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非炎症性病變

頸動脈硬化是一種頸動脈非炎症性病變,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多見於中老年人。病因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頸動脈硬化嚴重者有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等。本病需採用低鹽、低脂、低糖飲食,降壓、降脂、降糖等藥物治療,而且需要達標,必要時行頸動脈支架植入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本病可影響腦血液循環,重症者可發生腦卒中。還可併發腦血栓、腦出血等。經治療可緩解癥狀,輕症者預后較好。

病因


● 本病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危險因素控制不佳有關。

癥狀


● 根據是否產生相應的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
● 癥狀性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h內可完全恢復。發作后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征,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癥狀有一側肢體感覺和(或)運動障礙、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查體可有相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影像學檢查可見局灶性病變。
● 無癥狀性
● 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癥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暈厥等。

檢查


● 確診頸動脈硬化需要做多普勒超聲、血管造影等檢查。
徠多普勒超聲
● 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頸動脈硬化病變的篩查及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並可對斑塊進行形態學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 可顯示顱內外動脈的狹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側支循環開放等,經常與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術后評估。
CT血管造影(CTA)
● CTA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目前廣泛應用於狹窄的診斷,可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可清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重建顱內動脈影像,對狹窄程度較重的病變判斷敏感性高,但價格相對較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假牙、起搏器,血管內支架或金屬假體等)者需根據金屬材料的特點考慮是否適合此項檢查。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可詳細評價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但屬有創操作、價格昂貴、風險較高,臨床上已較少採用。

診斷


● 根據臨床表現、結合超聲多普勒可確診本病。但如需手術或介入治療,則要進一步行動脈造影以明確病變部位、範圍和側支循環狀況。

多普勒超聲

● 正常IMT應小於1.0mm,IMT在1.0~1.2mm間為內膜增厚,大於1.2mm為斑塊形成。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回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於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管造影

● 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目前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多發性大動脈炎、肌纖維發育不良或頸部腫瘤放療所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通過體格檢查、多普勒超聲、血管造影檢查等可作出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頸動脈硬化的治療包括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生活方式的改變

● 包括戒煙、限酒、加強鍛煉、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等。

藥物治療

●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 抗血小板治療:預防性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可每日常規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 強化降脂治療:他汀類藥物可穩定斑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根據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是否合併其他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使用他汀類藥物實現血脂達標。服過葯程中需定期監測肝酶肌酶的變化。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根據頸動脈斑塊導致的血管狹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癥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採用何種手術方式。
●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剝離增厚的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多在全麻下進行,要求患者無較嚴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統性疾病。
● 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為微創手術,於病變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的血流恢復暢通,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適合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
● 術前3~5d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目前認為CAS的遠期通暢率與CEA相同。

危害


● 頸動脈硬化可影響腦血液循環,重症者可發生腦卒中。

預后


● 經治療可緩解癥狀,輕症者預后較好。

預防


● 頸動脈硬化性疾病的預防,主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如合理飲食,限制鹽、脂肪攝入量;加強鍛煉,控制體重;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