織學習。有的教師來信說:“由於該文可作為我們教師的座右銘,終生受用,我已經把它背下來了。”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過去我國高校的化學教材,在中華民國時期用英美課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用翻譯的蘇聯教材,均不能適應培養我國化學人才的需要。1956年戴安邦接受教育部下達的主持編寫高等學校無機化學教材的任務。作為主編,他和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尹敬執、嚴志弦和張青蓮四人編寫出我國第一部無機化學統編教材《無機化學教程》,該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章闡述化學的起源是金丹術,而金丹術的發生和發展,我國均為先驅。當然近代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是產生於西方。接著就敘述學習化學和化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即由實驗觀測而得的化學感性認識,經推論而得的理性知識。化學內容包括感性知識的化學事實和理性知識的化學定律和學說。以後各章即根據理論分別討論各類無機物及其性質和結構。摒棄了當時蘇聯教材中普遍存在的“新生態”等陳舊概念。該書於195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讀者極大的歡迎。以後多次重印,1964年出第二版,1972年第15次印刷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套教材至今仍然是我國公認的重要的化學基礎教材和參考書。
戴安邦除了主持和親自編寫教材和參考書外,還組織和支持中青年教師編寫、編譯書籍。在他倡導下,南京大學化學系近年來已出版各種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十多部,許多書中都浸注了他的心血。
戴安邦一貫重視實驗教學,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習化學特別需要從實驗入手。化學的感性知識主要靠化學實驗提供,而且化學課的實驗作業主要是學生的實習活動,他們始終應處於主動積極地位,在實驗室里他們能學習各種動手的技能,更訓練由實驗結果求得的結論,解決問題,即由感性認識求得理性知識的能力。他把近年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獎金、稿費和海外學生出於對老師的關心給他的贈禮作為基金,於1985年設立:“學生實驗優秀獎”,每年表彰應屆化學系本科畢業生中實驗成績優秀的學生,到1991年為止,已進行了七屆評選,共有53人獲獎。鑒於學生在實驗室教學中所受教育的質量又有賴於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器材、設備等條件,故於1989年又設立“化學實驗教學先進獎”,獎勵化學實驗教學先進的教師和從事化學實驗教學管理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他這種一心為化學教育作奉獻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弘揚與學習。
開拓中國的配位化學研究
配位化學是在無機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涉及的內容已遠遠超出經典無機化學的範圍,成為當今化學學科的前沿領域之一。早在20年代末,戴安邦就以配位化學的觀點進行高價金屬羥化物水溶膠的研究。50年代末,他看到了經典無機化學的現代化,新型配合物的大量湧現以及這些化合物結構和反應機理研究的成功,特別是配位場理論的創立,使得維爾納配位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他請來蘇聯專家,廣羅全國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一些優秀的無機化學教師,在南京大學創辦了幾十人的全國絡合物化學(現名配位化學)講習班,為我國培養了一代配位化學的學術帶頭人或骨幹力量。以後他連續幾年親自為化學系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絡合物化學”課程,還指導助手開設實驗課。經國家批准,1963年他創建南京大學絡合物化學研究室,並於1978年擴建為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1988年又創建了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1987年7月第25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在南京召開,這是一次有44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共約1000人參加的化學盛會,戴安邦被推舉為大會主席,蘇聯科學院普通及無機化學研究所給他頒發了秋加也夫(Чугаев)獎章,以表彰他在配位化學方面的貢獻。經戴安邦的倡議和指導,1989年12月全國第一屆配位化學會議在南京大學召開,有300多人參加會議,提交學術論文500多篇。維爾納生前母校瑞士蘇黎世大學為大會贈送了維爾納的肖像。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徐光憲在開幕式上說:“我們要同舟共濟,把我國配位化學水平搞上去。所謂舟,就是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可見今天的南京大學已成為我國配位化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地。
