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埠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轄鎮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孔埠鎮(現屬汪集街道管轄),孔埠地處漲渡湖之西北,西濱倒水,地形北高南低,呈南北狹長行。總面積5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萬人口,可耕地面積36,810畝,離新洲區中心17公里,離武漢市區約40公里。西與倉埠隔河相望。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農業種植以糧棉為主。
孔埠原名孔家埠,位於倒水故道西岸。當年倒水槽深。常年有水,船、簰下經漲渡湖直出長江,上溯可抵紅安八里灣。水運暢通,同成集鎮。清末,民國年間,孔埠出產的棉布,曾運銷雲,貴。日軍入侵之後,商業日漸蕭條。特別是1939年,日軍在一次“掃蕩”中,曾竄入孔埠殺死14人,燒毀半條街。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軍隊與地方封建勢力相勾結,欺壓老百姓,敲詐商民,商店倒閉,作坊停業,到解放前夕,只剩下一些小店鋪,變成了冷落的露水集。今日孔埠的治所,由於倒水改道,建在倒水古河床之中,街道整齊、清潔、繁榮昌盛,展望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孔埠土地雖然肥沃,但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水災為烈。明清2代544年中,大小水災多達263次,而且年災跌見。常常破堤潰口,屋倒禾淹,民不聊生。民國初期,沿長江修築堵龍堤和肖公閘,防止了江水上漾;而夏秋之季,舉水二河山洪爆發,漲渡湖卻變成了死水潭,濱湖地帶任常常破圍成災。1951---1953年縣人民政府領導興修主水大堤,挖通鵝公頸,導舉水直注長江,減少了漲渡湖來水流量,1956年對倒水進行了“堵支強幹”,拓寬了河道的治理,孔埠人民免除水災。
孔埠居民,據《黃岡縣誌》和姓氏宗譜記載,大部分都是明代初年從江西遷來的。數百年來,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定居繁衍,圍湖種田,長期和自然災害做抗爭。在反對地主、湖霸剝削壓迫的同時,進而積極投入爭自由,求解放的革命鬥爭,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歷史壯歌。辛亥革命中,張和、桂立恆等積極參與戰鬥;土地革命中,喻稚南在八里畈創立農會,白洋、雙河、孔埠等地農會相繼建立,掀起農村革命風暴,舉起“一切權利歸農會”的大旗,與當時封建勢力展開了爭鋒現對的的鬥爭。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進佔孔埠后,瘋狂進行了“大掃蕩”、“大屠殺“,燒、殺、搶虐、無惡不作。面對日軍的屠刀,孔埠人民沒有被嚇到,被屈服,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孔埠是當時黃岡中心縣委和新四軍五師根據地之一。邱國卿以“砍香會”為掩護,秘密組織抗日游擊隊,與黃岡中心縣委緊密配合戰鬥,殺漢奸、炸碉堡、毀公路、劫鹽車、搞武器、彈藥……,迅速擴大了抗日武裝力量,變現了孔埠人民大無畏的民族精神。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篡奪了人民的勝利果實,還鄉團,保安隊,捲土重來。他們瘋狂的捕殺革命志士,摧毀革命政權,拉丁派款,孔埠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孔埠人民繼續堅持戰鬥,積極參軍參戰,大力支持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迎來了解放。
孔埠
解放以後,在黨的領導下,發動群眾,開展了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接著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肅清了封建殘餘勢力,改變了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各項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在農業上,興修水利,整理河道,擴大耕種面積1800餘畝,以孔埠閘為主體,開挖了四條長渠,修建石橋41座,既方便了車輛行人,又利於灌溉,四萬畝良田達到了旱澇無憂,確保豐收的境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執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得到了新的發展、糧食不斷增產,,糧食1979年人均654斤,1988年人均1280斤,增長近一倍;棉花從1968年—1988年的20年中,總增產71%,出現戶售萬斤糧的80多戶,戶售千斤棉的16多戶.農業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促進了各種經營的發展,活躍了城鄉經濟,支援了國家的建設。
在工業上解放前,只有手工業,且以紡織、木、石業為主。解放后1955年,手工業組織起來,組成鐵木業合作社,1970年初期,轉為農具廠,並逐步添置機械設備,由手工轉機械生產。與此同時,各大隊自辦機械加工廠,實現了整田、抽水、加工(脫粒、磨面、軋花、榨油)等機械作業。鎮辦、村辦、聯戶辦的工廠,企業不斷壯大,年產值10萬元以上的企業共計23個。1988年,全鎮工業固有資產565.3萬元,職工3750多人,總產值3422萬元,年銷售收入3200萬元,利稅260萬元,比起1977年企業總產值37萬元,增加了93倍。建築業的健康發展成為孔埠的一大優勢,三個建築工程公司。常年3000多人,高峰期達到5000人以上,在武漢市區、襄樊、黃石、沙市等大中城市,承包各類建築工程,每年完成建築面積6000—7000萬平方米,年產值1400萬元以上,創造利稅100萬元,藝民勞動收入400萬元。
在商業上,民國時期,孔埠街有商戶170餘戶,從業人員1800多人,以花,布為主。解放后就,原有的商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人員為商店營業員。商業從個體經營走向集體經營,納入社會主義軌道。孔埠成立人民公社后,設立供銷社,下轄4個分店,採取擴大股金,增加運輸設備等措施,1988年,固定資產達到60.64萬元,職工127人,成為孔埠商業的支柱。國有商業,隨著人民公社的建立,也應運而生。1982年個體商業也發展起來,共計個體戶674戶,從業人員1275人。1988年全鎮有商戶987戶,其中國有4戶,集體109戶,個體874戶,共計從業人員3971人,社會商品總額近400萬元。
在教育上,清末、民國時期,以私塾為主,私立小學開始出現。解放后,翻身農民的子女迫切要求上學讀書,1951年單班小學發展到35所,學生1456人;1970年,多班小學發展到27所,學生5119人。1968年鄉辦初中班8班,學生390人,1988年記有中學5所,小學27所,學生6361人,佔總人口的16.8%,是解放初期的4倍多。文化、衛生事業也日益發展。
如今的孔埠,是一座發展中的新型城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面貌的改觀,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斷提高。今後的孔埠,只要認真的抓好農業生產,合理安排糧食、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保護和提高地力,改良作物品種,實行科學種田,努力提高單產,積極穩妥的發展工業和企業,堅持質量標準,掌握市場信息,加強管理,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擴大銷售,講求效益,工農業生產就會積極的穩步地向前發展。工農業發展了,其他的事業也會隨之發展,經濟力量會不斷壯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會不斷的提高。孔埠將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