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松
松科松屬植物
長白松(拉丁學名:Pinus syluestriformis (Takenouchi)T.Wang ex Cheng):常綠喬木,高25-32米,胸徑25-100厘米;下部樹皮淡黃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規則鱗片,中上部樹皮淡褐黃色到金黃色,裂成薄鱗片狀脫落;冬芽卵圓形,有樹脂,芽鱗紅褐色;一年生枝淺褐綠色或淡黃褐色,無毛,3年生枝灰褐色。針葉2針一束,較粗硬,稍扭曲,微扁,雌球花暗紫紅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球果錐狀卵圓形,成熟時淡褐色;種子長卵圓形或倒卵圓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種翅有關節,長1.5-2厘米。長白松天然分佈區很狹窄,只見於中國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海拔700-1 600米的二道白河與三道白河沿岸的狹長地段,尚存小片純林及散生林木。
長白松
針葉2枚一束,長5-8厘米,較粗硬,徑1-1.5毫米;橫切面扁半圓形,單層皮下層細胞,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寬,樹脂道4-8,邊生,稀角部1-2個中生或背面1個中生。
一年生小球果近球形,具短梗,彎曲下垂,種鱗具直伸的短刺;成熟的球果卵狀圓錐形,種鱗張開後為橢圓狀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4-5厘米,徑3-4.5厘米,種鱗背部深紫褐色,鱗盾斜方形或不規則4-5角形,灰色或淡褐灰色,強隆起,很少微隆起或近平,球果基部種鱗之鱗盾隆起部分向下彎,橫脊明顯,縱脊不明顯或微明顯,鱗臍呈瘤狀突起,具易脫落的短刺。
種子長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長約4毫米,連翅長約2厘米,種翅淡褐色,有少數褐色條紋,寬約7毫米。
該變種針葉較短,較粗硬,葉內兩維管束之間距離較寬,種鱗的鱗盾斜方形或不規則多角形,隆起,樹皮棕褐色帶黃,這些性狀顯屬歐洲赤松(P. sylvestris Linn.)的種群範圍。它與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的區別在於後者樹皮為黃色至褐黃色、內側金黃色,針葉更為粗硬,徑1.5-2毫米,樹脂道多達6-11個,球果種鱗之鱗盾淡綠褐色;而該變種除樹皮顏色與樟子松不同外,針葉比樟子松略細,徑1-1.5毫米,球果種鱗之鱗盾淡褐灰色。該變種與赤松(P. densiflora Sieb. et Zucc.)顯然不同,除針葉較粗外,該變種針葉內2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大,一年生小球果下垂,具直伸的短刺,成熟球果之種鱗的鱗盾強隆起;而赤松雖然變異很大,但針葉內2維管束之間的距離較小,一年生小球果不下垂,鱗臍具斜上伸展之刺,成熟球果種鱗之鱗盾僅微肥厚或部分種鱗上部呈角脊狀隆起,這些穩定性狀易與長白松區別。
長白松
長白松產于吉林長白山北坡海拔800-1600米,在二道白河以上的林中組成小片純林;在海拔1600米的林中則與紅松、長白魚鱗雲杉等混生。模式標本采自長白山。長白松天然分佈區很狹窄,只見於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海拔700-1600米的二道白河與三道白河沿岸的狹長地段,尚存小片純林及散生林木。
長白松可供建築、枕木、電桿、船舶、器具、傢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可作庭園觀賞及綠化樹種。花粉可入葯,莖幹木質部提取物也可入葯。
長白松
據1984年報道,那裡僅存面積113.38公頃,總共只有78,072棵,有人在那裡建私房,開荒種菜,毀林及幼樹好幾千株,社會各界強烈呼籲一定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舉世聞名的“美人松”。
長白松是歐洲赤松分佈最東的一個地理變種,僅零散分佈於長白山北坡。由於未嚴加保護,在二道白河沿岸共生的小片純林,逐年遭到破壞,分佈區日益散小。
長白松分佈地區已劃分保護區,並列為重點保護樹種,應促進天然更新,提高母樹結實率,採種、育苗,擴大其造林面積。哈爾濱、白城、瀋陽等地均已引種栽培,長勢良好。在自然保護區內的長白松應加強管理,保護幼樹,促進自然更新。保護區以外應發展種植幼樹,成材大樹不得隨意砍伐。吉林省二道白河鎮現已育成大面積長白松林。
在高齡長白松主要分佈的長白山國家公園等處,對每一棵松進行檔案登記、專門管理。各種基礎設施、遊樂設施必須以保護樹木為首位,不得借用各種名義進行損壞,違反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種子繁殖。長白松種子既可秋采春播,也可在低溫乾燥條件下長期保存。播種前要消毒、催芽,條播或散播,播種后7天出土,出苗后要預防立枯病。在高生長速生期結束前,要注意灌溉。2年即可出圃造林。避免營造純林。