進行與生產相關聯的基礎理論研究
早在1934年,金陵大學就成立了化學研究所,戴安邦任主任,講授膠體化學、高等無機化學等課程。研究所自成立至抗日戰爭勝利十餘年中,共收研究生20餘人。當時金陵大學是經教育部核准授予理學碩士學位的最早的大學之一。金陵大學化學研究所的一位首屆畢業生接受部頒的碩士學位證書為天字第一號,表明他是當時獲得化學碩士學位的第一人。根據戴安邦對於科研的選題見解,化學研究所於1935年即受江蘇省建設廳委託,從事江蘇土壤肥力的調查研究,以應農業建設的實際需要,根據農產品的種類產量和土壤分類,將江蘇省劃分為若干代表區,在各區的16個縣採集土樣203種,經分析綜合后,編輯成《江蘇土壤肥力》一書,由江蘇建設廳出版。該書提出的因地制宜施肥方法,對促進農業的發展很有意義。
抗日戰爭期間,金陵大學於1938年遷至四川成都。不久就接受四川省農業改進所的委託,研製鹼式碳酸銅。四川北部山區農田小麥遭受黑穗病毒害嚴重,鹼式碳酸銅為防治該病害的特效藥劑。化學研究所即研究成功從廢舊銅材料製得高純度的鹼式碳酸銅細粉並以實驗室規模進行生產,交省農業改進所發售給農民,川北嚴重的小麥黑穗病得以制止,挽回農民的重大損失。一年余時間,共生產2000多公斤,后需要量日增,即將製法交給省農業改進所生產。因該任務而進行的基礎研究,如金屬銅的氧化溶解反應的速度、鹼式碳酸銅沉澱的晶化研究成果均在中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在確定科學研究方向時著重理論聯繫實際,他說過:“科學家到生產實踐中去找研究課題,把我國現代化建設搞上去是當務之急,但同時要求對其中有關的基礎理論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再回到實際中去,使生產不斷改進和革新。這樣實際問題既能得到解決,基礎理論也增加了內容,對學科發展也有所貢獻”。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論”就是從研究實際任務開始的。1955年西北黃土高原土壤加固研究工作要求找出影響硅酸膠凝材料作用的因素。這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國際上已研究了一個多世紀,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但多為片面、分散的結果,不少甚至互相矛盾。當時南京大學在科研方面的設備條件還不理想,戴安邦卻欣然承擔了這個課題,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接受的第一個從實際中來的科學研究任務。他帶領助手和學生較全面地研究了酸度、濃度、溫度和外加鹽等因素對硅酸聚合作用的影響,根據所得結果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硅酸聚合作用理論”。它首次統一說明了各種因素對硅酸聚合而成凝膠作用的影響,尤其是酸度的影響,提出在溶液中硅酸負離子因酸度增加,而形成中性分子和正離子
硅酸聚合是依兩種不同的機制進行的,在鹼性或中性溶液中,主要是硅酸分子和硅酸負離子的氧聯反應,由單酸形成雙酸,雙酸又以氧聯反應生成多酸,繼續反應以至膠凝。在酸性溶液中主要是硅酸分子和硅酸正離子的羥聯反應,單酸形成雙酸,雙酸繼續以羥聯反應生成多酸直至膠凝。根據這兩種機制導得硅酸膠凝時間與溶液pH的關係的動力學公式。這個理論統一而定量地說明了溶液中各種因素與硅酸聚合而成凝膠的速度的關係,並由電泳實驗證明了硅酸正離子的存在。更可貴的是在極酸溶液中理論預言的最高速度點也由實驗證實。由實驗結果還求出了上述硅酸離解常數К0、К1、К2的表觀值和真實值。這些均表明硅酸聚合作用理論的正確性和先進性,是對硅酸及其鹽的溶液化學的一個重要貢獻。迄今硅酸的研究論文已發表30餘篇,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該理論及數據已被引用於國外專著及一些國際性手冊中。這個理論已為硅溶膠生產、建材、鑄造、電能貯存、萃取分離和硅肺發病機制等有關硅的實用領域提供理論依據,對生產和科研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成果被選入國家科委組織編撰的《中國基礎研究百例》一書(北京能源出版社,1990年),還被南大校刊譽為“植根生產實踐的科研之花”。
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的“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課題,其遠景目的是為改變高溫、高壓以達到在較溫和條件下合成氨,也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課題,其中也包括著合成機理等基礎理論問題。戴安邦親自參加調研,動手實驗,在1973年全國固氮會議上,從實驗和理論上指出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鐵催化劑為電子授受體(EDA)”的不正確的概念,提出α-鐵原子組成的中心起主要作用的看法,他與同事們對氮、氫及所研究的金屬鉀-活活性碳-鐵類催化劑體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終於在1975年提出了合成氨催化劑活化氮中心的七鐵原子簇模型,受到同行的讚許。
多價金屬離子水解聚合形成多鹼的研究又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例子。郵電部在南京的器械四廠為生產全塑電纜需進口的一種鹼式鉻(Ⅲ)鹽偶聯劑,交由南大化學系研製。戴安邦即組織人員進行調研、研製,很快成功,經鑒定后投產,取代了進口品,對我國通訊電纜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為闡明鉻離子水解聚合的機理,他親自製定實驗方案,用靜置平衡pH法代替傳統的連續滴定pH法,因為惰性的三價鉻離子水解聚合反應極慢,一個樣品達到平衡有時要一個月時間,儘管自50年代起國際上對幾乎所有的多價金屬離子的水解聚合作用都經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但對鉻離子的水解作用的精確資料則很缺乏。戴安邦等測定了鉻離子在不同條件下水解聚合反應平衡共5000多個數據,經計算機用自編程序處理,求得二聚到四聚鉻離子的不同組成的形成常數的準確值,並發現當時已確定的“根十節”理論只在一定範圍內有條件的適用於鉻離子的水解聚合作用。該法繼又應用於稀土金屬離子水解作用的研究,所得結果除驗證三分組規律外,又從而導出有效核電荷、離子半徑與水解常數間的經驗方程。這些多價金屬離子水解聚合研究結果均在國內外核心雜誌上發表,榮獲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戴安邦既重視生產實際中的問題,也注意國際配位化學的研究動向,及時開拓新興學科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無機化學和生物學交叉而形成的生物無機化學是近年配位化學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他指導下的“鉑配合物抗癌作用及機理研究”課題已進行了多年,首先系統地研究了已有鉑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毒性及結構之間的定量關係,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鉑化合物,從中發現一種鉑配合物其活性與現在採用的順鉑相當,而毒性則較低,已在臨床試驗中。在順鉑的作用機理方面,發現不僅能與癌細胞DNA同股兩個相鄰鳥嘌呤的N7N7形成鏈內交聯且能與兩個鳥嘌吟的N7N1結合,以形成鏈內交聯。這種交聯比前者更可能是順鉑阻斷DNA複製的機制。課題的研究已在國內外學報發表論文20餘篇,榮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近代配位化學要求和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理論密切結合,在戴安邦指導下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結構研究”課題組,在大量合成了金屬簇合物、不對稱和多核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基礎上,在配合物的譜學計算和實驗方法、簇合物的成鍵理論和低對稱場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績,特別是包括d軌道和f軌道的核磁共振化學位移理論方面獲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戴安邦的治學極其勤奮,態度嚴謹。他總結治學經驗為:“勤學習,多動手,深思考,自強不息。”他年屆九旬時,仍非常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和工作,不論嚴寒酷暑、風霜雨雪,甚至生病住院也從不鬆懈。他業務功底深厚,為了把經驗留傳後代,筆耕不輟。對中青年教師和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愛護備至,受教育者都非常感動。例如有一位研究生用英文撰寫論文摘要,他不厭其煩地指出問題,致四易其稿,最後,再從抽屜里取出他早已擬就的摘要稿給他去參考。
戴安邦作風民主,品德高尚。他奉行的格言是:“立身首要是品德,人生價值在奉獻。”他自己做出了榜樣,為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繁榮、祖國的進步奉獻了一切。他為扶掖後進,常常付出大量的時間為他們修改論文、書稿,自己從不計較任何榮譽和報酬。他個人經濟並不寬裕,卻總是把應得的稿酬和獎金留作公用。他對社會作出了很大貢獻,黨和政府給了他一定的榮譽和獎勵。他自己卻非常地謙虛地表示:“個人所受優遇有餘,所做貢獻不足,乃憾事也。”
戴安邦經歷了清朝、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時期,對比今昔,感慨萬分。在中華民國時期,科技人員雖努力工作,但條件缺乏,難以收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現在南京大學化學系每年的畢業生數超過200人,比過去金陵大學化學系從1927年至1947年共22年畢業生總數的131人還要多,他自1983年起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已畢業的13名,現尚有3名在攻讀中,博士生論文獲全國各種獎的六名,大多數博士生畢業生獲得各種基金或獎學金到美、加、西德或日本做博士后研究員,其中二人已回國,在高校任職。一人已任教授.戴安邦在科學研究方面與同事協作已發表論文二百四十多篇,受到多種獎勵,但絕大多數論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他借用宋朝朱熹的一首“泛舟”詩表達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科學事業蓬勃發展的喜悅心情:“昨夜春水江邊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個人履歷


1901年4月30日 出生於江蘇省丹徒縣辛豐鎮
1919年 考入南京金陵大學
1921年 兼任南京成美中學物理和化學教師。
1924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獲理學士學位。任金陵大學化學系助教。
1928—1929年 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31年 獲博士學位,回金陵大學任化學系副教授。
1932年 積極參與和發起成立中國化學會,並在解放后曾任常務理事、理事和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等職。
1933年 任金陵大學教授。
1934年 任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研究所主任。創辦中國化學會《化學》雜誌,任總編輯兼總經理。
1938年 隨校西遷四川成都,任化學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 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系任訪問學者。
1952年 任南京大學教授,其間1952—1985年任化學系主任,1963年兼任“絡合物化學研究室”主任。
1978年 兼任“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
1980年11月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1985年 創辦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報》,並任主編。
1999年4月17日逝世。

主要論著


1 Tai A.P..Displacement of Hydroxyl Group from Aluminum Oxy-chloride Hydrosol and Basic Aluminum Chloride Solution.J.Chinese Chem.Soc.,1940,7(10):129—137.
2 Tai A.P.Chen C.L.Effect of Salts on Adsorption of Erythrosin on Silver Halides.J.Chinese Chem.Soc.,1943,10(l):22—29.
3 Ta?A.P.,Tsai S.L.Aging of Basic Copper Carbonate Precipitat.J.Chinese Chem.Soc.,1945,12(1):55—65.
4 KoWoh T.C.Tai A.P.A Not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pper Tartrate Crysta1s.J.Chinese Chem.Soc.,1946,14:7—9.
5 戴安邦,吳佑禮.多價正離子的聚沉值和聚合作用.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7(2):119.
6 戴安邦,江龍.硅酸及其鹽的研究Ⅰ.硅酸聚合的速度和機制.化學學報,1957,23(2):9098.
7 戴安邦,柳海澄.硅酸及其鹽的研究Ⅳ.硅酸的電遷移性質.南京大學學報(化學版),1962:57—62.
8 戴安邦.硅酸聚合作用的一個理論.南京大學學報(化學版),1963,(1):18;中國科學(英文版)1963,12(9):1311—1320.
9 戴安邦,陳榮三.硅酸及其鹽的研究V.氟離子和硅酸的聚合作用.化學學報,1963,29(6):384—389;中國科學(英文版),1965,14(1):73—79.
10 戴安邦,陳榮三,朱屯.硅酸及其鹽的研究Ⅶ.一個較完全的N—曲線.南京大學學報(化學版),1963(1)20—29;中國科學(英文版),1965,14(10):1425—1430.
11 戴安邦,王占文.同多酸和雜多酸的研究I.鎢酸鈉酸化過程第一階段中鎢酸的聚合度.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4,8(3):395—400;中國科學(英文版),1965,14(4):568—572.
12 忻新泉,朱龍根,戴安邦.絡合物反應動力學的研究Ⅲ.二氯四水合鉻的水合反應速率與機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5,9(2):195—207.
13 忻新泉,朱龍根,張雪琴,孟慶金,戴安邦.鹼金屬助催合成氨鐵催化劑的研究Ⅳ.合成氨鐵催化劑中氫的狀態和作用.化學學報,1978,36(1):916.
14 朱龍根,忻新泉,孟慶金,張雪琴,戴安邦.FeN2和HFeN2絡合物的電子結構.科學通報,1979,24(15):690—693.
15 唐雯霞,張才芬,戴安邦.順-[Pt(NH3)2Cl2]和核苷的作用.第21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1980,法國Toulose):171;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1,2(4):423—429.
16 汪信,忻新泉,戴安邦,江壽平,吳偉雄.一些草酸鐵鹽的電子結構與熱穩定性.分子科學與化學研究,1982(2):15—22.
17 王金唏,陳榮三,毛延,李重德,魏金華,柳海澄,戴安邦.硅酸及其鹽的研究XV.29SiNMR譜研究溶液中的硅酸鈉.化學學報,1984,42(4):308—312;(英文版)1984,42(1):24—29.
18 庄瑞舫,蔣鳳生,戴安邦.電子能譜法研究HEDP體系電鍍錫-鈷合金鍍層的表面膜.化學學報,1984,42(8):764—769.
19 羅勤慧,沈孟長,丁益,任建國,戴安邦.鉻(Ⅲ)在水溶液中的狀態.中國科學(B輯),1986,(2):137—145.
20 Xin Xinquan,Wang Xin,Wu Peicheng,Dai Anbang,Zhang Yuchang.A Mossbauer Study on Supported Iron(Ⅲ)Oxalato Co—ordinationCompounds.J.Mol.Sci.(Wuhan China)1985,3(1):123126.
21 曲筠,唐雯霞,戴安邦.順鉑與DNA結合方式N7、N1鏈內交聯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徵.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6,7(4):287291.
22 吳偉雄,游效曾,戴安邦.核磁共振化學位移的MNDO/DIAO微擾計算.化學學報,1986,44(10):10771079.
23 王國雄,毛延,陳榮三,戴安邦.硅酸及其鹽的研究XIX.CNDO/2法研究單、雙和三硅酸的酸強度.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7,8(2):103107.
24 吳偉雄,游效曾,戴安邦.包括d軌道的NMR化學位移INDO/σ法計算.中國科學(B輯),1987,(5):451—456.
25 Tang W.X.Qu Y.Dai A.B.Structure,Activity and Mode of Action of Antitumor PlatinumCom pounds.Pure & App1.Chem.,1988,60(8):12711278.
26 臧焰,王國雄,曾成,戴安邦.N-氧化吡啶2-甲醛縮氨基硫脲雙核銅配合物的磁性研究.科學通報,1989,34(17):1316—1319.(英文版)1989,34(22):1877—1880.
27 Chen Dong,Tang Wen-Xia,Dai An-Bang,Hung You-Qing,HuSheng-Ahi.The Prepar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Imidazolate Bridged Heterotrinuclear Complex[(NH3)5RhImZn(dien)-ImRh(NH3)5](ClO4)·4H2O.JIEGOU HUAXUE(J.Struct.Chem.,)1990,9(2):121—125.
28 陳榮三,楊宇翔,郭臘梅,王占文,柳海澄,戴安邦.硅酸及其鹽的研究XXI.三甲基硅烷化-氣相色譜法測定單硅酸的離解常數.無機化學學報,1990,6(1):87—88.1991,7(1):9397.
29 曾成,臧焰,王國雄,戴安邦.鏈型四核配合物中的磁交換作用.化學學報,1990,48(7):678—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